寒来暑往,话阴晴冷暖;

街头巷陌,论气象万千。

微聊天033期

前一阵国庆中秋假期

人们压抑了9个月的出游需求

集中爆发

据数据统计国庆前八天

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

当“家”与“国”撞了满怀

出游远行or回乡团聚

显然都离不开气象服务

为此

就有企业瞄准用户多元化需求

基于气象大数据

开发衍生出一系列的场景化生活气象服务指数

市场上种类繁多的气象服务平台

可以看见

精细化的气象指数让人目不暇接

这其中

除了有气象部门自研的服务产品

还有企业基于气象大数据

深化衍生出的产品

对于这样的局面

或许正应了那句

百花齐放春满园

期待多元化的气象服务

激发更多产业潜力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6.1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透过黄金周这扇窗不难发现,小到穿衣建议、外卖送餐,大到旅游规划、航线选择,越来越贴合需求的气象服务正延伸至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气象服务提供者中,不乏越来越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这些细微变化,折射出公众对气象服务的丰富需求,也映照出气象服务产业的潜在能量

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气象服务供给是大势所趋。而打造高质量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模式激活更大需求,正是推动气象事业发展、释放产业潜力的关键所在。这其中,市场主体开展的差异化服务不仅是重要组成部分,也于无形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弥合供需差距的有效补充。

可以预见,在未来,多样细分的社会需求必将不断倒逼气象服务产业的多领域创新,市场这双无形之手的作用不可忽视。期待在部门与企业的创新求变、优势互补中,气象服务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撬动气象数据蕴藏的巨大价值,共同提高公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