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小學的琪琪是個小鬧騰,想讓安安靜靜坐下來看看書、寫寫字、讀讀課文等簡直要比登天還難。太過活潑好動的琪琪根本就靜不下心來學習,連班上一向很有耐心的班主任都忍不住向琪琪媽媽告了幾次“狀”。這可愁壞了琪琪媽媽。琪琪媽媽覺得自己這幾年爲孩子付出這麼多,孩子卻這麼不爭氣,自己是不是哪裏做錯了?

孩子學習不上道,上進心不強,這些都讓父母感到特別操心,這是父母以往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太少了嗎?實際情況往往不是這樣,現實中有很多像琪琪媽媽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事無鉅細地管着,想着要讓孩子更上進,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謂是“嘔心瀝血”,可到最後卻發現孩子完全不按照自己設計的“劇本上演”。

如果我們去深入反思,或許會發現,我們做父母的可能在孩子的教育上過於“勤快”,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成長空間。

01 改變傳統教育思路,讓孩子當“老師”,放手孩子成長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願意學習,這大概是所有父母都在關心的問題。與成年人不同,孩子的思維是比較活躍的,自律性也相對比較弱,很難長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

所以,我們會發現,不管父母怎麼告訴孩子,學習有多重要,對未來的影響有多大,孩子都很難真正理解到這一點,即便孩子明白,這種淺薄的認知往往也不足以支撐他們去忍受學習中的枯燥與乏味。

回到我們成年人這邊,大多數成年人之所以會願意去做一件比較辛苦的事情,通常是因爲做這件事所能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回報,儘管目標是中遠期才能實現的,但我們仍然覺得這值得我們去忍受艱辛。

反觀孩子,我們會發現,他們往往沒有像成年人這樣的強烈的目的性和功利心,孩子做事通常更看重眼下的感受,所以,我們想讓孩子自覺自願地去做一件辛苦的事,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讓他們能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能感受到足夠多的快樂和滿足。

比如,傳統上都是父母給孩子當老師,督促和指導孩子學習,我們不妨改變思路,把這種固有角色轉換過來,由父母當孩子的學生、孩子當父母的老師,放手孩子成長,這能讓孩子擁有一種很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與此同時,孩子當父母的老師,也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有了一份責任感,能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而成績的進步和能力的增長,又能讓孩子收穫更多的肯定與誇獎,一個良性循環就此形成。

02 做個“懶”父母,孩子不僅能更獨立,還能更上進

1.做個“懶”父母,讓孩子學會獨立

現在有很多父母,尤其是低年級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事無鉅細地管着了,不知不覺就成了孩子學習的“柺杖”,導致孩子極其依賴父母。有的孩子甚至發展到沒有父母陪在身邊,都沒有辦法開始學習或做作業的地步。這對孩子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其實都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操心孩子的學習,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如果過多地參與其中,反而可能讓孩子形成習慣性依賴,一遇到問題就找父母,卻不懂得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學習,孩子是難以得到進步的。

所以,爲了增強孩子在學習上的自理能力與獨立能力,父母不妨“懶”一些,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賞識教育,滿足孩子內心的成就感

每個大人都有被別人認可和賞識的渴望,孩子同樣如此。賞識是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一種需要。讓孩子當“小老師”,父母做孩子的“學生”,這其實就是賞識教育的一種形式。

所以,當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時,不要總是用批評去鞭策他、驅趕他,而是要懂得用賞識教育去引導他。濫用批評往往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而毫不吝嗇的賞識卻能成爲孩子努力向上的重要動力之一。

結語

讓孩子當父母的“老師”,本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現實中卻很少有父母會主動這樣做,這和父母的教育觀念沒有與時俱進不無關係。說到底,想要改變孩子,先要從改變父母的教育觀念開始。

我自己就常常做自己女兒的“學生”,聽孩子分享每天的所見所聞,從看的書、上的課、對詩詞的理解、對身邊的觀察體驗、自己的奇思妙想等,題材之豐富遠超我的想象,時間靈活,短則幾分鐘、長則半小時。

當孩子過足了“當老師”的癮,其實他就已經把分享的內容深深印刻在自己的腦海裏,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學習方式。假以時日,孩子身上的變化將會讓你有一種目不暇接的驚喜之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