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得管好自己的手,特别是上网时候。

有人一不小心手滑点个赞,就可能引来一番“血雨腥风”。

有的发个自拍,让全民高潮。

比如,桃总。

前段时间不小心把自己的私密照上传到了INS。

好家伙,直接给粉丝来了一波福利。

桃总虽然赶紧把图片删了吧,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该看的都看了。

这事还引起一波玩梗热潮。

美队也无可奈何,既然热度都起来了,不蹭白不蹭,他还顺便号召大家去大选投票,把懂王特朗普从美国总统的位置踢下来。

好莱坞里不喜欢懂王的人多了去。但要说“黑”懂王,桃总还真比不过这位。

专门拍一部电影,说的是美国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

但,和现实却如此相似,真是应了那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

本片导演、编剧,艾伦·索金。

本职是编剧,代表作《新闻编辑室》《点球成金》《社交网络》。

剧本写得那是没话说。

特点,话痨。

对话像子弹似地从角色嘴里喷出,事件、人物各种信息让你应接不暇,马上被牵着走。

就像这部电影的开始,很典型。

越战期间,美国军队伤亡不断增加,然而政府还是不断增兵。

1968年,正好是美国大选年。

民权运动组织决定在民主党党代会举办地芝加哥,抗议。

虽然都是向政府抗议,表明态度,但他们各自的目标和做法显然有差别。

汤姆是SDS(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领导人。

一出场就带着精英范儿。

在一个大学的阶梯教室,投影仪上放着美军在越南的恶行。

讲台上一个人在讲解。

注意,他后面的阴影里还站着一个人。

叙述完毕,那个人打开灯,然后开始发表演讲。

这个人就是汤姆。

一系列动作表明,他才是这个组织的主导者。

底下坐满了学生,衣冠齐整,很多都打着领带。

汤姆激情演讲:

关涉到这场战争及社会公正

在汉弗莱和尼克松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别

他们俩谁当选都没区别

所以我们要去芝加哥,大批年轻人坐车去芝加哥

去展示我们的团结,表明我们的厌恶

瞧瞧,多么具有社会关怀,多么理想主义。

同样是反对政府政策,艾比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这个顶着爆炸头的男人,是比嬉皮士还胡来的“异皮士”。

幽默大胆,想法天马行空,爱表演,擅长脱口秀。

他的演讲舞台就是脱口秀场馆。

他向自己的追随者说,咱们要去芝加哥。

干啥呢?

“只要待在公园里唱伍迪·格里斯(美国民谣之父)的歌就会没事

不过那些警察肯定会近乎丧心病狂

以为戴利(芝加哥市长)一定会给他们打鸡血”

这家伙更疯但也更清醒,他清楚地知道警察不会让他们好过。

因为他干的事更疯。

艾比去芝加哥申请游行示威的场地,是这么对负责人说的:

“我们会请乐队表演节目,还有公共性交”

负责人一听都惊了,这是什么牛鬼蛇神:

“你们是在申请一个公园用地许可证进行公共……”

艾比那个得意,接着说,一万多个人要来,喝酒,听摇滚乐,还有……然后还加上一句:

“我们坚持要求美国下一任总统别再送我们的朋友上屠宰场了”

这一句其实无关紧要吧。

事干得好像大逆不道,但他们该申请申请,该报告报告,还真遵纪守法。

然而,在游行示威的5个月后。

组织示威的七个人被司法部控诉,他们犯下重罪,面临十年刑期。

而那场游行,演变成了一场罕见的大冲突,警方不但动用了高压水枪和催泪弹,还用了警棍,皮鞭。

结果是,几百人被捕,一千多人受伤,一人死亡。

七个领导者,被控犯下阴谋煽动暴乱罪。

当他们走进法院,门口两拨人,各站一边。

这边举着牌子支持他们,而另一边也举着牌子,上面写着“把他们关起来”,还怒吼着:

滚出去!你们还有脸?滚出去!

在这些怒吼声下,是美国彼时彼刻的分裂,而这种分裂,绵延几十年,现今再次上演。

这是历史,也是现实。

说回电影,《芝加哥七君子》的分裂不仅仅在主角与政府之间,主角之间的分裂也存在着。

电影开始的喜剧效果就是这么来的。

比如。

汤姆在和学生们义正言辞地演讲:

“要展示我们的团结,表明我们的厌恶

但最重要的是……”

画面一切,就是艾比对着自己的追随者说:

“去跟你刚认识的人上床”

这边开过玩笑后,也开始严肃起来:

“如果我们在那里遭受暴力,你们一定要相信

我们回应暴力的方式会是……”

画面再切。

另一个领导者德林格心平气和地教导儿子:

“非暴力,永远都要用非暴力的方式,绝不能破例”

用下一个角色来回应上一个角色的话,但他们之间的主张恰恰互相矛盾,喜剧效果就出来了,还反应出各个角色各自不同的性格。

叙事高效,信息量巨大,就像在一个框架里塞满了东西,但没一个是多余的。

对话是直观的信息,让人最直接地了解角色的立场。

他们并不是铁板一块,有各自的打算和做事方式。

主角之间的分歧也潜伏在画面里。

这也是电影最值得咂摸的地方,所谓用画面讲故事。

看主角们在法庭的座位。

只有汤姆和其他被告是分开的,这个位置安排当然不是随便的。

汤姆在所有主角中是妥协意愿最强烈的,只想脱罪。

第一次庭审时,艾比充分发挥自己脱口秀的才能和法官对抗。

因为艾比和法官的姓都是霍夫曼,法官特意强调:

“记录应该反映出被告霍夫曼和我本人无亲属关系”

艾比逮着机会就来了一个段子:

“父亲大人,别这样!”

法官以藐视法庭罪威胁他:

“霍夫曼先生,你是否很懂藐视法庭?”

艾比并不打算服软,继续刚:

“那几乎是我的宗教信仰,大人”

这种态度让法官大为恼火。

庭间休息时,汤姆立马表示不满,他们的立场分裂。

还是看他们各自站位的关系。

所有人都进了房间,汤姆是最后一个,他重重地把门关上,一声重响,所有人都看着他。

这个镜头给的,几乎把汤姆和所有人都对立了起来。

大家对此都很诧异,不明白汤姆为什么那么愤怒。

汤姆指责艾比加深了法官和陪审团对大家的恶劣印象。

接下来的镜头里,准确地反应出哪些人是同一阵容。

艾比、鲁宾和其余两人是一派;而德林格并没那么激进,但他也支持鲁宾,所以他有一个单人镜头;汤姆得到了伦尼的支持。

面对审判的态度,他们也是分裂的。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汤姆特意去剪了个头,为了给法官和陪审团留个好印象。

因此,他不能任由艾比胡搞。

汤姆和其代表的精英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电影有一处神来之笔。

由于被牵连进来的黑人,在法庭上遭受了极为不公的禁言。

手脚被绑,嘴巴被布条封住。

伦尼在纸条上写“不向朱利叶斯·霍夫曼起立”,然后传给其他6个人。

等休庭时,被告席上的所有人都坐着,包括两个律师,而汤姆却习惯性地起来,如条件反射一般。

其他人惊讶地看着他,汤姆才意识到什么,讪讪地坐下。

此时,连最支持他的伦尼都背对着他。

而在外部则是更大的分裂和对立。

比如,在游行人群中,举着美国国旗的女人,被几个白男一直嘲讽,让她回家做饭。最后甚至被他们按在地上,扯掉衣服,差点被侵害;

还有在艾比他们被捕的酒吧。

里面是各种政治人士在喝酒,聊天,看电视;而酒吧外,艾比他们被一群警察包围,无路可去。直到他们和警察冲突,撞破酒吧玻璃,里面的人才惊醒。

如艾比所言:

“酒吧里面是20世纪50年代,外面是20世纪60年代。”

而政客们对现实充耳不闻,沉醉于灯红酒绿。

这是美国的60年代,艾伦·索金用50年前的事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对强权,对愚蠢的总统,说不。

在这种分裂中,个人的价值观被打碎也被重建。

就像德林格。

刚开始他教导自己的儿子,一定不要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可以逃,可以躲,但不要使用暴力。

结果,在经历了整个庭审的不公正对待后,他怒了。

最温和的德林格忍不住骂法官:

“我说你是流氓,因为你就是”

被法官警告,不听。和法警对峙,扭打,不服。还是气不过,对着法警就是一拳。

拳打出后,他马上后悔了,对法警道歉,对听审席上的儿子说对不起。

他破坏了自己的原则。

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公以后,就连最温和的改革派也被激怒,挥出了自己的拳头。

民权运动组织的人由分裂到理解。

每一个人都被强权逼到失去理智。

而随着回忆不断回溯,游行变成冲突的原因被一步步揭开,一个惊人的事实也被揭示。

一句话,让所有人失控。

芝加哥公园,汤姆等人在演讲。

集会中,一个小孩被警察追赶,伦尼赶去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没想到,被警察对着后脑勺来了一下,鲜血迸流。

在台上看着同伴被打的汤姆,对着人群喊出了口号:

如果注定要流血,就让血流遍整个城市!

于是,再也没人能控制住示威人群。

这句话,看起来是煽动示威者与警察冲突,使用暴力复仇。

这句话,几乎坐实他们才是引起冲突的罪魁祸首。

意外的是,和汤姆最不对付的艾比明白他的意思。

他的意思不是让警察的血流遍整个城市,而是示威者的血。

艾伦·索金深信反抗强权的个体。

那些敢于和强权对抗的个体是擦亮这个世界的人。

一个细节:

律师去找前总检察长出庭作证。

一辆政府的车停在前总检察长的家门前,车牌沾满了污渍。

律师走到车前,拿出帕子,弯腰擦拭车牌,露出美国政府的字样。

意思再明显不过,是现政府的人让国家蒙尘,而律师所代表的那些人,才是让国家重新走上正轨的人。

讽刺得明晃晃,赤裸裸。

一部写过去的电影,完全成了反映现实的电影。

艾伦·索金敢写,也敢拍。

这是我们完全缺乏的电影类型。

题材,以及现实性。

肉叔忍不住感慨一番,我们太缺乏,太渴望反映现实问题的电影了。

《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包括今年爆火的网剧《隐秘的角落》,拍违法卖药的、拍校园暴力、拍未成年犯罪。

有一部爆一部,当然也是因为它们拍得好。

但还远远不够。

现实中,有太多值得拍的了。

比如,被冤枉27年的张玉环,他的前妻宋小女多么令人动容,那是最鲜活的人物;

被顶替上大学的张春秀,以及之后拔出萝卜带出泥,牵连出的诸多同样性质的案件。

很多很多。

当然,电影不是非要反映现实,但它可以。

而这种电影太少了。

编辑:熊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