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老年人为了增强抵抗力,提高生活质量,想吃点滋补中药调理一下。这是可以的,有时甚至是很有必要的。但进补是有讲究的,乱补一通可能适得其反。

补法是中医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经典治疗方法中的一种重要且适用范围较广的方法。

补益药是临床常用药物中的一大类药物,仅常用中药饮片即有百余种,如人们较熟悉的人参、黄芪、党参、枸杞子、制冬虫夏草、鹿茸、阿胶、鹿胶等;属补益类的市售中成药品种则有几百种,如参苓白术丸、人参养营丸、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八珍益母丸等。

怎么进补才有益身体?进补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刘绍贵主任药师进行了详细介绍。

医生辨证后再施补

中医药学在疾病治疗中特别强调辨证论治、对症选药,在选用药物或食物养生时更应辨证施药或辨证施膳。因为治疗用药是应急性的,常有间断性或阶段性,在疾病症状基本消失后即会停药,而养生进补则是连续性或较长期的,如辨证不准,选药不对,不仅达不到养生目的,反而会打乱机体的阴阳平衡。

人有男女、禀赋体质、年龄及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差异。在选用滋补药时,不要跟风,更不要道听途说,目前尚未发现能医百病的良药。

可以先弄清自己的体质类型、健康状况、衰弱的程度,权衡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在一定时期内选定相对适宜或效果较为理想的品种。

所以,在药补前,建议到正规医院请经验较为丰富的中医大夫进行辨证,并开出一个调摄的处方,或推荐选用1种~2种成方制剂。

年老首选淡补缓补

中医运用补法时,有清补、淡补、缓补、峻补之别。一般人的亚健康状态,或病情较为稳定的慢性疾病,或年老体弱者,多宜采用淡补、缓补的办法,选用一些药性平和或药食两用的药物,如莲子、山药、薏苡仁、红枣、桂圆肉、枸杞子、玉竹、百合、沙参、党参、麦冬、熟地黄、黄精、白扁豆等。

在气血阴阳并不是很亏虚的情况下,长时间采用多品种、大剂量、补益作用很强的滋补药进行峻补是不适宜的。

有些情况不宜进补

滋补药虽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但使用一定要有针对性。因为运用滋补药的目的主要还是补虚扶弱,协调阴阳平衡。

在体质较强健,未有明显虚弱症状表现时,尽量不用或少用滋补药;在风寒、风热或风寒挟湿等表证未痊愈,或有发热等实证情况下,也不宜服用滋补药。

在进补过程中也有过犹不及的例子。如有人在风寒感冒期间,自行服用黄芪等补益药,导致汗孔闭塞,风寒之邪不得发散,导致病情恶变。还有的患者因滥用人参补益,导致血压升高、眼睛充血、口唇肿胀,出现人参滥用综合征。

END

供稿:湖南中医附一药学部

作者:刘绍贵

校对:陈双

审核:黄娟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