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璋与段祺瑞同属北洋系,本是兄弟加战友,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得水火不容,最终走向分裂,成为敌人呢?

“府院之争”发生后,黎元洪与段祺瑞彻底翻脸,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祺瑞也不示弱,他利用张勋的愚蠢,把黎元洪赶下了台,又打跑了张勋,重新当上了总理。

国不可一日无君。总统在段祺瑞眼里虽然就是个摆设,但共和是离不开总统的。要说段祺瑞不想当这个总统那倒未必。但总理赶跑了总统,自己再去当总统,那不成了当代曹丕了?他段祺瑞野心再大,这点影响还是要顾及的。

但要谁来当这个有名无实的“盖印总统”呢?想来想去,段祺瑞就想到了在天津小站练兵时,和他一同被称为“北洋三杰”的冯国璋。

冯国璋与段祺瑞同属北洋系,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彼此还是有点儿兄弟感情的,由他来当总统,肯定比非北洋系的黎元洪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于是,段祺瑞便给远在南京的冯国璋发电报:“共和新造,总统虚位以待,望兄速来京!”

接到这个电报后,冯国璋是又忧又喜。喜的是当了这么多年的副总统,终于可以转正了。

忧的是自己的实力不及老段,而段祺瑞的脾气他也清楚,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一旦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担心会重蹈黎元洪的覆辙。

可不去,“大总统”这个位置又实在太诱人。冯国璋便叫来他的心腹,一起帮他拿主意。

冯国璋的那些手下,也想到中央衙门去过过官瘾,就鼓动冯国璋:“大帅不用怕,大胆一点儿,你和黎元洪不同,黎菩萨无权无兵,才会被老段架空。大帅你手握重兵,段祺瑞还能把你怎么样?”

在手下人的鼓动下,冯国璋登上了北上的列车。

到了北京,段祺瑞为冯国璋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席间,段祺瑞意味深长地说:“四哥啊,以后,你当总统,我当总理,这事情可就好办多了!”

冯国璋说道:“芝泉啊!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们都是袁公提拔上来的,彼此情同手足,分什么总统、总理呀,以后有事,我们弟兄就商量着办。”

段祺瑞连忙说道:“好、好,四哥说的对,我们以后就商量着办,商量着办。”

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各自的利益和派系斗争面前,段祺瑞和冯国璋这对把兄弟的情谊很快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段祺瑞“再造”了共和,可他拒绝恢复《临时约法》,这引起了南方革命党的极大不满。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军政府,准备北上讨伐段祺瑞。

段祺瑞也不示弱,决心以武力扫平南方的革命党,实现南北统一。可对南方宣战,得由大总统下令。

冯国璋表面上和段祺瑞称兄道弟,可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老段的权力太大了,他这个总统明显处于弱势,冯国璋也想借助南方势力来制约一下段祺瑞。因此,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打心底里是不赞成的,可又不能明着反对,只好对段祺瑞采用阳奉阴违那一套。

偏偏就在这时,冯国璋的夫人去世了,冯国璋正处于丧妻之痛中,按说段祺瑞就应该消停一下,毕竟死者为大。

可段祺瑞却不管这些,他天天去找冯国璋,催他下令对南方开战,这引起了冯国璋的极大不满。

冯国璋被逼得实在没办法了,就来了一个暗箱操作,密电手下那几个督军,在战场上要灵活运用,保存实力。结果,在湖南,段祺瑞的部队被护法军打得大败。

这时的段祺瑞还蒙在鼓里,他跑到总统府,对冯国璋说道:“这次湖南战事,一定要追究相关者的责任,否则,我们以后还怎么治国?”

冯国璋心里自然明白打败仗的原因,他坐在那里一直默不作声。看到冯国璋就像一个没事人一样,段祺瑞实在忍不住了,就冲冯国璋喊道:“四哥,都火烧眉毛了,你怎么还能坐得住?”

这时,冯国璋才不紧不慢地说道:“芝泉,你不要急,不要急嘛!开战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事,你又何必逞强呢?要说责任,我们都有责任,难道连我们自己也要追究?”

直到这时,段祺瑞才明白自己看错了人,冯国璋和他根本就不一条心。想到这里,他转身怒气冲冲地离开了总统府。

随后,段祺瑞就提出辞职。冯国璋虚情假义地挽留了一番。但段祺瑞态度坚决,冯国璋就痛痛快快地批准了段祺瑞的辞呈。段祺瑞窝着一肚子的火离开了北京。

段祺瑞走后,冯国璋遇到了和黎元洪一样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局势,冯国璋无力应对,只好厚着脸皮请段祺瑞出山。

这次,段祺瑞底气十足,决心要以武力实现他的南北统一。冯国璋还想劝段祺瑞和孙中山坐下来好好谈谈。可段祺瑞的手下不吃这一套,他们义愤填膺,拍着桌子说道:

“要想南方那些人不闹事,除非让出总统位置,他们的贪心永远不会满足。总统要是还不想下台的话,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分岐,这次我们都听段大人的,就算是赴汤蹈火,也再所不惜。”

到了这个地步,冯国璋也不好再继续坚持下去,只得下令对南方开战,并发出了对孙中山等人的通缉令。

第一次护法战争导致了北洋内部走向分裂,段祺瑞与冯国璋的矛盾也变得公开化。冯国璋死后不久,就爆发了“直皖战争”,直系和皖系彻底反目,这对昔日的兄弟和战友最终变成了敌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