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他的第五次東巡途中離奇死亡。關於這位“千古一帝”的死因,一直以來衆說紛紜。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甚至大膽猜測,秦始皇的耳朵中,很可能被人釘進了一顆鐵釘,而這也是秦始皇的真正死因……

此話一出,石破天驚!

這種說法究竟有幾分可信?作爲學醫出身,而後又在文史領域有着卓越建樹的郭沫若,爲何在經過對《史記》的重新解釋和研究的基礎上,在《秦始皇將死》這篇文章中得出了這麼一個大膽的結論呢?

先來看看在歷史上流傳關於秦始皇死因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吧:

一、病死說:

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就是《史記》中衆多關於秦始皇的記載。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從小就患有疾病,身體較爲羸弱;加上他爲人又剛愎自用,統一六國之後,事無鉅細,事必躬親,極度勞累;再加上他從六國擄掠無數美女填充後宮,縱慾無度;最後是爲了避開“今年祖龍死”的不祥讖語,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往返近萬里,歷時九個月,到沙丘時時值盛夏,天氣酷熱。

以上幾個因素併發之下,促使了秦始皇在途中發病身亡。

如果秦始皇病死屬實,那麼他又是死於什麼疾病呢?還是郭沫若老先生,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爲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的記載,推斷出秦始皇”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四項都是生理上的殘缺”。 其中“摯鳥膺”和“豺聲”更是軟骨症和支氣管炎的明顯症狀,並且他還推測,秦始皇后來又由於政務繁忙,繼而又引發了腦膜炎和癲癇。

後來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突發癲癇,腦袋撞到了車輦當中的青銅冰鑑上,加重了腦膜炎的病情,雖然尚未斃命,但已經生命垂危。

而曾在國外從事心身醫學研究的學者施琪嘉博士,卻從心理動力學分析,秦始皇在“死亡的前幾 年,身患糖尿病、前列腺炎,最後主要死因爲肝臟疾病(因爲他長期服用成分不明,毒性甚強的所謂長生不老藥)。

第二:謀害說: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們的主要依據,依然是《史記》。在《史記》中,司馬遷簡略記載了秦始皇的死亡事件。但是詭異的是,在相關本紀、列傳中都沒有詳細記載始皇得的是什麼病,也未提到御醫們對始皇如何進行救治等。這似乎給人們留下這樣一種感覺,始皇在巡行途中突然留下遺詔,並很快死於沙丘平臺。秦始皇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去,實在是有些令人費解。

於是有的學者就把懷疑的目光,聚焦到了司馬遷沒有寫出的那部分隱情上。他們的主要論點,就是秦始皇死於謀殺,而最大的嫌疑人,就是侍奉在始皇身邊的趙高。

這些人的主要疑點,集中在了趙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後的種種表現上,比如在秦始皇途中病重時,本來隨行的大將軍蒙毅卻突然被遣返回了邊關,這個關鍵節點上突然出現的人事變動,似乎更像是趙高等人的計謀,將蒙毅從秦始皇身邊支開,不僅可以去掉扶蘇留在嬴政身邊的耳目,更可以爲下一步計劃的實施掃清障礙。

然後,趙高扣下了始皇遺詔並將其篡改,立少子胡亥爲二世皇帝。同時又矯詔逼 死扶蘇,謀殺蒙毅、蒙恬。

趙高爲什麼要謀害秦始皇呢?主要原因就是爲了阻止扶蘇繼承王位。如果扶蘇順利登上王位,必然會用親信蒙恬爲相。而趙高曾被蒙恬治罪而判死刑,後被秦始皇赦免,所以趙高對蒙恬恨之入骨,因此他不希望蒙氏爭寵,所以必須阻止扶蘇即帝位。但是秦始皇寵愛長子扶蘇,只有伺機殺掉秦始皇,纔可擁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而在巡視途中秦始皇病重,正是趙高下手的絕佳機會。

而郭沫若的推斷更爲大膽,他經過研究發現 , 秦始皇死後 “右耳流黑血 “,又沒有驗屍 ,怎麼會死得這樣快?“這除了胡亥一人之外 , 連李斯趙高都不知道 ”。 郭老寫道 :“ 假如是現代,解剖的小刀是可以 發現出秦始皇的右耳裏面有一條3寸長的鐵釘的 。 ”

但是這兩種說法,都有站不住腳的地方。第一司馬遷治學嚴謹,《史記》取材宏博,但引用材料卻幾經選擇和考證後才秉筆直書,有褒有貶,愛憎分明,“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如前所述,司馬遷對趙高 的一系列謀殺事件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予以揭露 的。如果趙高有謀殺秦始皇的任何陰謀活動,十分鄙視趙高爲人的司馬遷絕不會爲他隱惡,但在《史記》中查不到任何趙高謀殺秦始皇的跡象。

另外,秦始皇死時正值七月,遺體衣着單薄,從爲秦始皇準備棺材到清洗遺體、更衣等過程中,如果秦始皇耳朵流出黑血,又釘了鐵釘,明眼人一看便知,特別是李斯和御醫等,將會隨時發現傷痕疑點。這樣重大的信息,在《史記》中不可能隻字未提。

《史記》是一部通史,但絕對不是一部“語焉不詳”的通史。《史記》的故事是波折起伏的、錯落有致的、深刻隱晦的、草蛇灰線的,哪怕讓你知道謎底後也要掩卷沉思,每一次思索,都是對思維的淬鍊;每一次追問,都是對理性的啓迪,而就在這思索與追問中,完成了心智由平庸到卓越的蛻變!作爲歷史愛好者,《史記》絕對值得靜下心來讀一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