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他的第五次东巡途中离奇死亡。关于这位“千古一帝”的死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甚至大胆猜测,秦始皇的耳朵中,很可能被人钉进了一颗铁钉,而这也是秦始皇的真正死因……

此话一出,石破天惊!

这种说法究竟有几分可信?作为学医出身,而后又在文史领域有着卓越建树的郭沫若,为何在经过对《史记》的重新解释和研究的基础上,在《秦始皇将死》这篇文章中得出了这么一个大胆的结论呢?

先来看看在历史上流传关于秦始皇死因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吧:

一、病死说:

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就是《史记》中众多关于秦始皇的记载。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小就患有疾病,身体较为羸弱;加上他为人又刚愎自用,统一六国之后,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极度劳累;再加上他从六国掳掠无数美女填充后宫,纵欲无度;最后是为了避开“今年祖龙死”的不祥谶语,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往返近万里,历时九个月,到沙丘时时值盛夏,天气酷热。

以上几个因素并发之下,促使了秦始皇在途中发病身亡。

如果秦始皇病死属实,那么他又是死于什么疾病呢?还是郭沫若老先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的记载,推断出秦始皇”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四项都是生理上的残缺”。 其中“挚鸟膺”和“豺声”更是软骨症和支气管炎的明显症状,并且他还推测,秦始皇后来又由于政务繁忙,继而又引发了脑膜炎和癫痫。

后来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突发癫痫,脑袋撞到了车辇当中的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虽然尚未毙命,但已经生命垂危。

而曾在国外从事心身医学研究的学者施琪嘉博士,却从心理动力学分析,秦始皇在“死亡的前几 年,身患糖尿病、前列腺炎,最后主要死因为肝脏疾病(因为他长期服用成分不明,毒性甚强的所谓长生不老药)。

第二:谋害说: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的主要依据,依然是《史记》。在《史记》中,司马迁简略记载了秦始皇的死亡事件。但是诡异的是,在相关本纪、列传中都没有详细记载始皇得的是什么病,也未提到御医们对始皇如何进行救治等。这似乎给人们留下这样一种感觉,始皇在巡行途中突然留下遗诏,并很快死于沙丘平台。秦始皇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实在是有些令人费解。

于是有的学者就把怀疑的目光,聚焦到了司马迁没有写出的那部分隐情上。他们的主要论点,就是秦始皇死于谋杀,而最大的嫌疑人,就是侍奉在始皇身边的赵高。

这些人的主要疑点,集中在了赵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后的种种表现上,比如在秦始皇途中病重时,本来随行的大将军蒙毅却突然被遣返回了边关,这个关键节点上突然出现的人事变动,似乎更像是赵高等人的计谋,将蒙毅从秦始皇身边支开,不仅可以去掉扶苏留在嬴政身边的耳目,更可以为下一步计划的实施扫清障碍。

然后,赵高扣下了始皇遗诏并将其篡改,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同时又矫诏逼 死扶苏,谋杀蒙毅、蒙恬。

赵高为什么要谋害秦始皇呢?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阻止扶苏继承王位。如果扶苏顺利登上王位,必然会用亲信蒙恬为相。而赵高曾被蒙恬治罪而判死刑,后被秦始皇赦免,所以赵高对蒙恬恨之入骨,因此他不希望蒙氏争宠,所以必须阻止扶苏即帝位。但是秦始皇宠爱长子扶苏,只有伺机杀掉秦始皇,才可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而在巡视途中秦始皇病重,正是赵高下手的绝佳机会。

而郭沫若的推断更为大胆,他经过研究发现 , 秦始皇死后 “右耳流黑血 “,又没有验尸 ,怎么会死得这样快?“这除了胡亥一人之外 , 连李斯赵高都不知道 ”。 郭老写道 :“ 假如是现代,解剖的小刀是可以 发现出秦始皇的右耳里面有一条3寸长的铁钉的 。 ”

但是这两种说法,都有站不住脚的地方。第一司马迁治学严谨,《史记》取材宏博,但引用材料却几经选择和考证后才秉笔直书,有褒有贬,爱憎分明,“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如前所述,司马迁对赵高 的一系列谋杀事件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予以揭露 的。如果赵高有谋杀秦始皇的任何阴谋活动,十分鄙视赵高为人的司马迁绝不会为他隐恶,但在《史记》中查不到任何赵高谋杀秦始皇的迹象。

另外,秦始皇死时正值七月,遗体衣着单薄,从为秦始皇准备棺材到清洗遗体、更衣等过程中,如果秦始皇耳朵流出黑血,又钉了铁钉,明眼人一看便知,特别是李斯和御医等,将会随时发现伤痕疑点。这样重大的信息,在《史记》中不可能只字未提。

《史记》是一部通史,但绝对不是一部“语焉不详”的通史。《史记》的故事是波折起伏的、错落有致的、深刻隐晦的、草蛇灰线的,哪怕让你知道谜底后也要掩卷沉思,每一次思索,都是对思维的淬炼;每一次追问,都是对理性的启迪,而就在这思索与追问中,完成了心智由平庸到卓越的蜕变!作为历史爱好者,《史记》绝对值得静下心来读一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