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啦,来啦。

好久没有出现热度这么高,又这么好看的美剧了。

好看到统一了朋友圈的审美,刷屏程度堪称年度爆款。

我一口气刷完,酣畅淋漓。

9.2的评分,我感觉都少了——

《后翼弃兵》

这部剧是网飞出品,只有短短七集。

制作方面,画面镜头非常精致,配乐出色,布景精良。服化道,都挑不出一点毛病。

剧本方面,设定爽快。但情到深处不失细腻;挠人心思,但一点不矫揉造作。

女主演安雅·泰勒-乔伊,1996年4月出生的妹子,人还非常年轻。之前在《分裂》里看到她的时候,我就印象特别深刻。

她的长相太有特点了,一双眼睛大到不真实,像是从漫画里走出来的人偶。

虽然是模特出身,但这么多年来演技稳中有升,尤其是在这部剧里,发挥出的演技已经非常成熟。

在这部剧中,她饰演一个叫做哈蒙的天才象棋少女,故事将随着她的象棋人生徐徐展开讲述。

0 1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

哈蒙,一个九岁的小女孩。

她父亲离家出去,母亲车祸去世,她在孤儿院生活。

她早熟,聪明,尤其是数学成绩,特别优异。

但她性格特别孤僻阴郁,不爱讲话。

在孤儿院里,她认识了校工中年大叔,萨贝。

校工萨贝喜欢钻研国际象棋,而哈蒙第一次在地下室瞥见他下国际象棋的时候,反应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她光靠偷偷在一旁观察萨贝下棋,就看懂了各种棋子的基本走法。

哈蒙请求萨贝教她下棋,萨贝同意了。在萨贝指导下,她展示出了惊人的天赋。

没过多久,萨贝自己都不是她的对手了。

哈蒙不仅悟性极强,天赋极高,她迅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晚上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她吃完镇静药,睁着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天花板。

这时,天花板就出现了棋盘,她就自己在脑海中模拟下棋。

当时,孤儿院为了更方便管理小孩,每天都会以“魔法维他命”的名义给孩子吃一种绿色的镇静药。

在孤儿院学棋的这段日子里,哈蒙对镇静药产生了生理依赖。

因为吃药能让她的头脑更加清醒,下棋思维更加活跃。如果一段时间不吃,她就会产生戒断反应,变得焦躁不安。

经过刻苦学习研究,哈蒙的棋艺开始突飞猛进。

她去公立学校参加比赛,一个人VS十二个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学生棋手。

结果仅仅用时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吊打所有人。

其中那个被老师认定是学校里棋艺最强的学生,哈蒙先用仅仅15步就把他所有棋子困住,又在6步之内把对方将死。

赛后,只见哈蒙这个小女孩,嘴上沾满了巧克力,眼神相当不屑地对着校工萨贝描述着那些男孩子的棋艺有多差劲。‍

那场面虽然让人感觉有些许滑稽,同时又透露着一股爽飞了的强大。

几年后,哈蒙被一对夫妇收养,开始高中生涯。

别的女孩们都跑去参加社团搞社交谈恋爱,而她继续沉迷于国际象棋。

有一天,她在杂志上看到国际象棋的比赛,奖金100美元,她跃跃欲试。

可是,她连报名费5美元都拿不出来。

怎么办?

她写信给校工萨贝,请求借她钱参赛。

比赛第一天,哈蒙这个连比赛规矩都不懂的野路子,就连赢四局。

报名处的人看到她赢棋速度,都惊呆了。

接下来几天,管她的对手随便怎么升级,她还是来一个打一个,游刃有余。

最后,她战胜数名顶尖棋手,拿下州冠军,棋界为之震惊。

当然在比赛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得知她靠下棋挣了奖金之后,养母也非常支持她。

因为自打哈蒙被收养没多久,养父就带着行李离开再没回来过,只留下哈蒙和她那个多病又爱酗酒的养母相依为命。

就这样,哈蒙参加比赛,养母担任经纪人,两人互相依偎着奔波在世界各地,不断参加各种比赛“打怪升级”。

直到她遇见来自苏联的最强对手博戈夫,博戈夫是高手中的高手,沉着冷静,哈蒙跟他对弈过两局都无法战胜他。

这种失败,让她丧失沮丧,只能纵情烟酒中,麻痹自己。但好在儿时在孤儿院的黑人女友乔琳找上门来,拉了她一把,把她从黑暗和失败中解救出来。

他俩回到孤儿院,哈蒙看到地下室发现了整整一面墙,都贴满了萨贝生前收集有关她的剪报。

那一刻她哭了,她才明白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某个人,始终在角落里默默关切着她的一切。

还有第三次跟博戈夫的大战中,她曾经的对手们,朋友们,远隔万里打电话为她出谋划策,加油助威。

那种真情的互动和诚挚的关怀,还是让人会忍不住俗套地红了眼眶。

去打败他吧,哈蒙!!!

这一幕,实在是让人热血澎湃!

0 2

在外人看来,哈蒙的经历着实令人羡慕。

像她这样被遗弃的孤儿,竟能够在孤儿院中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爱好,重点是她不但能把自己热爱的象棋当作事业,还能因此享受纸醉金迷的生活。

刚开始参加大型比赛的那几年,她凭借精湛的棋艺一路过关斩将,接着上报纸上杂志,声名鹊起。

作为一个棋手,她可以自由地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享受各种好吃的食物、豪华的酒店。

当和她一起长大的朋友在吭吭哧哧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哈蒙的人生似乎就已经完成了质的飞跃。

但是,别人看不到的哈蒙所背负的成吨的光鲜亮丽背后映射出的却是——

更多的酸涩、孤独和多到无法排解的苦楚。

剧中透过无数个细节,撑起了哈蒙人生的另一面。

那一面充满了窘迫、可怜、不知所措和无助。

这种让人看着唏嘘的双面人生,也正是这部剧的精华所在。

有句话说: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哈蒙一直都属于在这一线之间来回摇摆的危险人物。

自幼开始,哈蒙就像一个任人摆布的小玩偶。

她先后被亲生父亲、母亲、养父遗弃。

长大后好不容易和养母建立了一点家人之间的感情羁绊,可不久后养母又因病去世。

这种被数次抛弃的经历,让家庭关系变成了她心里永远的一道疤,给她的人生抹上了非常阴暗的底色。

从小开始,哈蒙为了自我保护,戒备心就很重。

在孤儿院的时候,棋艺中心的老师送给她的娃娃礼物,她会当着面笑着收下,然后转身离开就毫不留情丢进垃圾桶。

因为没有人为她指路,有时候她也无法控制自己养成一些坏习惯。

她嗑镇静药嗑上瘾,无法控制。要是孤儿院不给药她就偷。直到去了养母家里,还是会偷镇静药来吃。

后期在养母的影响下,她还开始酗酒,麻痹自己的神经。

更悲观的是,这种窘迫不仅仅时时刻刻存在于哈蒙的私生活中,自从开始象棋棋坛上活跃后,哈蒙的处境其实也一直非常被动。

被针对的很大原因:只因为她是个女孩。

追溯到最开始校工教哈蒙下象棋的时候,他就毫不犹疑说了:女孩不下国际象棋。

当时的哈蒙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竟隐晦地描绘了她的未来。

故事中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个相对封建的时代。

女性比男性的社会地位相差一大截,在国际象棋界,女棋手更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比赛都没有女子分组。

在这种前提下,哈蒙的强大,意味着她一出场就会被注目,被压制,被牢牢盯紧。

所幸比较幸运的是,60年代也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当时正是女性群体开始勇于争取更多权利的时期。

哈蒙的天赋异禀和努力进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挑战。

尤其是在男性居多的国际象棋圈子里,她引起的争议越大,就越能掀起波澜,打破世俗偏见,给更多女孩信心和希望。

所以从女性崛起角度来说,哈蒙在剧中已然变成了一个象征符号。

那些年,她一路走得很困难,但是始终没有放弃。

虽然总是一个人单枪匹马,但是一直昂头挺胸战斗。

就算偶尔败下阵,也始终保持着优雅和坚强的姿态。

这也是这部剧里的女权主义,为什么能让人看到心潮澎湃的原因。

我非常喜欢!

这部剧刚播出的时候,本来用的是民间翻译的更通俗的名字《女王的棋局》。

后来改的《后翼弃兵》,是网飞官方钦定的唯一的中文名,大陆和中国港澳台地区都是一样的。

对于不懂国际象棋的人来说,这个名字一定是难懂的。但是网飞之所以这样坚持,也有它自己的用意。

所谓“后翼弃兵”,是国际象棋的一种开局方法。

具体操作是通过主动舍弃后翼兵,为其他棋子谋取优势,换来棋局上的主动。

通俗来讲就是:先舍后得。

这短短四个字,也概括了哈蒙的人生写照,这也是整部剧想表达的人生之道。

哈蒙其实一开始就是一颗被家人数次放弃的后翼兵。更艰难的是,后来她的人生也一直是在不断的放弃中成长。

最庆幸,还好她自己够拼,勇敢一头扎进了象棋世界,成功在棋盘上构建了自己的第二人生。

从这个角度来讲,哈蒙的第二人生,励志、感动、治愈、意义非凡......

相信你们看完,也会跟我一样,变成自来水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