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啦,來啦。

好久沒有出現熱度這麼高,又這麼好看的美劇了。

好看到統一了朋友圈的審美,刷屏程度堪稱年度爆款。

我一口氣刷完,酣暢淋漓。

9.2的評分,我感覺都少了——

《後翼棄兵》

這部劇是網飛出品,只有短短七集。

製作方面,畫面鏡頭非常精緻,配樂出色,佈景精良。服化道,都挑不出一點毛病。

劇本方面,設定爽快。但情到深處不失細膩;撓人心思,但一點不矯揉造作。

女主演安雅·泰勒-喬伊,1996年4月出生的妹子,人還非常年輕。之前在《分裂》裏看到她的時候,我就印象特別深刻。

她的長相太有特點了,一雙眼睛大到不真實,像是從漫畫裏走出來的人偶。

雖然是模特出身,但這麼多年來演技穩中有升,尤其是在這部劇裏,發揮出的演技已經非常成熟。

在這部劇中,她飾演一個叫做哈蒙的天才象棋少女,故事將隨着她的象棋人生徐徐展開講述。

0 1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

哈蒙,一個九歲的小女孩。

她父親離家出去,母親車禍去世,她在孤兒院生活。

她早熟,聰明,尤其是數學成績,特別優異。

但她性格特別孤僻陰鬱,不愛講話。

在孤兒院裏,她認識了校工中年大叔,薩貝。

校工薩貝喜歡鑽研國際象棋,而哈蒙第一次在地下室瞥見他下國際象棋的時候,反應像是發現了新大陸。

她光靠偷偷在一旁觀察薩貝下棋,就看懂了各種棋子的基本走法。

哈蒙請求薩貝教她下棋,薩貝同意了。在薩貝指導下,她展示出了驚人的天賦。

沒過多久,薩貝自己都不是她的對手了。

哈蒙不僅悟性極強,天賦極高,她迅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晚上別的小朋友都睡覺了,她喫完鎮靜藥,睜着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天花板。

這時,天花板就出現了棋盤,她就自己在腦海中模擬下棋。

當時,孤兒院爲了更方便管理小孩,每天都會以“魔法維他命”的名義給孩子喫一種綠色的鎮靜藥。

在孤兒院學棋的這段日子裏,哈蒙對鎮靜藥產生了生理依賴。

因爲喫藥能讓她的頭腦更加清醒,下棋思維更加活躍。如果一段時間不喫,她就會產生戒斷反應,變得焦躁不安。

經過刻苦學習研究,哈蒙的棋藝開始突飛猛進。

她去公立學校參加比賽,一個人VS十二個接受過系統訓練的學生棋手。

結果僅僅用時一個小時二十分鐘,吊打所有人。

其中那個被老師認定是學校裏棋藝最強的學生,哈蒙先用僅僅15步就把他所有棋子困住,又在6步之內把對方將死。

賽後,只見哈蒙這個小女孩,嘴上沾滿了巧克力,眼神相當不屑地對着校工薩貝描述着那些男孩子的棋藝有多差勁。‍

那場面雖然讓人感覺有些許滑稽,同時又透露着一股爽飛了的強大。

幾年後,哈蒙被一對夫婦收養,開始高中生涯。

別的女孩們都跑去參加社團搞社交談戀愛,而她繼續沉迷於國際象棋。

有一天,她在雜誌上看到國際象棋的比賽,獎金100美元,她躍躍欲試。

可是,她連報名費5美元都拿不出來。

怎麼辦?

她寫信給校工薩貝,請求借她錢參賽。

比賽第一天,哈蒙這個連比賽規矩都不懂的野路子,就連贏四局。

報名處的人看到她贏棋速度,都驚呆了。

接下來幾天,管她的對手隨便怎麼升級,她還是來一個打一個,遊刃有餘。

最後,她戰勝數名頂尖棋手,拿下州冠軍,棋界爲之震驚。

當然在比賽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得知她靠下棋掙了獎金之後,養母也非常支持她。

因爲自打哈蒙被收養沒多久,養父就帶着行李離開再沒回來過,只留下哈蒙和她那個多病又愛酗酒的養母相依爲命。

就這樣,哈蒙參加比賽,養母擔任經紀人,兩人互相依偎着奔波在世界各地,不斷參加各種比賽“打怪升級”。

直到她遇見來自蘇聯的最強對手博戈夫,博戈夫是高手中的高手,沉着冷靜,哈蒙跟他對弈過兩局都無法戰勝他。

這種失敗,讓她喪失沮喪,只能縱情菸酒中,麻痹自己。但好在兒時在孤兒院的黑人女友喬琳找上門來,拉了她一把,把她從黑暗和失敗中解救出來。

他倆回到孤兒院,哈蒙看到地下室發現了整整一面牆,都貼滿了薩貝生前收集有關她的剪報。

那一刻她哭了,她才明白原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某個人,始終在角落裏默默關切着她的一切。

還有第三次跟博戈夫的大戰中,她曾經的對手們,朋友們,遠隔萬里打電話爲她出謀劃策,加油助威。

那種真情的互動和誠摯的關懷,還是讓人會忍不住俗套地紅了眼眶。

去打敗他吧,哈蒙!!!

這一幕,實在是讓人熱血澎湃!

0 2

在外人看來,哈蒙的經歷着實令人羨慕。

像她這樣被遺棄的孤兒,竟能夠在孤兒院中找到自己願意爲之奉獻一生的愛好,重點是她不但能把自己熱愛的象棋當作事業,還能因此享受紙醉金迷的生活。

剛開始參加大型比賽的那幾年,她憑藉精湛的棋藝一路過關斬將,接着上報紙上雜誌,聲名鵲起。

作爲一個棋手,她可以自由地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享受各種好喫的食物、豪華的酒店。

當和她一起長大的朋友在吭吭哧哧過着普通人的生活,哈蒙的人生似乎就已經完成了質的飛躍。

但是,別人看不到的哈蒙所揹負的成噸的光鮮亮麗背後映射出的卻是——

更多的酸澀、孤獨和多到無法排解的苦楚。

劇中透過無數個細節,撐起了哈蒙人生的另一面。

那一面充滿了窘迫、可憐、不知所措和無助。

這種讓人看着唏噓的雙面人生,也正是這部劇的精華所在。

有句話說: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

哈蒙一直都屬於在這一線之間來回搖擺的危險人物。

自幼開始,哈蒙就像一個任人擺佈的小玩偶。

她先後被親生父親、母親、養父遺棄。

長大後好不容易和養母建立了一點家人之間的感情羈絆,可不久後養母又因病去世。

這種被數次拋棄的經歷,讓家庭關係變成了她心裏永遠的一道疤,給她的人生抹上了非常陰暗的底色。

從小開始,哈蒙爲了自我保護,戒備心就很重。

在孤兒院的時候,棋藝中心的老師送給她的娃娃禮物,她會當着面笑着收下,然後轉身離開就毫不留情丟進垃圾桶。

因爲沒有人爲她指路,有時候她也無法控制自己養成一些壞習慣。

她嗑鎮靜藥嗑上癮,無法控制。要是孤兒院不給藥她就偷。直到去了養母家裏,還是會偷鎮靜藥來喫。

後期在養母的影響下,她還開始酗酒,麻痹自己的神經。

更悲觀的是,這種窘迫不僅僅時時刻刻存在於哈蒙的私生活中,自從開始象棋棋壇上活躍後,哈蒙的處境其實也一直非常被動。

被針對的很大原因:只因爲她是個女孩。

追溯到最開始校工教哈蒙下象棋的時候,他就毫不猶疑說了:女孩不下國際象棋。

當時的哈蒙沒有意識到,這句話竟隱晦地描繪了她的未來。

故事中所處的那個年代,是個相對封建的時代。

女性比男性的社會地位相差一大截,在國際象棋界,女棋手更是寥寥無幾,絕大多數比賽都沒有女子分組。

在這種前提下,哈蒙的強大,意味着她一出場就會被注目,被壓制,被牢牢盯緊。

所幸比較幸運的是,60年代也正是一個充滿變革的年代,當時正是女性羣體開始勇於爭取更多權利的時期。

哈蒙的天賦異稟和努力進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男權社會的一種挑戰。

尤其是在男性居多的國際象棋圈子裏,她引起的爭議越大,就越能掀起波瀾,打破世俗偏見,給更多女孩信心和希望。

所以從女性崛起角度來說,哈蒙在劇中已然變成了一個象徵符號。

那些年,她一路走得很困難,但是始終沒有放棄。

雖然總是一個人單槍匹馬,但是一直昂頭挺胸戰鬥。

就算偶爾敗下陣,也始終保持着優雅和堅強的姿態。

這也是這部劇裏的女權主義,爲什麼能讓人看到心潮澎湃的原因。

我非常喜歡!

這部劇剛播出的時候,本來用的是民間翻譯的更通俗的名字《女王的棋局》。

後來改的《後翼棄兵》,是網飛官方欽定的唯一的中文名,大陸和中國港澳臺地區都是一樣的。

對於不懂國際象棋的人來說,這個名字一定是難懂的。但是網飛之所以這樣堅持,也有它自己的用意。

所謂“後翼棄兵”,是國際象棋的一種開局方法。

具體操作是通過主動捨棄後翼兵,爲其他棋子謀取優勢,換來棋局上的主動。

通俗來講就是:先舍後得。

這短短四個字,也概括了哈蒙的人生寫照,這也是整部劇想表達的人生之道。

哈蒙其實一開始就是一顆被家人數次放棄的後翼兵。更艱難的是,後來她的人生也一直是在不斷的放棄中成長。

最慶幸,還好她自己夠拼,勇敢一頭扎進了象棋世界,成功在棋盤上構建了自己的第二人生。

從這個角度來講,哈蒙的第二人生,勵志、感動、治癒、意義非凡......

相信你們看完,也會跟我一樣,變成自來水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