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欢迎收看《历史五味》第七期。我不是杜特尔特,我是在观察者网打工的打工人,萧武。这期我们继续来谈南京保卫战,本期的主题是,为什么让唐生智来指挥?

在确定南京要“打一下再走”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谁来指挥?

先来看当时留下的部队的基本情况。在决定留下来保卫南京的部队中,实力最强的是教导总队,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军,下辖三个旅六个团,其中有三个团是德械装备,另有骑兵团、炮兵团、工兵团、辎重团,以及军士营、特务营、通信营、兵工连、小炮连。时任教导总队长为桂永清,副总队长周振强,两人均为黄埔一期生,参谋长为黄埔二期生邱清泉。虽然教导总队也派一部参加了淞沪会战,但总体而言建制仍然比较完整,是留守南京的主力部队。

此外,还有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五十一师、五十七师等部队,但这些部队都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从上海战场撤离时溃散,到南京附近收容整理之后,每个师又补充了一些兵员,但战斗力并未完全恢复。比如这几个师里相对比较完整一些的三十六师,到南京时仅有三四千人,补充后约六七千人,已经是这些部队中比较好的了。

另有两个粤军部队,也就是六十六军和八十三军,原计划是要参加淞沪会战的,但因为交通不便,等到这两个军赶来时,淞沪会战已经结束,所以被留下来参加南京保卫战。

这些部队中,在抗战爆发之后,教导总队是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原计划要开往四川进行扩编,但却临时被派往上海参战。淞沪会战结束后,又计划开往四川,却被唐生智坚持留下来参战。原计划还要留下十八军,因为十八军在淞沪会战期间表现突出,尤其是血战罗店,英勇顽强,但在淞沪会战之后,十八军直接撤往皖南地区,陈诚等人都赶往皖南进行收容整顿。

总的来看,整个南京保卫战的主力部队仍然以中央军为主。那么顺理成章的,应该留下一个中央军将领来指挥,既为蒋介石所信任,又能切实得到下属各部队将领的支持,指挥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也更为方便。

在军委会考虑留守南京的人选时,第一人选是谷正纲。谷正纲资格履历也比较老,此时的职务为南京卫戍司令,留下他来担任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也在情理之中。唯一的问题在于,谷正纲是文官,之前担任南京卫戍司令,实际上只是挂名,并不实际掌握部队。所以,如果留下谷正纲来担任总指挥,就必须留下一个将领来实际负责军事指挥。

这种操作其实也是蒋介石的常规操作。因为国军中特别讲资历,所以许多时候人事安排必须考虑资历,而蒋介石自己信任的嫡系将领基本上都是黄埔系将领,到抗战爆发时基本上资历都还不足以独当方面,所以他经常用一个资历深的高级将领当挂名的战区长官,但又另派一个他信任的嫡系将领负责实际指挥。

比如淞沪会战,一开始的时候指挥官是张治中,是蒋介石比较信任的高级将领,但随着淞沪会战投入的部队越来越多,尤其是大量地方部队都投入进去,张治中的资历就不够了,于是蒋介石安排冯玉祥担任指挥。冯玉祥多次反蒋,蒋介石自然也不信任他,而且初期投入的部队都是中央军,所以蒋介石自己直接指挥到军、师,冯玉祥则待在苏州的指挥部,很少上前线。之后,随着投入的部队越来越多,蒋介石干脆成立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一时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担任司令长官,干脆他自己兼任,实际指挥则由他信任的顾祝同负责。

所以,在一开始考虑南京保卫战的指挥人选时,初定的计划是谷正纲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长官,罗卓英担任副手,实际负责指挥。但在最后确定的时候,却变成了唐生智。

唐生智资历也很老。北伐战争爆发之前,他在湘军担任师长,在赵恒惕去职之后,如果按资历,应该是由唐生智接任湘军总司令,但北洋政府却任命了资历相对较浅的叶开鑫担任,把唐生智晾在了一边。唐生智十分不满,随即通电全国,宣布倒向广州的国民政府,湘军出兵进攻唐生智,唐生智一边抵抗,一边分别向临近的广东、广西求援。之后,广西和广东分别出兵,增援唐生智,击败湘军,拉开北伐战争的序幕。在北伐时,李宗仁担任第七军军长,唐生智担任第八军军长。

北伐军占领武汉之后,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唐生智的部队留守湖南、湖北,桂系部队与第四军等部则转而向东,与蒋介石率领的中路军会攻南昌。随后,唐生智希望继续向北进攻河南,蒋介石则力主进攻南京,上海,由此导致了宁汉分裂,接下来,南京方面率先开始清共,武汉方面表示反对,并在鲍罗廷等人主导之下,于4月17日通电全国,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免去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19日宣布由唐生智出任国民革命军总指挥。

在这个时期,唐生智成了武汉方面的实际负责人,加上他在北伐战争中大肆收编各地军阀部队,军队迅速扩张,一度达到十多万人。所以,在蒋介石开始清共之后,武汉方面一方面发表文告,声讨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先生遗志,背叛革命,一方面整顿部队,准备东征讨蒋。在国内外压力之下,蒋介石不得不通电下野,唐生智迎回汪精卫。1927年6月,唐生智指挥北伐军各部攻占河南,八月下令东征讨蒋,进占安徽的蚌埠、芜湖、合肥一线,迫使蒋介石于8月中旬通电下野。

但这时候唐生智与桂系开始相互猜疑,桂系和汪精卫及其他各地军阀部队都希望能够推动宁汉合流,然后继续北伐,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但唐生智在与南京的谈判中,最后拒绝了南京方面开出的条件,10月15日,南京政府下令西征,讨伐唐生智,双方爆发战争。一个月后,唐生智战败,部下也纷纷转而投降南京方面,唐生智通电下野,去了日本,他的军队大部分被桂系收编。

1928年初,唐生智返回国内闲居。1929年,蒋介石与桂系、冯玉祥等混战,为了瓦解桂系,蒋介石又拉拢唐生智,委托他北上平津一带,收拢旧部。成功之后,蒋介石甚至一度让唐生智代理海陆空军总司令,以示信任,但唐生智又与阎锡山、石友三等部密谋反蒋。但原本一致反蒋的各个军阀中,只有石友三炮轰南京,其他的阎锡山、刘文辉以及他的老部下何键、夏斗寅等人都按兵不动,唐生智孤立无援,反蒋又以失败告终。

1931年,蒋介石软禁胡汉民之后,再次引发全国反蒋高潮,唐生智作为老一辈反蒋先驱,自然也加入了,并成为广东非常政府的三巨头之一,率军进攻湘南。但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唐生智为表示一致对外,中止了这次反蒋行动。此后,他就失去了兵权,成了光杆司令。他原来的部下也纷纷转投其他势力,比如李品仙投向桂系,何键控制湖南,投向蒋介石。他在南京国民政府虽然靠着资历,也看上去位望隆重,实际上并没有实权,都是闲职。

因此,李宗仁回忆录里说,在讨论是不是要守南京的时候,他本人是主张坚决放弃的,因为已经没有价值了,会议上大多数人也都是这个意见。在蒋介石询问谁愿意留下来守南京的时候,没有人回答,这时候唐生智突然站起来说,南京不能一枪不放就撤走,必须要守,我愿意留下来守,然后慷慨陈词了一番,表示要与南京共存亡。最后就决定唐生智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长官,留守南京。

为什么其他人都觉得这是个危险的差事,而且南京在军事上也已经防守的价值了,这是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的,为什么唐生智这时候却突然愿意留下来守呢?明知道自己没有这个金刚钻,还非要揽这个瓷器活儿,这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呢吗?

李宗仁猜测说,自从1929年反蒋失败之后,唐生智就失去了兵权,不再直接掌握军队了。对一个军阀来说,这就等于没有了本钱。而在南京已经不可能守住的情况下,唐生智表示愿意留守,实际上用意不是守南京,而是在南京失守之后,可以重新掌握军队,东山再起。

其实这个说法本身是不太可靠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此时留下来守南京的军队以中央军为主,将领也基本上都是黄埔嫡系,只效忠于蒋介石,其他人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掌握得住。唐生智也是纵横多年的老一辈军阀了,不可能连这点常识都没有,幼稚到这个地步,以为自己可以控制得住这些留守南京的军队。

如果我们看一下这时候其他各个战区的司令长官,就会发现,南京保卫战最终选择唐生智作为总指挥,其实并不奇怪。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七七事变之后,由蒋介石自己兼任,实际指挥为刘峙,淞沪会战打响之后,蒋介石不再兼任,由刘峙担任,之后又改为军委会参谋长程潜继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在整个抗战时期,始终是阎锡山。第三战区如前所述,初期为冯玉祥,之后为蒋介石自己兼任,沪宁地区沦陷后,为顾祝同。第四战区,初期为何应钦担任,之后为张发奎。第五战区一直由李宗仁担任司令长官,抗战中期改为孙连仲。

也就是说,在这时候要担任战区司令长官,资历要求是比较高的,基本上都是在北伐战争初期担任军长的级别的将领。所以,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的几个军长,这时候在干什么?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担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第二军谭延闿和第三军朱培德此时已经去世;第四军先为李济深,此时已经淡出军界,后来的军长张发奎,先在淞沪会战中担任右翼军指挥官,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第五军李福林已经淡出,避居香港;第六军程潜,抗战初期任军委会总参谋长,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第七军李宗仁,抗战前割据广西,抗战爆发后赴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这样算下来,这时候同一个级别,但却还没有到前线去指挥军队的,实际就只剩下了唐生智。换句话说,轮也该轮到他了。

对此,唐生智后来自己也有解释。因为他在建国后留在大陆,所以也留下了对此事的回忆,在“功德林丛书”中,他自己也对自己做了一些辩解。他说,在会议上讨论要不要守南京的时候,确实其他人都反对守,只有他支持了蒋介石的观点,认为守还是应该守一下的,南京是首都,不能一枪不放就撤走。其他人都没有响应他和蒋介石的这个看法。

唐生智说,就在这天晚上,蒋介石亲自来到他的寓所,和他进行了谈话。蒋介石的谈话大意是,其他人都反对守南京,只有你和我意见一致,现在看,要么是你来守,要么是我来守。

蒋介石此时是唐生智的领导,也是全国抗战的领袖,他这样说,这就等于把唐生智逼到了死角。就好比我们作为一个打工人,老板突然找到你说,有个很重要的事,只有你和我能做,要么是我来做,要么是你来做,但是我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必须要去做,你看怎么办呢?你要是还不接这个盘,那就感觉你太不仗义了,背叛了全公司的人。

无路可退的唐生智只好咬牙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说,委员长是万金之躯,现在抗战军兴,你还要领导全国抗战,那就我来留守南京吧。到第二天的会议上,蒋介石再次询问,谁愿意留守南京?环视一周,还是无人应答,这时候就出现了李宗仁回忆的那一幕,唐生智站起来慷慨陈词了一番,表示愿意留守南京。

就这样,唐生智就被留下来,背南京失守的这口大锅。

这其实也是蒋介石的惯用手法,每次他对局面判断比较不利,想要放弃某个地方的时候,他都不愿意自己提出来,而是希望能让其他人提出来,这样,责任就在其他人身上,不在他身上了。他自己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但他自己不愿意承担放弃南京的责任,所以找了唐生智来替他背锅。

解放战争中,1949年初,他已经有放弃东北的想法,但却不肯明说,又找了卫立煌去东北接任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明知蒋介石的心思,却坚持反其道而行,坚持反对放弃东北,导致几十万大军在东北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直到最后在辽沈战役中被全歼。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蒋介石为什么自己不肯负责任呢?因为蒋介石本质上也只是个军阀,他是靠着自己的政治手腕和军事实力称雄一时,其他军阀对他口服心不服,如果他有什么特别硬的把柄,落到其他人手里,那么他的地位就很尴尬了。

在南京失守之后,徐州会战之前,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的时候,蒋介石责问韩复矩为什么放弃济南,不执行命令?韩复矩当场回怼,我丢了济南就要负责任,那丢了南京要负什么责任?蒋介石恼羞成怒,当天晚上将韩复矩秘密逮捕,交军法会审判后枪决,从而成为抗战时期被执行军法的将领中,级别最高的一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