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好,歡迎收看《歷史五味》第七期。我不是杜特爾特,我是在觀察者網打工的打工人,蕭武。這期我們繼續來談南京保衛戰,本期的主題是,爲什麼讓唐生智來指揮?

在確定南京要“打一下再走”之後,下一個問題就是,誰來指揮?

先來看當時留下的部隊的基本情況。在決定留下來保衛南京的部隊中,實力最強的是教導總隊,實際上相當於一個軍,下轄三個旅六個團,其中有三個團是德械裝備,另有騎兵團、炮兵團、工兵團、輜重團,以及軍士營、特務營、通信營、兵工連、小炮連。時任教導總隊長爲桂永清,副總隊長周振強,兩人均爲黃埔一期生,參謀長爲黃埔二期生邱清泉。雖然教導總隊也派一部參加了淞滬會戰,但總體而言建制仍然比較完整,是留守南京的主力部隊。

此外,還有三十六師、八十七師、八十八師、五十一師、五十七師等部隊,但這些部隊都在淞滬會戰中損失慘重,從上海戰場撤離時潰散,到南京附近收容整理之後,每個師又補充了一些兵員,但戰鬥力並未完全恢復。比如這幾個師裏相對比較完整一些的三十六師,到南京時僅有三四千人,補充後約六七千人,已經是這些部隊中比較好的了。

另有兩個粵軍部隊,也就是六十六軍和八十三軍,原計劃是要參加淞滬會戰的,但因爲交通不便,等到這兩個軍趕來時,淞滬會戰已經結束,所以被留下來參加南京保衛戰。

這些部隊中,在抗戰爆發之後,教導總隊是中央軍嫡系中的嫡系,原計劃要開往四川進行擴編,但卻臨時被派往上海蔘戰。淞滬會戰結束後,又計劃開往四川,卻被唐生智堅持留下來參戰。原計劃還要留下十八軍,因爲十八軍在淞滬會戰期間表現突出,尤其是血戰羅店,英勇頑強,但在淞滬會戰之後,十八軍直接撤往皖南地區,陳誠等人都趕往皖南進行收容整頓。

總的來看,整個南京保衛戰的主力部隊仍然以中央軍爲主。那麼順理成章的,應該留下一個中央軍將領來指揮,既爲蔣介石所信任,又能切實得到下屬各部隊將領的支持,指揮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也更爲方便。

在軍委會考慮留守南京的人選時,第一人選是谷正綱。谷正綱資格履歷也比較老,此時的職務爲南京衛戍司令,留下他來擔任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也在情理之中。唯一的問題在於,谷正綱是文官,之前擔任南京衛戍司令,實際上只是掛名,並不實際掌握部隊。所以,如果留下谷正綱來擔任總指揮,就必須留下一個將領來實際負責軍事指揮。

這種操作其實也是蔣介石的常規操作。因爲國軍中特別講資歷,所以許多時候人事安排必須考慮資歷,而蔣介石自己信任的嫡系將領基本上都是黃埔系將領,到抗戰爆發時基本上資歷都還不足以獨當方面,所以他經常用一個資歷深的高級將領當掛名的戰區長官,但又另派一個他信任的嫡系將領負責實際指揮。

比如淞滬會戰,一開始的時候指揮官是張治中,是蔣介石比較信任的高級將領,但隨着淞滬會戰投入的部隊越來越多,尤其是大量地方部隊都投入進去,張治中的資歷就不夠了,於是蔣介石安排馮玉祥擔任指揮。馮玉祥多次反蔣,蔣介石自然也不信任他,而且初期投入的部隊都是中央軍,所以蔣介石自己直接指揮到軍、師,馮玉祥則待在蘇州的指揮部,很少上前線。之後,隨着投入的部隊越來越多,蔣介石乾脆成立了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一時找不到其他合適的人擔任司令長官,乾脆他自己兼任,實際指揮則由他信任的顧祝同負責。

所以,在一開始考慮南京保衛戰的指揮人選時,初定的計劃是谷正綱擔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長官,羅卓英擔任副手,實際負責指揮。但在最後確定的時候,卻變成了唐生智。

唐生智資歷也很老。北伐戰爭爆發之前,他在湘軍擔任師長,在趙恆惕去職之後,如果按資歷,應該是由唐生智接任湘軍總司令,但北洋政府卻任命了資歷相對較淺的葉開鑫擔任,把唐生智晾在了一邊。唐生智十分不滿,隨即通電全國,宣佈倒向廣州的國民政府,湘軍出兵進攻唐生智,唐生智一邊抵抗,一邊分別向臨近的廣東、廣西求援。之後,廣西和廣東分別出兵,增援唐生智,擊敗湘軍,拉開北伐戰爭的序幕。在北伐時,李宗仁擔任第七軍軍長,唐生智擔任第八軍軍長。

北伐軍佔領武漢之後,國民政府遷往武漢,唐生智的部隊留守湖南、湖北,桂系部隊與第四軍等部則轉而向東,與蔣介石率領的中路軍會攻南昌。隨後,唐生智希望繼續向北進攻河南,蔣介石則力主進攻南京,上海,由此導致了寧漢分裂,接下來,南京方面率先開始清共,武漢方面表示反對,並在鮑羅廷等人主導之下,於4月17日通電全國,以國民政府的名義,免去蔣介石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19日宣佈由唐生智出任國民革命軍總指揮。

在這個時期,唐生智成了武漢方面的實際負責人,加上他在北伐戰爭中大肆收編各地軍閥部隊,軍隊迅速擴張,一度達到十多萬人。所以,在蔣介石開始清共之後,武漢方面一方面發表文告,聲討蔣介石背叛孫中山先生遺志,背叛革命,一方面整頓部隊,準備東征討蔣。在國內外壓力之下,蔣介石不得不通電下野,唐生智迎回汪精衛。1927年6月,唐生智指揮北伐軍各部攻佔河南,八月下令東征討蔣,進佔安徽的蚌埠、蕪湖、合肥一線,迫使蔣介石於8月中旬通電下野。

但這時候唐生智與桂系開始相互猜疑,桂系和汪精衛及其他各地軍閥部隊都希望能夠推動寧漢合流,然後繼續北伐,完成統一全國的任務。但唐生智在與南京的談判中,最後拒絕了南京方面開出的條件,10月15日,南京政府下令西征,討伐唐生智,雙方爆發戰爭。一個月後,唐生智戰敗,部下也紛紛轉而投降南京方面,唐生智通電下野,去了日本,他的軍隊大部分被桂系收編。

1928年初,唐生智返回國內閒居。1929年,蔣介石與桂系、馮玉祥等混戰,爲了瓦解桂系,蔣介石又拉攏唐生智,委託他北上平津一帶,收攏舊部。成功之後,蔣介石甚至一度讓唐生智代理海陸空軍總司令,以示信任,但唐生智又與閻錫山、石友三等部密謀反蔣。但原本一致反蔣的各個軍閥中,只有石友三炮轟南京,其他的閻錫山、劉文輝以及他的老部下何鍵、夏鬥寅等人都按兵不動,唐生智孤立無援,反蔣又以失敗告終。

1931年,蔣介石軟禁胡漢民之後,再次引發全國反蔣高潮,唐生智作爲老一輩反蔣先驅,自然也加入了,併成爲廣東非常政府的三巨頭之一,率軍進攻湘南。但就在此時,九一八事變爆發,唐生智爲表示一致對外,中止了這次反蔣行動。此後,他就失去了兵權,成了光桿司令。他原來的部下也紛紛轉投其他勢力,比如李品仙投向桂系,何鍵控制湖南,投向蔣介石。他在南京國民政府雖然靠着資歷,也看上去位望隆重,實際上並沒有實權,都是閒職。

因此,李宗仁回憶錄裏說,在討論是不是要守南京的時候,他本人是主張堅決放棄的,因爲已經沒有價值了,會議上大多數人也都是這個意見。在蔣介石詢問誰願意留下來守南京的時候,沒有人回答,這時候唐生智突然站起來說,南京不能一槍不放就撤走,必須要守,我願意留下來守,然後慷慨陳詞了一番,表示要與南京共存亡。最後就決定唐生智擔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長官,留守南京。

爲什麼其他人都覺得這是個危險的差事,而且南京在軍事上也已經防守的價值了,這是所有人都看得出來的,爲什麼唐生智這時候卻突然願意留下來守呢?明知道自己沒有這個金剛鑽,還非要攬這個瓷器活兒,這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呢嗎?

李宗仁猜測說,自從1929年反蔣失敗之後,唐生智就失去了兵權,不再直接掌握軍隊了。對一個軍閥來說,這就等於沒有了本錢。而在南京已經不可能守住的情況下,唐生智表示願意留守,實際上用意不是守南京,而是在南京失守之後,可以重新掌握軍隊,東山再起。

其實這個說法本身是不太可靠的。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此時留下來守南京的軍隊以中央軍爲主,將領也基本上都是黃埔嫡系,只效忠於蔣介石,其他人無論是誰,都不可能掌握得住。唐生智也是縱橫多年的老一輩軍閥了,不可能連這點常識都沒有,幼稚到這個地步,以爲自己可以控制得住這些留守南京的軍隊。

如果我們看一下這時候其他各個戰區的司令長官,就會發現,南京保衛戰最終選擇唐生智作爲總指揮,其實並不奇怪。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在七七事變之後,由蔣介石自己兼任,實際指揮爲劉峙,淞滬會戰打響之後,蔣介石不再兼任,由劉峙擔任,之後又改爲軍委會參謀長程潛繼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在整個抗戰時期,始終是閻錫山。第三戰區如前所述,初期爲馮玉祥,之後爲蔣介石自己兼任,滬寧地區淪陷後,爲顧祝同。第四戰區,初期爲何應欽擔任,之後爲張發奎。第五戰區一直由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抗戰中期改爲孫連仲。

也就是說,在這時候要擔任戰區司令長官,資歷要求是比較高的,基本上都是在北伐戰爭初期擔任軍長的級別的將領。所以,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的幾個軍長,這時候在幹什麼?

第一軍軍長何應欽,擔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第二軍譚延闓和第三軍朱培德此時已經去世;第四軍先爲李濟深,此時已經淡出軍界,後來的軍長張發奎,先在淞滬會戰中擔任右翼軍指揮官,後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第五軍李福林已經淡出,避居香港;第六軍程潛,抗戰初期任軍委會總參謀長,後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第七軍李宗仁,抗戰前割據廣西,抗戰爆發後赴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這樣算下來,這時候同一個級別,但卻還沒有到前線去指揮軍隊的,實際就只剩下了唐生智。換句話說,輪也該輪到他了。

對此,唐生智後來自己也有解釋。因爲他在建國後留在大陸,所以也留下了對此事的回憶,在“功德林叢書”中,他自己也對自己做了一些辯解。他說,在會議上討論要不要守南京的時候,確實其他人都反對守,只有他支持了蔣介石的觀點,認爲守還是應該守一下的,南京是首都,不能一槍不放就撤走。其他人都沒有響應他和蔣介石的這個看法。

唐生智說,就在這天晚上,蔣介石親自來到他的寓所,和他進行了談話。蔣介石的談話大意是,其他人都反對守南京,只有你和我意見一致,現在看,要麼是你來守,要麼是我來守。

蔣介石此時是唐生智的領導,也是全國抗戰的領袖,他這樣說,這就等於把唐生智逼到了死角。就好比我們作爲一個打工人,老闆突然找到你說,有個很重要的事,只有你和我能做,要麼是我來做,要麼是你來做,但是我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必須要去做,你看怎麼辦呢?你要是還不接這個盤,那就感覺你太不仗義了,背叛了全公司的人。

無路可退的唐生智只好咬牙接受了這個任務。他說,委員長是萬金之軀,現在抗戰軍興,你還要領導全國抗戰,那就我來留守南京吧。到第二天的會議上,蔣介石再次詢問,誰願意留守南京?環視一週,還是無人應答,這時候就出現了李宗仁回憶的那一幕,唐生智站起來慷慨陳詞了一番,表示願意留守南京。

就這樣,唐生智就被留下來,背南京失守的這口大鍋。

這其實也是蔣介石的慣用手法,每次他對局面判斷比較不利,想要放棄某個地方的時候,他都不願意自己提出來,而是希望能讓其他人提出來,這樣,責任就在其他人身上,不在他身上了。他自己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但他自己不願意承擔放棄南京的責任,所以找了唐生智來替他背鍋。

解放戰爭中,1949年初,他已經有放棄東北的想法,但卻不肯明說,又找了衛立煌去東北接任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明知蔣介石的心思,卻堅持反其道而行,堅持反對放棄東北,導致幾十萬大軍在東北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直到最後在遼瀋戰役中被全殲。這是後話,暫且按下不表。

蔣介石爲什麼自己不肯負責任呢?因爲蔣介石本質上也只是個軍閥,他是靠着自己的政治手腕和軍事實力稱雄一時,其他軍閥對他口服心不服,如果他有什麼特別硬的把柄,落到其他人手裏,那麼他的地位就很尷尬了。

在南京失守之後,徐州會戰之前,在開封召開軍事會議的時候,蔣介石責問韓復榘爲什麼放棄濟南,不執行命令?韓復榘當場回懟,我丟了濟南就要負責任,那丟了南京要負什麼責任?蔣介石惱羞成怒,當天晚上將韓復榘祕密逮捕,交軍法會審判後槍決,從而成爲抗戰時期被執行軍法的將領中,級別最高的一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