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有森 早报记者 陈小芬 文/图)近日,记者在泉州德化南埕镇国道355南埕半岭段的路旁,见到1000多株的柚子树遍布整个山丘,一颗颗沉甸甸的蜜柚挂满枝头,好一派丰收的景象。这是章通基和他的妻子朱爱玉二十多年来辛勤经营的“甜蜜果园”。

近年来,南埕镇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将“一村一品”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以村为单元,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或非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增收脱贫。南埕镇半岭村将蜜柚种植作为该村的“一村一品”发展品牌,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蜜柚改良、产业扶持等措施,不断发展壮大蜜柚产业,目前全村种植大户6户,规模种植约50亩。

回乡垦荒种柚子 夫妻细心摸索方法

“我们果园里有三红柚、黄金柚、桂花柚、葡萄柚等近十个品种。”章通基笑着告诉记者,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乡村游十分火热,许多到德化的游客途经果园时,被这漫山遍野的蜜柚吸引,纷纷进园体验自助采摘的乐趣。

章通基说,妻子朱爱玉是漳州市平和县人,娘家许多亲戚都从事蜜柚种植,收益都不错。想着家乡德化山清水秀,环境好,夫妻俩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了蜜柚的种植和管理方法后,2000年左右回到南埕老家试种植,开垦了一片荒地,种植了300多棵柚子树。

“没想到,这一种便成功了。”朱爱平兴奋地说。他们夫妻二人通过细心摸索,发现南埕镇半岭村气候适宜栽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后才可采摘柚子,最佳采摘期是10月到12月,可延续采摘到来年的1月,到时便可以开始准备修剪枝条。

口口相传成特色 周边村民跟着种植

为了提高柚子树结果率,每年冬至后,章通基都要修剪枝干,以此增加果树的开花量。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嫁接方式不断尝试培育新品种。如今20年过去了,果园的柚子树达到1000多棵,品种也有近10种。

“我们种植的时间久,往来的客人口口相传,柚子便成了当地的特色产品,周边种植的村民也跟着多了起来。”章通基笑着说。

今年51岁的村民章金属就尝到了这“蜜果”的甜头。属于低保户、贫困户的他在镇村公益性岗位担任河道专管员,家里有位92岁且体弱多病的母亲需要人照顾。在镇村干部的指导下,章金属开始种植蜜柚,农忙时还到其他村民的果园帮忙,这样又多了一份收入。“随着越来越多游客走进果园,村子周边的农家乐产品也得到了带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