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危害我国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

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即 脆性骨折。脆性骨折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实际上,不只是老年人,骨质疏松也是一种慢性疾病, 在生命的全周期,我们都应该关注自己的骨骼健康。

那么,有什么好方法来预防骨质疏松呢?

珍爱骨骼健康,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 摄入足量钙。钙是决定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食物是人体摄入钙的重要来源,平衡膳食以及选择富含钙的食物对预防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推荐18-49岁成年人每天摄入800mg元素钙,50岁以上的人每天摄入1000mg元素钙。

* 充足光照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助于钙的吸收。

* 坚持适量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预防骨质疏松。推荐健康成人每周应进行足量中等强度或高强度身体活动;每周至少有2天或以上的抗阻练习,并锻炼全身主要肌肉群。

*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影响钙在体内代谢的因素。

预防跌倒,改善居家环境。

*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预防跌倒,如:放慢转身、转头、起身、下床速度,避免登高取物,不走过陡的楼梯、台阶和坡道,避免去人多及地面湿滑的场所等。穿合身的衣服,穿合脚、防滑的鞋;根据身体条件适时选用拐杖、助行器、髋关节保护器等辅助工具。

* 改善居家环境, 如安置必要的扶手,去除门槛,地面防滑,改善室内光照,选择高度合适的家具等,以防止滑倒、绊倒或高处跌落导致的伤害。

脆性骨折危害严重,但可防可治。

*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患者数量都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骨质疏松患者是发生脆性骨折的超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症患者面临髋部、腕部、椎体等多处脆性骨折威胁。

* 女性一生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性(13%)高于前列腺癌。

* 脆性骨折可导致残疾,进而影响生活、劳动能力,甚至导致长期卧床,严重影响生命质量和寿命,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已成为危害我国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

* 脆性骨折可以提早预防和在医生指导下药物干预、控制,建议公众提升对脆性骨折及其危害、防治的认识水平,保障公共健康。

建议40岁以上人群 检测骨密度。

* 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患病知晓率极低。卫健委发布的我国首个骨质疏松流调结果显示,40-49岁骨质疏松症患者知晓率为0.9%,5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也仅为0.7%。公众认知程度远低于疾病影响程度。

* 我国中老年女性为脆性骨折超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相关问题尤为严重。根据骨质疏松流调结果,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6.0%,女性患病率则达到32.1%;65岁以上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达到51.6%,男性患病率为10.7%。

* 专业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仪)是公认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建议40岁以上人群开始进行首次专业骨密度检测,并在之后的人生阶段维持定期骨密度监测,了解自身骨骼情况。定期检查骨密度是早发现和早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

* 骨质疏松症和脆性骨折高危人群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必要时应遵医嘱进行药物干预。

脆性骨折患者,警惕二次骨折。

* 脆性骨折患者是未来再发骨折的极高危人群。初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妇女中26%会再发骨折,其中23%发生于初次骨折后第1年,54%发生在5年内。髋部骨折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将增加2.5倍。椎体骨折可增加近5倍的再发椎体骨折风险和2-3倍的其他部位骨折风险。而再骨折则会进一步增加患者5年内病死率。

* 建议脆性骨折患者:一旦发生骨折,应开展骨健康状况评估,并遵医嘱进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进行必要的药物干预,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和减少骨折危险因素,重视防范二次骨折的发生。

骨骼健康是人的行动力和良好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

希望每个人都能关注和重视骨骼健康

强健骨骼,远离骨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