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俄现役的战机相比,我国空军列装的歼-10、歼-20气动布局独具一格,采用的是少有的鸭翼布局。对于这种布局,外界看法不一,看好者有看差者也有。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鸭翼布局并非一时兴起或者被迫所致,它是我国半个世纪不断钻研而来的技术,可以说是自成一脉。

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航空界就已经专注于鸭翼技术了。之所以要花费心思搞鸭翼技术,主要是因为当时中苏关系不融洽,苏联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如果苏联空军出动超音速轰炸机对我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国内的前线机场以及公路跑道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研发出一款可以短距离起降的战机迫在眉睫,而鸭翼布局的战机正好可以做到这点。

采用鸭翼布局的战机不仅能够实现短距起降,还能赋予战机更多的升力,提高战机的敏捷性与飞行速度。同时期采用鸭翼布局的瑞典萨伯-37战机,在公路上仅需要滑行400米起飞,在空中拥有更强的机动性能,证明了鸭翼布局的可靠性与优势。因此在1969年,由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延安”号运输机诞生。该机借助前翼安装的螺旋桨滑流来增强前翼配平能力,滑流在起降时吹向主翼造成地面效应,平飞时提供附加升力。

“延安”号运输机为我国首款鸭翼战机提供了设计思路与技术借鉴,随后在1975年,代号为“751”的鸭翼战机方案出炉。从外形来看,这款战机采用的是后掠角不大的大展弦比后掠翼设计,配备单台发动机,侧重于快速部署执行快反任务。“751”方案在提出后,成飞开始研制同样采用鸭翼布局的歼-9战机。该款战机虽然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下马,但客观上为成飞后续研制歼-10、歼-20奠定了相当丰富的气动布局技术经验。

从我国鸭翼战机的发展之路来看,并不像外界所传言的那样,我国歼-20采用鸭翼布局是为了弥补发动机推力的不足。所以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鸭翼是我国自成一脉的技术,是半个多世纪积累的技术成果,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辛苦努力得来的独创技术。

编辑:嘤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