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俄現役的戰機相比,我國空軍列裝的殲-10、殲-20氣動佈局獨具一格,採用的是少有的鴨翼佈局。對於這種佈局,外界看法不一,看好者有看差者也有。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鴨翼佈局並非一時興起或者被迫所致,它是我國半個世紀不斷鑽研而來的技術,可以說是自成一脈。

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航空界就已經專注於鴨翼技術了。之所以要花費心思搞鴨翼技術,主要是因爲當時中蘇關係不融洽,蘇聯在我國邊境陳兵百萬。如果蘇聯空軍出動超音速轟炸機對我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國內的前線機場以及公路跑道必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所以,研發出一款可以短距離起降的戰機迫在眉睫,而鴨翼佈局的戰機正好可以做到這點。

採用鴨翼佈局的戰機不僅能夠實現短距起降,還能賦予戰機更多的升力,提高戰機的敏捷性與飛行速度。同時期採用鴨翼佈局的瑞典薩伯-37戰機,在公路上僅需要滑行400米起飛,在空中擁有更強的機動性能,證明了鴨翼佈局的可靠性與優勢。因此在1969年,由西北工業大學研製的“延安”號運輸機誕生。該機藉助前翼安裝的螺旋槳滑流來增強前翼配平能力,滑流在起降時吹向主翼造成地面效應,平飛時提供附加升力。

“延安”號運輸機爲我國首款鴨翼戰機提供了設計思路與技術借鑑,隨後在1975年,代號爲“751”的鴨翼戰機方案出爐。從外形來看,這款戰機採用的是後掠角不大的大展弦比後掠翼設計,配備單臺發動機,側重於快速部署執行快反任務。“751”方案在提出後,成飛開始研製同樣採用鴨翼佈局的殲-9戰機。該款戰機雖然最後由於種種原因下馬,但客觀上爲成飛後續研製殲-10、殲-20奠定了相當豐富的氣動佈局技術經驗。

從我國鴨翼戰機的發展之路來看,並不像外界所傳言的那樣,我國殲-20採用鴨翼佈局是爲了彌補發動機推力的不足。所以可以肯定地得出結論,鴨翼是我國自成一脈的技術,是半個多世紀積累的技術成果,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的辛苦努力得來的獨創技術。

編輯:嚶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