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全球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但並不意味着美軍使用的所有武器裝備都是最先進的。這是由於二戰後,美國的軍事理念是“先有制空權,纔有制海權,進而纔有制陸權”。優先發展戰機、航母是最重要的,在這種軍事理念的指導下,導致美國將有限的資源傾向於這兩大領域,而忽略了其他領域的發展。

例如在反艦導彈領域,美國的技術相比中俄是較爲落後的。目前,美軍的主力反艦導彈型號是上世紀70年代研製的“魚叉”。該導彈由麥道宇航公司研製,採用一臺渦噴發動機,低空巡航速度0.75馬赫,基本型最大射程120公里。在鎖定敵方目標後,“魚叉”導彈躍升以高速俯衝狀態攻擊艦船薄弱的上部,重達230公斤的穿甲戰鬥部穿入船隻內部引爆所攜帶的90公斤炸藥。

由於搭載了GPS中段導航系統,“魚叉”的命中概率約95%。在服役期間,“魚叉”導彈歷經實戰,在“黃金峽谷”軍事行動以及海灣戰爭中表現亮眼,吸引了很多國家的關注。據統計,到上世紀90年代末,“魚叉”導彈生產了7000多枚,出口到了23個國家與地區,是全球生產數量最多廣受歡迎的一款反艦導彈型號。

不過進入21世紀後,“魚叉”的弊端逐漸暴露。一是射程近、速度慢。我國出口的CM400反艦導彈速度超4馬赫,最大射程250公里,“鷹擊”系列射程更遠,性能將“魚叉”遠遠甩在後面。二是“魚叉”威力較弱,無法摧毀各大國現役的大型戰艦。三是反干擾能力不足,導致“魚叉”命中率降低,作戰能力大打折扣。

爲了提升“魚叉”導彈的打擊能力,美軍對其進行了升級優化,先後衍生出了10個型號。改進升級的主要方面是提高射程,增加雷達導引頭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抗干擾能力,電子對抗能力全面提升。經過大改之後的新型“魚叉”型號,具備了1-2次的再攻擊能力,並能夠在防區外發射,進一步降低了掠海飛行高度和攻擊點。

除了對“魚叉”導彈升級改造外,美軍加緊提出了研製下一代LARSM反艦導彈的計劃。據瞭解,該導彈在大幅度提高射程的同時,強化了隱身能力,降低了被敵方艦載雷達搜索探測到的幾率。對於他國的大型戰艦,該新型導彈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

編輯:嚶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