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陽明開創的"陽明心學",不僅使許多人找到了爲人處事的行爲標準,更指導許多人找到了成功的方法。可以說"陽明心學"對於人的思想和行爲都有很大的影響,這也使得王陽明及他的"心學"流傳海內外,王陽明本人更是被人們稱爲賢者、聖人。

比如馬雲、稻和盛夫等許多被我們熟知的職場大佬都學習過"陽明心學",也正是汲取了"陽明心學"中的哲理,讓他們對於自己身處的環境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才最終找到了成功的方法。

其中"陽明心學"中的三個貫穿一生的哲理也是我們每個人在40歲不惑之年前都應該知道的。

王陽明的坎坷經歷

許多有一定建樹、能被人們記住的名人都有着堪稱神奇的天賦,其中不乏從小就展現天賦的聰明之人。但別看王陽明有如此偉大的成就,他的童年以及他沒有成功領悟"心學"之前的人生都十分坎坷。

王陽明的父親叫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用今天的話說王陽明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這在當時來看足以稱得上是富貴之家了。所以從起點來看,王陽明就擁有着其他人難以企及的資源。

可惜的是王陽明從出生開始就不太順利,他的母親懷孕14個月才生下王陽明,雖然在他出生前家人曾經夢見他不同凡人的"出場方式",但他卻到了5歲還沒有開口說話,這也導致了王陽明12歲才進入私塾讀書。

剛剛進入私塾一年,王陽明的母親就去世了,雖然母親的離世給他很大的打擊,他卻更加心存高遠,在其他人讀書只爲考取功名時,他就已經定下了做聖賢人的目標。後來國家動盪不安,僅僅15歲的他就多次上書朝廷爲平定叛亂獻策,同時他還一邊讀書,一邊遊覽塞外豐富自己的見識。

王陽明的行爲和思想使得他的父親十分不安,王華認爲自己的兒子不自量力,還有點不踏實,爲了能讓王陽明有個人看管王華,爲他定下了一門親事。令人想不到的是,在成婚當日,王陽明與一位倒是聊得太投入,忘記了時間,直到第二天才被人找到。

成親之後的王陽明果然聽從了父親的意見開始好好讀書,並且中了舉人。雖然後來考進士時幾次落榜,但好在憑藉他的堅持和毅力,終於成功基地獲得了再次朝爲官的資格。

剛剛得到第一份"工作"的王陽明十分用心,不僅將份內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條,還在閒暇之餘習讀兵書,更是向朝廷獻上了許多有用的意見,爲打敗敵人做出了很大貢獻。

這種日子沒過多久,大宦官劉瑾開始把持朝政,並關押了一批忠臣。生性剛正不阿的王陽明,自然看不過去,就上奏請求放了被關押的人這一舉動使得劉瑾十分生氣,不僅將王陽明貶官到龍場當驛丞,就連他的父親王華也被連累貶出京城。

劉瑾大權在握,又是一個有仇必報的人,自然不可能輕易放過王陽明,於是在王陽明去往龍場的道路上派人追殺他,幸虧王陽明假裝跳水自盡才逃過一劫。

就這樣王陽明來到了龍場這個窮山惡水的地方,不僅每天的生活與之前發生了很大改變,還要帶領百姓開荒種地,從事體力勞動。也正是這樣艱苦的環境,讓王陽明的思想有了更大的發展,"心學"也由此誕生。有了深刻明悟的王陽明,也在隨後開啓了他相對平坦的仕途之路,此後他出任御史,巡視江西,平定寧王叛亂,總督兩廣,成就卓然。

而他也用他的"陽明心學"告訴了我們三個縱觀一生的哲理,明白了這些哲理,成功也就如約而至了。

心胸豁達

一個人的心胸決定了他可以走多遠,而心胸豁達是"陽明心學"中很重要的一點,一個人若是有着寬廣的胸懷,就能放下許多執念,放下許多怨恨,以這種寬闊的胸懷與人相處,才能在社會中收穫美好的友情和事業。

相反,若是資助比較心懷仇恨,不僅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時間一長或許會失去許多樂趣,招來許多仇恨。王陽明就曾經以他寬廣的心胸放了造反的寧王,也沒有計較正德皇帝對他不公平的待遇。

正德十四年,寧王傭兵叛亂震驚了朝野,原本打算去福建的王陽明知道消息後,馬上帶着人馬來到吉安,開始在各地徵集兵馬,打算與寧王抗爭到底。但寧王守着城池,手中軍隊數量也不是自己能對付了的硬拼不行就只能智取了。

王陽明在各處張貼徵兵保門,並製造了一系列假象,就是爲了迷惑寧王,讓他認爲自己人數衆多而不敢輕易兵發南京。果然寧王擔心自己不敵,沒有輕易出兵,而是死守南昌。

但時間一長,知道自己上當的寧王急不可耐地兵發南京。沒有想到的是,他前腳剛一走,後腳王陽明就用計策攻下了南昌,心神慌亂之下的寧王在回防南京時被捕。

按理說平定這種叛亂應該是越快越好,以防遲則生亂,可生性頑劣的正德皇帝卻因爲王陽明提前將寧王抓獲,自己沒有了表現機會,從而要求王陽明放了寧王,好再讓自己抓一次。

無奈之下,王陽明只能將寧王放了,由正德皇帝親自抓獲。但是,再次抓到寧王后,正德皇帝卻沒有對王陽明進行任何封賞,反而將功勞算到了自己頭上。此時的王陽明已經不再像之前的愣頭青那樣凡事爭個高低,而是豁達地接受了這個結果,並繼續完成自己接下來的工作,直到下一任皇帝上任時,王陽明平反的功勞才被封賞。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中的重要哲理,"知"指的是內在的認知、良心、良知,"行"指的是實際行動。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實際行動與內在的良知有着重大的關係。

王陽明當知縣時曾經抓住了一個盜賊,這個盜賊一副任殺任剮悉聽尊便的樣子,就是不認罪。王陽明用知行合一的道理先讓他脫下自己的衣服,盜賊照做了,又讓他脫下自己的內衣,盜賊也照做了,但讓他脫下自己的內褲時,盜賊卻怎麼都不同意。

於是王陽明對盜賊說,他這種行爲就是還有廉恥之心的表現。這一系列操作下來,盜賊十分乾脆的認罪了。這件事情就是知行合一很好的體現,王陽明將盜賊的羞恥之心利用到行動中來,讓他自己認罪伏法。

我們在現實中也要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認知,保持自己的良知,同時用不斷提升的認知指導我們自己的實際行動。

戒驕戒躁,保持寧靜

在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保持自己內心的寧靜十分重要,就像王陽明被貶龍場依舊每日參禪悟道一樣,無論我們身處怎樣的環境中,都應該首先保持自己頭腦的清醒,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不氣餒,以一顆平靜的心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周圍的人和事,才能在以後的道路中走得更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