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金帶街開始走向沒落。如今的金帶街已經湮沒在城市化建設的大潮中,雖然往日的風光不再,但600餘年的積澱,文化的根莖已深深地植入老街的泥土裏。不知從何時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古董商人紛紛來這裏淘寶,延續着金帶街的文化脈絡,形成了以古玩收藏爲主、休閒餐飲爲輔的業態。

金帶街西入口矮矮的拱門猶如一道“時空門”,跨入拱門,喧囂之聲立刻退到遙遠的境界之外。這裏沒有環城西路的車水馬龍,也沒有商業步行街的人聲鼎沸,主街上古寶齋、益珍閣、集寶齋、多寶閣等古色古香的店名幡布別具古典韻味。

改造後的金帶街西入口效果圖。(翻拍)

“以前這裏是以民居爲主,後來陸續有一些外省人看中了這裏,租下店鋪,做起了古董、金銀首飾等生意。”在金帶街居住了60多年的張奶奶告訴記者。

沿着主街的脈絡,金帶南街、高營坊、淘沙街、高屋巷、朱紫巷等縱橫交錯依次左右排開,黃氏書室、梅花館、餘道元故居、陳培基故居、黃氏祖居等清代、民國時期的宅邸、祠堂依然保存較好,藏匿在古老的街巷中。漫步金帶街,一不小心就會與名人宅邸擦肩而過,分分鐘轉角遇見明清歷史建築。

如今的金帶街儘管保留了大部分的原始模樣,但走進去卻發現絕大部分房屋建築顯得破舊,一些無人打理的更是荒草叢生。“路邊有些房子有上百年曆史,那些橫七豎八的電線隨意搭建,凌亂不堪。”餘道元的後人餘繁賀說,退休後,她在從小生活的金帶街經營中醫診所,對這裏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金帶街能被保護開發,重現昔日光彩。

金帶街及周圍街區比起鼎盛時期已黯然失色,昔日豐厚的文化底蘊一旦失落,其文化特色將變得不明顯,餘繁賀的期盼也是很多惠州人的心聲,近年來對金帶街改造保護的呼聲鵲起。

事實上,2015年惠州入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編制了《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在此前的申報迎檢時,橋西街道就重點整治了金帶街、叮咚巷等多條街巷的電線、配電箱,清洗了傳統建築臨街立面,還將原來風格各異的招牌換成有傳統風味的木製楹聯式招牌。

今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發佈通知,統一公佈65處省歷史文化街區名單,惠州市共有5處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其中金帶街歷史文化街區榜上有名,其改造再次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

改造

修繕文物建築

展示科舉文化

今年8月,惠城區成立城市會客廳建設專班,加快推進“兩街一巷”升級改造項目,其中就包括了金帶街的改造。

“金帶街改造將根據街道的歷史文化價值及其環境要素構成,以延續歷史街區整體風貌爲目標,將金帶街作爲歷史主軸,通過巷道串聯的方式對歷史街區進行整體保護。”肖建國介紹,其中,金帶街保護範圍面積約6.4公頃,保護以金帶街、金帶南街爲主,以金帶街一巷、三巷、叮咚巷、朱紫巷、淘沙巷等爲輔,15條街道共同構成魚骨狀的街道格局。

“除了金帶街主路,這裏還有15條歷史巷道,19處保存較好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非常值得進行保護修繕,加以活化利用。”肖建國說,金帶街街區內清末民初的傳統民居、商鋪等建築風格獨特,曾經作爲科舉考試的接應和交流集中地,對惠州科舉文化研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可以看到,金帶街的保護不僅是環境的整治,復興文化老街是更爲重要的課題。

據瞭解,金帶街的改造將重點針對科舉制度文化進行活化利用,打造民俗與科舉文化展示街。根據改造規劃,金帶街將在東、西入口處開闢小尺度的廣場,營造街區展示界面。在內部街巷,將結合賓興館、黃氏書室等已成功改造爲博物館的歷史建築,進一步挖掘街區民俗和科舉文化精髓,形成民俗科舉文化街區。

同時,根據《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要求,金帶街的保護利用將堅持微改造爲主,對文物建築進行嚴格的保護與修繕,做到修舊如舊,延續歷史風貌,色彩以黑、灰、白爲主,維持原有建築肌理與風貌。

“改造將分爲3個步驟進行。首先進行基礎整改,目前正在實施的金帶街整治提升項目,就是改造的第一個階段,計劃投資2650萬元,9月份已開工,計劃今年內完成。”橋西街道金帶街整治提升項目負責人莊朝輝說,整治提升項目主要爲修繕金帶街街道兩旁建築,重建路口兩側的門樓。把街道兩旁繁雜的路線隱藏於地下,把本來雨污合流的管道改爲雨污分流,並用青石板鋪裝路面,以此恢復金帶街原有風貌,保留原有的歷史文化,改善附近居民的生活環境。

待基礎設施整改好後,改造將進入第二階段,即文保修繕、文創設置、交通調整、開闢口袋公園等優化調整,把金帶街的整體風貌、空間格局等塑造成型。最後一個階段,則是通過引入社會資本,融入相契合的商業元素,優化業態,達到街區活化利用的作用。

如何加強與西湖、步行街的聯繫,突出地區商業板塊的整體效應?能不能像南京的夫子廟、北京的琉璃廠一樣,建成以文化爲核心,集旅遊、購物、娛樂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商業旅遊中心?

事實上,惠城區正在對環城西片區等西湖5A級景區“腹地”進行升級改造,充分盤活歷史文化資源,加大挖掘、包裝、推廣力度,推動“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文化+創業”,培育文化創意、旅遊、健康等消費休閒經濟和節日消費新亮點,留住遊客,帶動消費,努力把文化勢能轉化爲經濟動能。

“金帶街就是一條能串好惠州文旅明珠的鏈子。”橋西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坤民說,金帶街將規劃打造成集商業、文化、旅遊休閒、生活於一體的文化展示街,同時,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西湖5A級景區品牌效應,挖掘和傳承嶺東雄郡的文化底蘊以及千年府治的歷史基因。

延伸閱讀

黃氏書室

展示東江教育和民俗文化

西湖邊上,熙熙攘攘的鬧市中,金帶街路口旁的黃氏書室保持着清朝建築特色,顯得別具一格,它是金帶街中至今活化利用得最好的家族祠堂。

黃氏書室創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70多年間,它切換了3個角色,從歸善黃氏祖祠改成黃氏書室,2005年搖身變成東江民俗文物館,在一次次角色轉換中傳承着惠州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文化。

黃氏書室闊三間、深三進,是典型的明清祠堂式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清朝前期,黃氏族人從福建遷徙至惠州,修築黃氏宗祠用於供奉黃氏先祖。後來,爲了方便到惠州參加科舉考試的黃氏子弟,祠堂改名爲“黃氏書室”,供書生食宿、備考、棲身。黃氏書室的每一個角落都鐫刻了黃氏子弟功成名就的仕途理想。二進門額上,“敦厚”二字雄渾蒼勁,道出了黃氏族人對孔教儒學無比重視。今天,透過褪色的窗牖仍然能感受到書香脈脈的氣息。

2005年7月,書室再一次完成角色的切換,承擔起時代賦予它的新使命。在“恢復原貌和保存現狀”的原則下,黃氏書室開闢爲東江民俗文物館,整體得到修繕,打開了一扇展示惠州東江文化和客家民俗文化的窗口,成爲目前惠州市唯一的專題性民俗文物館。

鳥瞰金帶街。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賓興館

古代科舉制度的見證

惠州賓興館位於環城西路金帶南街三巷,始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建築坐北向南,主體建築分三路,中路建築面闊三間、深三進,兩側橫屋與青雲巷相隔,並建魁星閣一座。庭院式佈局錯落有致,灰塑、壁畫、木雕、磚雕等構造精巧,融合了廣府、客家等建築元素,具有自身特色。

據《賓興館碑記》記載,賓興館由歸善各鄉紳士集資,專門爲資助縣裏士子參加科舉考試、以文教興邦而建。爲何取名“賓興”?館內碑刻《賓興館條約》給出了答案:“館額賓興,以飲賓興之費而名,所以勵士子而興文教也。”

賓興館作爲惠州古代科舉制度的見證,其建築遺產保存了古代科舉真實的環境特徵,建築遺存、文字資料、科舉習俗等,都具備較高的文物真實性與完整性,因此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

近年來,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按原貌修復了賓興館,並於2019年1月底重新開放。惠州文化部門將其開闢爲以古代科舉制度歷史爲主題的相關陳列館,將科舉文化與旅遊產業結合起來。

600歲金帶街通過改造將迎來新生。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

金帶街發展時間軸

1389年以前,城外居民點

1389年以前,金帶街尚未建街,僅爲惠州城外的居民點。 明清及民國時期,人文薈萃

1389年,惠州府城擴建,金帶街由此形成。街道兩邊民居古建築鱗次櫛比,大量學生集聚生活在此,慢慢地催生了很多文化產業,成爲文人墨客和名人大家的聚集之地。

新中國成立後,商業復興

1958年以後,金帶街出現了由居委會創辦的企業。近年來,金帶街的文化氣息吸引了古玩收藏商家,形成以古玩收藏爲主、休閒餐飲爲輔的業態。

2014年,街巷整治

橋西街道重點整治金帶街叮咚巷等多條街巷的電線、配電箱,清洗傳統建築臨街立面,將原來風格各異的招牌換成傳統木製楹聯式招牌。

2020年,升級改造

今年,惠城區加快推進“兩街一巷”升級改造項目,9月,金帶街改造工程啓動,計劃打造成集商業、文化、旅遊休閒、生活於一體的文化展示街。

來源: 惠州日報

採寫:記者邱若蓉 鄧惠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