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一日杀三子不是传言,是历史事实。这件事是因为一个女人的挑拨。

挑拨唐玄宗杀死自己儿子的女人是武惠妃,武则天的侄孙女,唐玄宗一段时间最宠爱的妃子。王皇后死后,唐玄宗一度想立武惠妃当皇后,却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唐玄宗虽然没有给武惠妃想要的皇后名分,却给了她皇后一样的待遇。唐玄宗不仅宠爱她,也宠爱她的儿子。

和所有皇宫里有野心的女人一样,武惠妃也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为此,她没少在唐玄宗那里吹枕边风。

此时的太子李瑛,是唐玄宗曾经宠爱的赵丽妃生的儿子。随着母亲的失宠,唐玄宗对太子的宠爱也减少了很多。太子和另外两个皇子李瑶、李琚同病相怜,偶尔会聚在一起发发牢骚。谁知隔墙有耳,他们的牢骚被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听到,立刻报告了武惠妃。

武惠妃很高兴,精心准备一番后,添油加醋地告了太子一状,说太子对皇帝不满。

这一下切中了唐玄宗的要害,他很生气,立刻有了换太子的想法。可是,宰相张九龄不同意。太子在深宫30年,没有大的过错,不能因为一句没有凭据的话就废掉。再者,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能随便说换就换。

首席宰相不同意,唐玄宗虽然不高兴,但也没有执意执行自己的意见。不过,副宰相李林甫通过宦官转告唐玄宗: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

李林甫不是支持皇帝,是支持武惠妃。他和武惠妃达成协议:李林甫支持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当太子,武惠妃想办法帮李林甫当上首席宰相。

与此同时,武惠妃派宦官向张九龄传话:如果支持寿王李瑁,你的宰相可以做得更长久。耿直的张九龄不但没有接受拉拢,反而把这件事告诉唐玄宗。尽管如此,唐玄宗还是逐渐疏远了张九龄。

武惠妃告状事件的第二年,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向唐玄宗汇报,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和太子妃的哥哥一起试图谋反。唐玄宗大怒,马上让宦官传令,赐死三个儿子,其他相关人员流放。为了一个告密,连立案审查都省略掉,还在一天之内杀死三个儿子,唐玄宗够狠心。

分析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武惠妃及其女婿进谗言。作为皇帝最宠爱的女人,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这很正常。太子和皇子虽然一字之差,但最后的结局相差悬殊。

每一个母亲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在最受宠的时候给自己的儿子谋福利,西汉时期的戚夫人这样做过,历朝历代的宠妃这样做的也很多。每个人每一次这样做,都是想踩着别人的肩膀,因为太子已经有人在做。要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就要把原来的太子拉下马。而被拉下马的太子,很多时候命运悲惨。皇宫就是这么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2.唐玄宗本人多疑。就整体性格来说,唐玄宗不是一个多疑的人,但如果涉及到谋反,他就会多疑起来。在唐玄宗的人生档案里,最忌讳的就是谋反。他本人是靠政变起家,又靠政变真正获得权力,他太了解政变的含义和后果了。

正因为如此,凡是涉及到谋反的事,唐玄宗都会严加处置。开元后期的一日杀三子是这个原因,后来罢免四镇节度使王忠嗣也是这个原因。

3.李林甫助力彰显皇帝权力。在这场太子争夺战中,李林甫和武惠妃勾结。此时的李林甫刚刚跻身宰相集团,他的目标是首席宰相。为了达到目标,他联合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想通过换太子事件获得权力。因此,在唐玄宗听信武惠妃谗言提出换太子时,李林甫两次用“此陛下家事”表态。这句话很圆滑,除了表达李林甫支持皇帝,还暗含着皇帝要拥有该有的权威,不要被旧制束缚,要做到皇帝该有的样子。

4.唐玄宗的治国策略从文治改为务实。在是不是换太子问题上,当时的首席宰相张九龄坚决反对,他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换太子的危害。但唐玄宗还是一意孤行,先是贬张九龄,然后杀太子,接下来是让李林甫当首席宰相。

张九龄和李林甫的交替,被后人看作是唐玄宗昏庸的开始,但两人一上一下,其实是唐玄宗的治国策略改为从文治到务实。

文坛领袖加宰相的张九龄,让盛唐气象更加辉煌,但随着盛世的深入,各种前所未有的问题也逐渐出现。

这场因为太子而引起的宫斗正拉开序幕。李林甫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并逐渐掌握大唐政权十几年。唐玄宗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开始怠政、放权。盛唐的下坡路,从这时候就开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