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犯错,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家长和孩子说话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大,貌似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记在心里。事实上,父母说话时的声音越大,教育效果就会越差。

案例一

有一次我去逛超市,就看到一对母子正在斗法。儿子躺在地上,不停地打滚,嘴里不停地说:“你不给我买奥特曼,我就不起来。”

妈妈也是气得脸红脖子粗,大声呵斥儿子:“我数到3,马上给我住声。再让我听到你哭,就不要你了。”

妈妈的声音不可谓不高,儿子的哭声也丝毫没有示弱。后来,这位妈妈无奈之下,只能送给儿子一座“五指山”。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似乎没有示弱的意思。

当孩子犯错以后,很多父母都会焦虑,常常会选择责骂和殴打的方式。这种粗暴直接的方式不但没有任何教育意义,还会给孩子有一个错误的认知——遇到问题就该这么解决。

姐姐家有个儿子,姐夫常年不在家,带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她一人身上。姐姐的脾气比较暴躁,只要儿子不听话,轻则谩骂,重则殴打。一次,老师打电话通知姐姐,说儿子在学校把同学给打了。姐姐问儿子打人的原因时,他说:“不打他,他不老实。”

后来,我和姐姐聊天时就说:“养废一个孩子很简单,让他听话就可以了。你就是最好的例子。”容易把养废孩子的三类父母

1、强势的父母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命令孩子做这做那。这种父母只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从未摆正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和位置。

父母习惯性的命令式语气,会让孩子感觉不开心。孩子小时候不能反抗,一旦长大,叛逆之心就会非常重。

2、否定孩子的父母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需要的是父母的肯定和鼓励。有些父母不但不鼓励孩子,还会用语言不停地数落和否定。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的性格也开始变得内向和孤僻。

3、爱责骂、体罚的父母

当孩子犯错以后,很多家长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打骂就在所难免了。父母这种粗暴的行为会给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孩子也会模仿这种暴力行为,性格也会变得叛逆和暴力。

我们常说一句话“有理不在声高”。有时候父母学会低声和孩子说话,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听到不同语调的语言后,采取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当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采用低声教育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低声教育有哪些好处

1、稳定情绪

很多孩子在犯错以后,心里难免会有抵触和叛逆的情绪。低声教育有利于让孩子放松心理防线,父母的话更容易被孩子接纳。

经常听到父母们抱怨,无论自己说什么,说了多少遍,孩子就是不听,原因就在于此。

2、性格培养

孩子的性格养成受到父母的影响比较大,如果父母性格暴躁,孩子多半也是这样的性格。

我们都知道大声说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人失去理智,变得暴躁。父母采用低声教育,不但孩子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还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沉稳。

3、得到尊重

当孩子犯错后,父母常常愤怒、责骂,而对别人,再严重的事情也会控制情绪,为什么。导致差别对待的原因就是:父母把孩子当成附属品,从未真正尊重过孩子。

孩子虽然年龄小,也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父母降低说话的语气和语调,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

父母如何才能做到低声教育

1、声调要低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放大音量,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孩子反而一句话也听不进去。反之,父母采用低声调的时候,孩子更容易接受,沟通效率更高。

2、情绪要低

当孩子犯错后,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父母情绪失控,在负面情绪下教育孩子,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在教育孩子前,父母应该先让自己的情绪平定下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和孩子交流。

3、蹲下身体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凯特王妃蹲下和孩子说话的文章。文中提到,当父母愿意蹲下身子的时候,沟通就不再是居高临下了,孩子就会感到安全和尊重,更愿意敞开心扉。父母说的话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4、用词力度要低

人在盛怒之下,说话前从不会多加考虑,难免会有一些污言秽语。父母无意间使用了粗俗的字眼,会给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打击。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总结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望子成龙,但孩子犯错是在所难免的。父母应该学会低声教育,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树立一个平等、尊重的榜样。当孩子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后,心理和生理才能茁壮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