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家專訪恒生銀行(中國)行長宋躍升:跨境理財通可令大灣區居民受惠,人民幣資產料繼續受境外資本歡迎

“跨境理財通”自提出以來引發粵港澳大灣區各界熱議。

在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跨境理財通將跨出又一巨大步伐。

在現有QDII、QFII、RQFII、股票債券通、基金互認等各種跨境投資方式基礎上,跨境理財通涵蓋的將是包括普通投資者在內的更廣範圍人羣,提供的將是品種更豐富、渠道更多元的理財產品。記者獨家專訪了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行長宋躍升,暢聊對“跨境理財通”的預期想法。

目前,歐美等全球主要經濟體仍在與新冠疫情糾纏不休,面臨“失控”的經濟下滑,財政刺激和貨幣政策刺激仍是多國政府和央行的主要議題。但與此同時,中國率先實現復工復產,經濟和就業在政府和人民銀行的帶領下穩步恢復、繼續前進。這將給跨境理財帶來怎樣的宏觀環境?

在專訪中,我們還與宋躍升行長聊到了銀行業的新發展機遇以及銀行職業的生涯前景。

期待跨境理財通細則出臺

南方財經全媒體:首先,歡迎宋行長來到我們《南財對話》節目。

今年的6月29號,由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管局和澳門金管局聯合發佈了一份關於跨境理財通試點的文件,這個試點文件出來以後,三地的金融市場都沸騰了,大家都對這份試點內容非常好奇,也充滿了期待。想請宋行長介紹一下跨境理財通跟以前的那些跨境理財產品又有什麼樣的不同?

宋躍升:跨境理財通是對現有投資產品和投資機制的新的補充,給投資者提供一個更加便利的投資渠道。我們已經有了QDII、QFII、RQFII、股票債券通、基金互認等一些(跨境投資)機制,現在兩地投資者也希望通過銀行或者其他機構投資更加廣泛的理財產品。 

目前我們也知道相關的監管政策還在落實過程當中,具體(跨境理財通資金池)可以投資哪些產品,我們還得等一系列細則的出臺,但是我們相信理財通會對整個的投資便利性和投資標的的多元化提供很大的幫助。

南方財經全媒體:在我們跨境理財通的諸多細節出臺之前,恒生銀行好像已經去做了一些前期的準備,現在也有推出一些產品,一隻是叫做恒生嘉實滬深300ETF(港交所代碼:3130),另外一隻叫做嘉實恒生中國企業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深交所代碼:159823)。能介紹一下是什麼樣的產品嗎?

宋躍升:ETF就是交易所交易基金,它是開放型的基金,但同時也是在交易所裏面掛牌上市的。這兩隻(基金)追蹤的標的,一個是追蹤滬深300指數,追蹤在滬深兩地掛牌市值比較大、流動性好的標誌性標的股票,一隻是(追蹤)恒生中國國企指數,包含50家在香港掛牌的H股,其中既有內地民營企業也有國企,在過去的這段時間(兩個股指)表現都還是比較靚麗的。這一次的ETF互掛其實是一個更加直接的QDII、RQFII創新的渠道,讓兩地的ETF能直接進行相互投資。

對(ETF)投資者來說,投資和贖回渠道有兩條,一是與基金管理公司進行申購贖回,另外一個是在二級市場上交易所裏面買進賣出,這樣整個的交易行爲是非常的便利。

南方財經全媒體:像炒股票一樣。

宋躍升:對,就像交易股票一樣買進賣出,這裏就(比一般基金)更加便利一點。 同時ETF更多的是指數型被動管理基金,它的規模一般比較大一點、流動性比較高,而且它的交易費用比較低廉,因爲它是一個被動型投資產品,所以一系列研發費用或者交易費用相對來說比較低。 

恒生銀行(中國)最近也推出了一個掛鉤恒生科技指數的結構性存款產品,這是境內銀行推出的第一款掛鉤恒生科技指數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可以讓境內投資者複製恒生科技指數回報,相關回報反映在這個結構性存款產品的回報裏面。恒生科技指數也號稱香港的納斯達克指數,主要追蹤一攬子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的科技公司。

人民幣資產受追捧的邏輯

南方財經全媒體:跨境理財通裏,香港(和澳門)人到內地來買理財產品、內地人到香港(和澳門)去買理財產品,您對熱情程度有一個預期嗎?

宋躍升:看我們現在蒐集的一些反饋,其實無論是內地的居民去香港、還是香港和澳門居民到內地,都是大家非常關注的。

北向方面,也就是香港、澳門的居民投資內地,主要是因爲最近的人民幣資產表現相對比較強勁,人民幣匯率穩定當中有升值的這樣一個趨勢,同時人民幣(產品)的利率或者是投資回報率在整個大的經濟體當中也是非常不錯,所以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就導致很多北向投資者有很多的熱情想去參與。

最近半年多以來,其實人民幣資產一直受到很好的追捧,因爲中國經濟率先走出疫情陰霾,整個經濟都是在逐步地向好。我們看到近半年無論是人民幣匯率(走勢)、中國國際收支的順差,還是包括人民幣資產的這樣一個(受追捧)情況,都是非常強勁的。

我們看到今年在上半年,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資產的規模在不斷地提升,境外投資者持有的境內A股市值餘額同比增長了37%,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債券餘額同比增長28%。我們也相信,隨着中國經濟的良好表現,這些趨勢還會再延續下去。

南向的部分,也就是內地的居民參與到香港、澳門的理財產品這一塊,也是出於他們的投資分散化的策略出發,很多居民也是希望在國內現有投資渠道之外,再參與更加國際化的、多元的投資平臺。整個香港、澳門市場,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比如說香港的一些產品、服務和金融理念都是在全世界金融投資當中比較領先的,這樣就會給境內投資者提供一個更加有保障、更加國際化的選擇。

南方財經全媒體:南向的話,其實內地人對香港的理財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不少大灣區內地居民在香港買了保險,也買過一些基金,如果他們要參與到香港這樣一個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裏面,風險會不會很高?

宋躍升:在兩地理財通推出階段,監管對投資者教育和投資適當性是有很高要求的。需要境內的金融機構和香港、澳門金融機構一對一地要綁定。有幾個風險點一定要把握,第一就是資金是以閉環的形式,在內地和港澳地區進行一個環路,在境外投資標的到期之後,它的資金應該是原路返回,反之也是這樣。

第二就是兩地投資者的成熟度、市場對投資者的保護程度、投資者權益保護,是不一樣的。那麼,怎樣在產品推薦和銷售過程當中,確保銷售的適當性和銷售行爲的規範化?這也是對這些參與機構的一個比較重要的考驗指標。我覺得在監管和金融機構的努力之下,投資者保護這樣一個工作一定是可以做得比較好。

南方財經全媒體:我還想補充再追問一下,談到跨境理財通即將推出的產品,我們沒有辦法現在聊得那麼細,因爲相關的細則監管沒有出臺。但是我還是想問一下,談到股票基金、債券基金或者保險,監管框架它是原則是怎樣的?比如說一定要風險波幅比較小的、還是說要在銀行進行發售的可能會比較安全一點?還是說交易所掛牌的這些比較安全?

宋躍升:我想現在細則出臺之前,對產品的類別還只是一些猜測,但是我們覺得原則上,最初的一些產品應該是屬於風險類別比較低的產品,先行先試、風險可控。當投資者對這些產品都比較適應了,對兩地的風險認識逐步提高之後,風險級別纔會逐漸地提高。

南方財經全媒體:對,在這裏還是想特別地給投資者提醒一下,去了不同的市場以後,不能只想着收益,還要想着一點風險。我也想問一下,在滬股通、港股通、深股通裏面,其實現在每一天的上限額度用不完,這是否說明市場不太熱?

宋躍升:現有產品當中我們看到會有不同的機制,它們針對不同的投資羣體。可能這段時間這個產品需求會比較旺盛、之後投資需求又會有所下降。但是,這並不妨礙對一個新的投資羣體打開新渠道,或者進行投資標的多元化推進。 跨境理財通公司推出可能相對風險敞口或者風險胃口更低的產品,給投資者打開新的投資通道,也有相應的市場需求。

跨境理財通的意義

南方財經全媒體:跨境理財通進一步促進了人民幣與境外資本市場之間的流通,能談一談不斷地把跨境理財擴大到更大範圍的相關意義嗎?

宋躍升: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其實一直在不斷穩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包括資本項目的可兌換。特別是在最近的一年多,我們看到中國的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政策非常活躍。從外資持股比例、(外資)機構的設立、產品批准等等,都有一個快速的開放。

這種情況下,我們覺得(跨境)理財通和其他現在已經存在的、在大灣區之內互聯互通的機制,可以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實際需求,因爲中國確實有很多內地投資者具有海外投資或者分散投資的需求,同時境外也有投資者想要參與到境內的資本市場,通過滿足這些最基本的投資者需求,就可以穩固人民幣的對外投資、人民幣國際化。

南方財經全媒體:在粵港澳大灣區去推廣跨境理財,是不是額外會看到一些機遇,我們針對的是什麼樣的人羣?是普通的在這裏奮鬥的居民,還是說一定要高淨值人士或者是超高淨值人士?

宋躍升:我們覺得,在大灣區推進跨境理財業務,應該可以覆蓋到高淨值人羣,還有普通的人羣,應該可以讓市場當中每一個大灣區居民都受益。

在大灣區,香港是一個很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在中國的科技行業和金融創新領域中先行先試的領頭羊,同時整個大灣區大概有7000多萬人口,是比較龐大的基數。如果三地互聯互通,可以讓深圳、廣州和整個廣東省內陸更加國際化,同時也可以讓香港和澳門的一些金融機構更多參與到中國內地的金融市場開放過程當中。

香港其實是目前排名在瑞士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理財資產管理中心,有一個龐大的市場、龐大的投資者基礎、完善的法律框架和投資者保護體系。引進香港的國際經驗,一定可以對整個大灣區7000多萬人口起到(理財市場的)促進作用。

外資行年均複合增長率約10%

南方財經全媒體:恒生銀行從1985年在深圳第一次設立一個辦事處,目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已經鋪設了很多的網絡,能跟我們分享一些印象深刻的發展經歷嗎?

宋躍升:我們感覺可能(外資銀行在)內地市場發展最快速的應該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後。2001年,外資銀行在中國可以更加深入地參與到人民幣本地市場業務當中去。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也在中國內地不斷加大投資。同時,隨着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推出,我們也在2010年開始,在廣東省設立了CEPA協議框架下內地的首家異地支行,然後我們在2007年也是順應了監管指導意見,在內地進行了法人銀行註冊。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2007年5月份正式成立,那是我們另外一個里程碑。從那時到現在,我們看到其實整個外資銀行發展是非常迅速的。在2007年註冊的時候,整個外資銀行在中國(內地)的資產規模大概是1.25萬億人民幣左右,到現在其實已經超過了5萬億的規模。這樣算起來,過去十幾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是在10%左右,超過了GDP的年均增長率。

目前恒生中國在內地總共有接近50家的網點,網點數量、員工數量、客戶數量當中的40%是集中在大灣區的,也就是說大灣區是我們中國策略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們也希望繼續趁着深圳接下來的一些先行先試的趨勢,大力地、更加深刻、更加深入地投入到中國資本市場或者金融市場中。 

粵港澳大灣區舉措推出之後,整個恒生銀行,無論是香港母行還是恒生中國,兩邊都是非常地重視。我們在去年就已經在整個恒生母行的層面成立了大灣區工作小組,這個工作小組其實是由恒生母行的行長自己親自擔任主席。我自己在內的恒生母行業務主管,也都是委員會的成員。我們會定期召開會議、不斷跟進政策發展和舉措,隨時隨地做政策安排和產品準備。

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長期來看更加負責任

南方財經全媒體:您怎麼看待當前全球超低利率仍將維持較長時間的現狀、以及各國央行仍然在持續進行放水競賽的這種行爲?

宋躍升:這件事情確實像你說的,歐美主要國家和央行爲了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所做的最大舉措就是進行量化寬鬆和實行負利率的貨幣政策。最初,市場預期這些政策都是暫時性的,相信隨着經濟的復甦穩固,這些臨時性的舉措都會逐步退出,而貨幣政策也會轉向正常化。可是十多年之後,我們突然發現,短期政策退出的預期其實沒有發生,在日本、歐洲、美國還在不斷加碼量化寬鬆政策,利率政策也向零利率和負利率進行轉移。量化寬鬆和低利率可能在短期之內對經濟有一些積極的作用,可以穩定一下經濟,刺激一下消費、投資,但同時它也有很多負面作用,包括資產泡沫、貧富差距擴大等等,後續造成很多社會問題和安全問題。

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我們看到中國央行確實走了一條很不一樣的、很不尋常的道路。中國在幾年前開始進行去槓桿、整治資金空轉,出臺相關舉措,短期之內刺破了一些泡沫。雖然讓一些投資者也受到了一些損失,但從長期來看可能是一個更加負責任的貨幣政策。

通過對影子銀行還有資金空轉的整治,我們看到中國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結合比以前更緊密。在今年疫情之初,我們也看到中國央行對疫情的反應是非常迅速的,短期之內採取了一些政策指令,包括金融機構對受影響比較嚴重的企業進行一些(還款)延期、中小企業延期還本付息及一些其他的資助,幫助一些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疫情在4月至5月逐漸受到控制,經濟逐漸好轉,復工復產全面展開,在這時候,中國央行也退出了短期的市場干預。

我們看到 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基準價格在過去6個月是維持不變的,這也是一個很清晰的指引,就是中國會堅定不移地走一條不太尋常的道路,確保資產的泡沫或者貧困差距不會再進一步加劇下去。

迴歸支持實體經濟的初衷

南方財經全媒體:除了利率以外,哪些因素會影響銀行業前景。因爲我們知道當今的銀行業跟往昔已經發生太多的變化了,比如說虛擬銀行出現,比如說我們現在對於風險合規更加重視了,還有隨時因爲 ESG規則的觸碰,銀行的股價可能就會大跌,還有包括銀行主要經營地點是在哪裏、哪一些國家、哪一些經濟體,這一些因素可能都會非常影響銀行。想請宋行長去聊一聊,在新環境下銀行業特別重視、投資者特別看重、影響銀行長遠經營的新因素,都有哪些。

宋躍升:我覺得銀行經營當中最關鍵的一點一定是風險防控,這是銀行可以穩健經營和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風控幫助金融行業和銀行業正本清源,讓大家迴歸到支持實體經濟的初衷上去。

當中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數字化的轉型。我們看到了中國整個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是走在全世界前列的。隨着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的創新和他們產品的推出,對銀行業起到了一個很強的鯰魚效應,會推着整個銀行業在數字化轉型、大數據、風控這方面做創新和探索。

數字化發展在各銀行、各金融機構中,現在都是戰略發展重點,恒生中國也是同樣的。恒生中國去年年初推出了手機銀行應用,所以我們看到客戶使用電子化、數字化渠道進行交易的規模,上升非常快。疫情期間在2月,我們零售客戶的交易量有98%是通過電子渠道來完成的。今年上半年,通過電子平臺交易的(個人)交易量佔到整個(個人)交易量的83%以上,所以無接觸化、數字化的產品方案,在不斷往前推進。銀行也可以在風險防範和便捷性之間做一個平衡。

南方財經全媒體:您對中國經濟的中長期有什麼判斷,銀行業將如何繼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

宋躍升:我對中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謹慎樂觀。目前有很多的挑戰,包括疫情挑戰、地緣政治、貿易衝突等,都是將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些不確定性。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對疫情的防控非常有效,復工復產有序推進,整個經濟基本面在逐漸復甦。監管和貨幣政策的應對是非常緊迫有效的,結構性地針對社會受影響比較重的中小微企業提出了很多資助的方案,可以幫助更多企業儘快走出疫情影響、逐漸恢復生產,這樣反過來其實也會幫助到整個金融行業和銀行業的長期、健康地發展。

銀行業在中國的經濟體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爲在中國,間接融資還是整個融資渠道當中最重要的部分,企業的大部分融資還是來自於銀行。當然中國現在也在不斷地發展資本市場、努力直接融資,但是直接融資相對於間接融資,它的可獲得性還是偏低,因爲直接融資對融資者的財務報表披露等要求是非常高的,一般只有大的企業才比較容易在資本市場去融資的。

對銀行來說,我們現在中國的存款資源大多數集中在一些國有大行,如何令一些地方性銀行或者外資銀行更多去幫助中小微企業,是接下來政策的主要考量因素。 

任何行業任何機構都會有發展空間

南方財經全媒體:現在銀行是年輕人非常向往的熱門職業之一,您對於從事金融業、想要從事金融業的年輕人,有什麼樣的職業建議或者忠告?

宋躍升:我個人感覺,其實無論是做銀行還是其他行業,只要是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在任何行業、任何機構都會有發展空間。

中國經濟已經高速發展了十幾年,現在也變成了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我們龐大的經濟體和市場,意味着中國還有很多的機會存在在各種各樣的行業,包括一些小型的科技行業,也包括金融行業、銀行業。我相信中國將來的經濟發展會令大家的思維方式還有一些想象空間,我覺得只要踏踏實實、認真地把自己做好,大家在任何機構都有很多發展和上升的空間。

(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江月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