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互聯網P2P理財模式的發展,各種主打“低投資、高回報”的理財類APP層出不窮,投資理財類APP的詐騙也越來越多。

日前,市民小花(化名)來到轄區派出所報案,“他說要帶我投資,肯定能賺錢的,結果全是騙人的!”小花告訴民警,她在某QQ羣內認識了一個自稱是做網絡投資理財的人,“他經常發一些理財信息,跟我說掙錢很容易的!”看得多了,小花也難免受到影響,“我看着,他確實挺厲害的,還說有很多人跟着投資,都賺錢了!”

聊了一段時間後,小花對對方越來越信服,“聊了幾次,感覺他很真誠,讓我叫他大哥……”在“大哥”的推薦下,小花下載了一款名叫“J.P”的APP投資平臺開始投資理財。

“一開始,我也是半信半疑的,只投了幾百塊!”投資、拿利息,一切順利都順利得不可思議,“這錢太好掙了!”小花漸漸沒了顧慮,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甚至還在 “大哥”的忽悠下,在各大平臺貸款籌資……

世上哪有坐享其成的事兒,就在小花做着“發財夢”的時候,一個晴天霹靂將她打醒了,“他告訴我,投資失敗,本息全虧了!”直到此時,小花才驚覺被騙,錢沒有掙到,反被騙走了25萬。

此類詐騙案件的行騙手法一般,可以分爲三步:

第01步

嫌疑人會通過微信、QQ添加好友或經他人介紹,與受害人聊天騙取受害人信任,隨後推薦受害人下載、註冊投資理財類APP,並向其中充值投資。

第02步

受害人嘗試投入資金後,短時間內即獲得回報,嫌疑人進一步利用受害人“低投入、高回報”的心理,引誘受害人提高投資額度和頻度,最終越陷越深。

第03步

東窗事發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如本案中小花一樣,嫌疑人利用“投資有風險”這一理論,反而勸受害人“世上哪有穩賺不賠的買賣”,告知受害人投資失敗、資金虧空,讓受害人喫下這個“啞巴虧”;第二種情況則是受害人提取資金時發現無法提取或無法登錄該APP,嫌疑人便會以賬戶凍結爲由,讓受害人繼續投入資金進行解凍,受害人繼續投入資金後,最後直接被刪掉或拉黑。

警方提醒

1、要牢固樹立防範電信網絡詐騙的意識;

2、謹慎選擇投資理財的方式;

3、謹防犯罪分子利用來歷不明的投資理財APP實施詐騙。

來源:葫蘆島網警巡查執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