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合家欢的家庭剧和主打年轻人的青春剧,在故事风格和人物气质上有着鲜明的差异,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基调浪漫。随着观众审美的成熟和剧集营销方式的多元化,好内容的受众破壁能力也日益提升,“家庭+青春”在国产剧里的元素融合已经成为当下的一股剧集风潮。

从《以家人之名》到《风犬少年的天空》,再到《亲爱的麻洋街》,这些不断尝试将故事类型融合的作品,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华彩点和坑点。

“生存”替代“出轨”,入世却不世俗

7.0分的《以家人之名》平均收视率2.137%,网络热度88.52,是今年为数不多全网火爆的电视剧。B站电视剧首秀《风犬少年的天空》豆瓣评分8.0,评分人数超过8万人,播放量超过3.6亿。正在播出中的《亲爱的麻洋街》同样有着高关注度。

这些作品取得不错口碑和市场反馈的内容亮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情感的主基调呈现细腻、温情、真实、接地气的特色,与传统都市情感剧和家庭伦理剧截然不同。所以在这些家庭戏份里,并没有出轨、婆媳斗争等一地鸡毛的情感撕扯,几乎都是用更为平和的视角,来展现市井寻常家庭在生活磨砺下质朴而温暖的亲情。“青春”部分的爱情,也保持了同样的细腻和温暖基调,甜暖青涩的初恋是剧集标配,纯净美好的友情是这些剧的共同加分项。

其次,这几部作品不约而同地选取了并不富足的家庭作为故事主体,并搭配浓郁的地域人文风貌和怀旧色彩。《以家人之名》和“风犬”里的热气腾腾的面馆、“麻洋街”里人情味十足的杂货铺,对于观众来说都是最好的共情点,能勾起了无数人“爷青回”的时代记忆。在这样的视角下,作品可以用普罗大众“生存”的压力取代狗血的情感纠葛,以减弱强戏剧性带来的狗血感,让剧情更符合情感逻辑。这也是这些作品能获得不错口碑反馈的直观原因。

最后,这三部作品的故事全程笑点和泪点均衡,话题关照了社会热点,内容也更为契合年轻人的“口感”。比如《风犬少年的天空》里用温情而幽默的视角描述“狗哥”幼年时母亲离家的一幕,悲伤之余又带着喜剧色彩;《以家人之名》里的两位父亲之间逗趣的CP感,点燃了无数网友的“磕糖”嗨点。内容上对年轻人口味的关照,也是这几部作品能自带热搜体质的原因所在。

故事割裂,主题先行

当然,这些作品也并非尽善尽美,两种类型的对撞在这些作品里都留下了很难忽视的痕迹,成为作品的槽点所在。

前后风格的不一致,是这些作品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以家人之名》里,这种断裂感尤为明显,故事前期以家庭戏份为主,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曾经让该剧一度口碑达到8分以上,少年时期的三兄妹懵懵懂懂的青春模样,打动了无数观众。而长大之后的爱情戏份,画风突变为甜宠偶像剧,与前期建立的温情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风犬少年的天空》也有明显的割裂感,前期四组家庭虽艰辛但乐观的生活,让故事有着温情而朴实的基调,而“狗哥”父亲的突然离世,打破了这种温情平衡,让故事开始滑向残酷青春的冷色调,这种转变也让很多观众产生情感不适。

主题先行下,细节说服力不足,导致某些情节显得狗血,也是这些作品客观存在的问题。在“轻故事重情感”的青春剧里,过于密集的主题往往很难与温馨的故事基调融合。早些年大开大合的狗血青春剧便是“主题”表达用力过猛的产物,后来在以小清醒怀旧风的正确打开方式下,青春剧一度成为叩开观众心扉的故事类型,但这三部作品里的“青春”都掺杂了太多悲情元素,每一种悲情的背后都是主创们大写加粗的“命题”。

《以家人之名》里被母亲抛弃的两位男孩,每一款都是一个能登上社会新闻版的“知音体”故事;“风犬少年”里相继失去父亲和挚友的“狗哥”,每一次的悲惨际遇都是为人物成长过度洒下的“肥料”;“麻洋街”里的“小剑哥”,是不被亲人和恋人理解的少年版“无间道”,双肩背负了太多超越同龄人的社会责任。

对“主题”的执念也会让部分情感表达过于刻意,有煽情之嫌,比如“风犬”里的“狗哥”遭遇父亲离世打击之后,固执地守着猪肉摊,突然而至的母亲母爱大发,试图用情感唤醒儿子,但这对特殊的母子此前并没有一丝温情戏份,这番哭诉的强行煽情顿时显得刻意而狗血。

表达点什么,是每一位影视剧主创的创作出发点,但只有建立在讲好故事前提下的表达,才是最好的观点输出方式。尤其是在观众审美日益高级的当下,一旦故事细节无法包裹主题,作品就有“说教“之嫌,反而会减弱故事的冲击力和情感的辐射力度。

时机成熟,只欠爆款

国产剧经过了近几年的类型化探索,目前正在进入多种类型融合的阶段,作为现实题材的两大成熟类型,家庭剧和青春剧的融合其实有着先天的受众优势。传统的合家欢家庭剧以中老年收视群体为主,而青春剧的受众则偏年轻人。但这两种类型的作品均是以情感为主导的女性向剧集,所以受众之间的观看壁垒并没有那么“牢固”,一旦作品的内容足够优质或者有话题,轻轻松松能破壁成功。

而女性受众在作品互动、传播等热度发酵方面的高活跃度,也让主打女性向的现实题材剧成为近几年主流市场的宠儿。大量资源的倾斜和优质力量的涌入,从源头上也为这两种类型的融合探索提供了更为宽松的试错空间。

目前来看,“家庭+青春”对于国内观众来说还是相对新颖的类型,既没有同质化的审美疲劳,也还未出现高口碑高热度的国产标杆之作,从平台到观众,对这一领域的好作品依然有着高期待和高关注,这样的市场环境也为此类作品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充足的创作背景。

即便是从创作本身来看,国内擅长家庭剧的优质主创也数不胜数,青春剧的类型化创作也早已相对成熟,所以理论上来讲,这一领域并不缺懂市场又懂创作的优质人才。一旦找到能将两种元素无缝融合进国产剧的表达方式,“家庭+青春”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在韩剧《请回答1988》爆火时,国内观众曾一度喟叹为何国产剧不能出现如此打动人心的经典之作。但这类以细腻情感为卖点的剧集,在彼时国内的主流市场环境下,其实很难有诞生的土壤。如今,市场已经逐步成熟,这一领域进入大批量开发或许只差一部爆款的点燃。

国内能媲美“1988”的标杆之作到底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呢?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