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10月31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发生一起恶性伤医事件,造成2人受伤,一名是该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陶炯,另一名是医院工作人员何显平。目前,两人均平安完成手术,病情平稳。

根据网上的信息来看,嫌疑人赵某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数天前刚刚出院。

嫌疑人是怎样的人?

出事之后,有人找到了该犯罪嫌疑人的微博,在微博中可以看到的信息是,此人在今年八月末出现了各种精神类症状,比如失眠、头痛等,而且在微博中讲述了自己病急乱投医的经历。

在十月初,嫌疑人更新了微博介绍自己出院,然后相继给点赞了乘客在航班上自杀、南京的抑郁症患者把同伴推进水库等新闻,而且还声讨了手术失误的微博。

在最后的微博也就是10月31日上午8时45分(也是他行凶之前)发布了这样的内容:

“第一次就诊的记录,我没有幻觉幻听,医生威胁吓唬中给我开了精神分裂症的药”。

从行凶者赵某的朋友圈截图可以看出,显而易见,他是一名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前几天,南京推同伴下水致溺亡的凶手史某某也是这一类人。

人格障碍患者的特点是没有同理心,没有自我反省能力,行为远远超过社会的规范。而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会报复有过节有矛盾冲突的人。

有人从赵某的朋友处获得的一份就诊记录显示,他的求医经历最早可以追溯到今年的6月10日。

他当时的就诊医院正是后来发生伤医事件的广州市中山三院,但接诊医生,并非后来被他刺伤的陶炯医生,那份就诊记录显示:

他觉得不开心压抑孤独,易紧张,胸闷心悸。但当时既没有冲动伤人的想法,也没有轻生的想法。主治医生为赵某开了包括利培酮在内的抗精神病药物。

事情的转折就发生在8月,他输掉了和单位的一场官司,疾病发作,彻夜不眠。

他认为自己这些糟糕的问题都是由于吃药出现的副作用现象导致的。

赵某不承认自己有精神障碍,认为医生开的药物加重了病情。他称,“精神类药物折磨得我不人不鬼”、“我是吃了精神类药物才加重了病情”

他在微博中提到,自己身体颤抖,失眠、早醒,食欲不振,体重在慢慢下降。一天之内大部分时间不舒服,很煎熬。清晨又是最痛苦的时刻,他觉得难受,待在房间床上,一个人什么也不想干,像是在炼狱。

在整件事情中我觉得,在就医过程中,把责任简单地归咎于精神科医生给他开了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把他的人生毁了。这是一种偏执的认知,而且没有经过反省就到医院去行凶,没有丝毫的自我反省能力。

他的同事和朋友肯定会觉得他特别偏执、固执、敏感多疑。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与人发生矛盾冲突,加上他没有自我反省能力,越来越多,常年累积下来,于是出现焦虑失眠等问题,后续继发了重度抑郁症。

医生可能怀疑患者有被害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以给他开了抗精神病药,但是因为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病情有所加重,患者可能自己在网上一查,就把所有责任归咎于开药的精神科医生了。从心理角度来说,医生给行凶者开抗精神病药的医疗行为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行凶者报复的对象就是他认为毁掉自己人生的精神科医生,当时正在值班的陶医生成为了他报复的对象。

保护医生的同时也要善待精神病患者

此事发生后,加上10月21日南京水库推人落水案件,让很多人担心:这类事件会不会进一步恶化精神疾病患者的处境,加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

虽然这类事件越来越多,可我们不能一味只看到精神病患者可怕的一面,我们更应该全面了解精神病人的真实情况。

在精神病伤人事件报道之后,或许会给我们一个这样的假象:精神病人都是可怕的,要有多远躲多远,或者更有极端人士认为精神病人本该关在精神病院中。

但事实上,大部分的精神病患是不会伤害他人的,反倒是伤害自己的也很多

英国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英国每年有50-70例杀人案件发生,其中固然有人在犯罪时患有精神疾病,但在任何特定时间,英国人口中估计有700万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而这些罪犯在其中所占比例极小

也就是说,精神病人并没有多大可能去犯谋杀罪。那么,其他日常的暴力行为呢?1998年在美国进行的麦克阿瑟暴力风险评估研究(MacArthur Violence Risk Assessment Study)时常被人引用。研究针对1000多名离开精神病院的患者每10周跟踪调查一次,持续时间长达一年。

研究将上述人群与同一社区并未罹患精神疾病的人群进行比较。一般而言,除非涉及吸毒或酗酒,否则,两组人群在暴力犯罪方面并无差别。吸毒或酗酒后,社区中的精神病人和其他人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都会增加,而精神病人比社区中的一般人更可能吸毒或酗酒。不过,单精神病一项并不足以让人更有暴力倾向。

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基数很大的群体,出现个别极端事件并不稀奇,他们应该被温情友善以待,不应该被无端贴上“危险者”之类标签。

从具体操作角度看,全社会和医院都应把保护医护人员安全放到足够的高度,形成具备专业水准的防范手段。如尽快发布精神障碍患者早期识别指南,提升医务人员识别精神疾病患者的能力,制定应对办法和步骤。

(如果你也有抑郁焦虑等神经症问题,可以参考我的康复专栏,其中更加详细帮你分析抑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