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10月31日,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發生一起惡性傷醫事件,造成2人受傷,一名是該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陶炯,另一名是醫院工作人員何顯平。目前,兩人均平安完成手術,病情平穩。

根據網上的信息來看,嫌疑人趙某曾在多家醫院就診,數天前剛剛出院。

嫌疑人是怎樣的人?

出事之後,有人找到了該犯罪嫌疑人的微博,在微博中可以看到的信息是,此人在今年八月末出現了各種精神類症狀,比如失眠、頭痛等,而且在微博中講述了自己病急亂投醫的經歷。

在十月初,嫌疑人更新了微博介紹自己出院,然後相繼給點讚了乘客在航班上自殺、南京的抑鬱症患者把同伴推進水庫等新聞,而且還聲討了手術失誤的微博。

在最後的微博也就是10月31日上午8時45分(也是他行兇之前)發佈了這樣的內容:

“第一次就診的記錄,我沒有幻覺幻聽,醫生威脅嚇唬中給我開了精神分裂症的藥”。

從行兇者趙某的朋友圈截圖可以看出,顯而易見,他是一名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前幾天,南京推同伴下水致溺亡的兇手史某某也是這一類人。

人格障礙患者的特點是沒有同理心,沒有自我反省能力,行爲遠遠超過社會的規範。而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往往敏感多疑,容易把別人的好意當壞意,會報復有過節有矛盾衝突的人。

有人從趙某的朋友處獲得的一份就診記錄顯示,他的求醫經歷最早可以追溯到今年的6月10日。

他當時的就診醫院正是後來發生傷醫事件的廣州市中山三院,但接診醫生,並非後來被他刺傷的陶炯醫生,那份就診記錄顯示:

他覺得不開心壓抑孤獨,易緊張,胸悶心悸。但當時既沒有衝動傷人的想法,也沒有輕生的想法。主治醫生爲趙某開了包括利培酮在內的抗精神病藥物。

事情的轉折就發生在8月,他輸掉了和單位的一場官司,疾病發作,徹夜不眠。

他認爲自己這些糟糕的問題都是由於喫藥出現的副作用現象導致的。

趙某不承認自己有精神障礙,認爲醫生開的藥物加重了病情。他稱,“精神類藥物折磨得我不人不鬼”、“我是喫了精神類藥物才加重了病情”

他在微博中提到,自己身體顫抖,失眠、早醒,食慾不振,體重在慢慢下降。一天之內大部分時間不舒服,很煎熬。清晨又是最痛苦的時刻,他覺得難受,待在房間牀上,一個人什麼也不想幹,像是在煉獄。

在整件事情中我覺得,在就醫過程中,把責任簡單地歸咎於精神科醫生給他開了抗精神病藥利培酮,把他的人生毀了。這是一種偏執的認知,而且沒有經過反省就到醫院去行兇,沒有絲毫的自我反省能力。

他的同事和朋友肯定會覺得他特別偏執、固執、敏感多疑。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與人發生矛盾衝突,加上他沒有自我反省能力,越來越多,常年累積下來,於是出現焦慮失眠等問題,後續繼發了重度抑鬱症。

醫生可能懷疑患者有被害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所以給他開了抗精神病藥,但是因爲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病情有所加重,患者可能自己在網上一查,就把所有責任歸咎於開藥的精神科醫生了。從心理角度來說,醫生給行兇者開抗精神病藥的醫療行爲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行兇者報復的對象就是他認爲毀掉自己人生的精神科醫生,當時正在值班的陶醫生成爲了他報復的對象。

保護醫生的同時也要善待精神病患者

此事發生後,加上10月21日南京水庫推人落水案件,讓很多人擔心:這類事件會不會進一步惡化精神疾病患者的處境,加劇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恥感?

雖然這類事件越來越多,可我們不能一味只看到精神病患者可怕的一面,我們更應該全面瞭解精神病人的真實情況。

在精神病傷人事件報道之後,或許會給我們一個這樣的假象:精神病人都是可怕的,要有多遠躲多遠,或者更有極端人士認爲精神病人本該關在精神病院中。

但事實上,大部分的精神病患是不會傷害他人的,反倒是傷害自己的也很多

英國曾經做過一項調查,英國每年有50-70例殺人案件發生,其中固然有人在犯罪時患有精神疾病,但在任何特定時間,英國人口中估計有700萬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而這些罪犯在其中所佔比例極小

也就是說,精神病人並沒有多大可能去犯謀殺罪。那麼,其他日常的暴力行爲呢?1998年在美國進行的麥克阿瑟暴力風險評估研究(MacArthur Violence Risk Assessment Study)時常被人引用。研究針對1000多名離開精神病院的患者每10周跟蹤調查一次,持續時間長達一年。

研究將上述人羣與同一社區並未罹患精神疾病的人羣進行比較。一般而言,除非涉及吸毒或酗酒,否則,兩組人羣在暴力犯罪方面並無差別。吸毒或酗酒後,社區中的精神病人和其他人發生暴力行爲的可能性都會增加,而精神病人比社區中的一般人更可能吸毒或酗酒。不過,單精神病一項並不足以讓人更有暴力傾向。

精神疾病患者是一個基數很大的羣體,出現個別極端事件並不稀奇,他們應該被溫情友善以待,不應該被無端貼上“危險者”之類標籤。

從具體操作角度看,全社會和醫院都應把保護醫護人員安全放到足夠的高度,形成具備專業水準的防範手段。如儘快發佈精神障礙患者早期識別指南,提升醫務人員識別精神疾病患者的能力,制定應對辦法和步驟。

(如果你也有抑鬱焦慮等神經症問題,可以參考我的康復專欄,其中更加詳細幫你分析抑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