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兩檔婚戀觀察節目《幸福三重奏3》和《女兒們的戀愛3》播出了,雖然不算爆款綜藝,但是兩檔節目各有話題度很高的嘉賓一直帶熱節目。

《女兒們的戀愛3》播出前,外界都想看“戀愛天才”蕭亞軒怎麼保鮮愛情,結果卻發現金晨和張繼科這一對更搞笑。↓

《幸福三重奏3》裏,很少上綜藝的吳京在節目中大談自己的婚姻觀,也讓觀衆看到了他和謝楠之間的相處模式,博得了一片好感。↓

還有就是《幸福三重奏3》一播出,#何猷君奚夢瑤好甜#就率先掛上熱搜第一,關鍵詞是“好甜”。

但是這“甜”非但沒有出圈,還讓觀衆們覺得摻雜着一股工業糖精的味道。

發現沒?明星婚戀類綜藝的熱度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延伸出的相關兩性議題也肉眼可見的越來越難以引發大衆的討論。但上節目的嘉賓和節目製作方依然樂此不疲,話題不夠,“糖”來湊,不管真糖還是假糖,先發了再說。

而這種“多巴胺流水線”的操作,從國產婚戀綜藝,到國產甜寵劇,都充滿了一股子的“工業糖精”味道。

01

國產婚戀綜藝裏的甜,虛假

《幸福三重奏》的“人形掛件”人設顯然是有“繼承”的,上一季是吉娜,這一季變成了何猷君。

奚夢瑤站着,何猷君踮起腳要抱抱↓

奚夢瑤坐着,何猷君彎下腰也要抱抱。↓

甚至奚夢瑤在做家務,何猷君也要去抱抱。↓

比起上一季出圈的吉娜“人形掛件”人設來說,何猷君的這份甜蜜,顯得有些僵硬。

就連奚夢瑤都有些不太想配合,比如兩人在午休時,何猷君又主動黏上了奚夢瑤,奚夢瑤開口讓他回到原來的位置,理由是擋住她的陽光了。

一些小細節,也讓網友懷疑這些“糖”的真實性。

奚夢瑤準備小禮物寫便籤的時候,居然說自己不會寫何猷君的“猷”字……提筆忘字的情況當然不少見,可如此恩愛的兩人在一起也三年時間,連對方的名字還不會寫,就有些過了↓

去跟吳京謝楠夫婦一塊喫飯的時候,何猷君大談戀愛史,提起自己追求奚夢瑤的過程,直言在他大學的時候就產生了要“娶奚夢瑤”的想法….

看到這裏小姐姐就忍不住想笑,可能何公子不知道喫瓜羣衆對於他們一家人的八卦都太過了解,他2014年在美國讀大學的時候,被拍到和BY2組合裏的妹妹Yumi手拖手,兩個人的戀情就翻來覆去出現在媒體上。

雖然現在的觀衆對於看別人卿卿我我,有着超乎尋常的喜愛,所以,除了甜寵劇井噴外,國產婚戀綜藝,不管是什麼形式,也產出各種糖。但是,非要凹點情深人設,強行發點工業糖精,真是大可不必。

其實從早年的婚戀調解節目,到明星假想戀愛綜藝,再到如今五花八門的婚戀綜藝,都證明羣衆對婚戀題材綜藝的強需求。

這種需求除了有看明星們在戲劇之外的戀愛狀態,也在現實層面真實戳到了觀衆痛點。

根據國金消費研究中心的數據統計,中國適婚單身人羣已達2.2億,佔總人口的15%,而中國的結婚率已經經歷連續4年的下滑,2017年登記結婚數更是創歷史新低,初婚平均年齡也達到25歲,發達地區上升至30歲以上。

現實中的婚戀困境,讓人們轉向從其他地方尋求情感寄託與自我映射。這也是爲什麼這兩年婚戀類綜藝扎堆的原因。

但同質類節目的扎堆,觀衆們逐漸熟悉了這類節目的套路之後,就會發現,明星夫妻、明星情侶上節目上這種綜藝,大部分就是想賣個恩愛人設,或者發展個自己的CP。這類節目自然是對明星有加成的,最明顯的就是,發糖帶來的cp效應也在明星個人的商業價值上進行加成。

比如,吉娜從《幸福三重奏》出圈開始,就走上了和郎朗一起上各種綜藝的節奏,還簽約了唱片公司和經紀公司,算是正式在內娛出道。

同樣的,識破了套路,看節目裏你方發糖,我方恩愛,觀衆們看多了就覺得假,說白了,就是工業糖精太多。

這類綜藝,要讓觀衆有共情,本身就需要看觀衆與節目輸出的內容情感勾連有多深,而這種情感勾連需要建立在一定真實基礎上。

這個真實,一方面是要明星展示他們以往沒有展示過的一面,讓他們摘下明星光環,成爲了普通觀衆身邊的“你我他”,所以明星在節目裏呈現的細節就很重要。比如,吳京談跟謝楠的戀愛,說他當時直截了當表白,結果謝楠居然轉身走了,說要打電話給爸爸批示,謝爸爸開心地說終於“謝謝你”,這個細節就很“落地”,又好笑又帶着適當的甜份。

另一方面,過分參加這類綜藝,或者私生活曝光率過分的高,就會消解掉觀衆對於嘉賓的新鮮感,新鮮感一少,嘉賓們再怎麼賣力氣發糖,就會讓人感到,怎麼看都覺得是在強行營業。

比如向佐和郭碧婷這對,從戀愛到結婚,都在婚戀綜藝裏“解決”,說是住在熱搜裏並不過分。就算是有再多的糖,上了那麼多節目也“發完”了。這就導致了這對夫妻後來上類似的綜藝,再怎麼營業,看着都有股工業糖精的味兒,而兩個人的風評,也從原本的大衆祝福,到後來引來各種質疑。

發糖發的多了,觀衆早就不滿足於看明星秀恩愛,轉而想在節目裏看到點明星真實的婚戀狀況。看看人家隔壁韓國,已經直面起婚姻背後的問題,要推出一檔離婚綜藝——《我們離婚了》,把早就離婚的夫妻聚在一起,讓觀衆看看他們曾經的生活。

國產婚戀綜藝要是隻講“甜”,不講兩性關係背後的情感邏輯,那必然是會越做越單一。

02

國產甜寵劇的甜,超標

和國產婚戀綜藝的“甜”一樣,國產甜寵劇的“甜”也相當的工業糖精味兒,不講情感邏輯,只提供糖分。

特別是在今年,門檻低卻性價比極高的甜寵劇,成了影視寒冬裏各大影視公司的選擇,一度井噴了。

其實2017年開始,總有幾部甜寵劇撩動市場。追溯起來,最早的“甜寵”概念應該是從《雙世寵妃》開始的。

當初這部劇橫空出世的看點就是,男女主飛速圓房,之後的劇情就是不停的親,各種親。這甚至變成了一種“撒糖”標準,直接影響後來的甜寵劇標準:誰吻戲少,誰就不夠“甜”。

《雙世寵妃》系列“以小搏大”成功後,也讓製作方發現了一個“方法論”,那就是劇情邏輯沒有關係,只要瘋狂撒糖,就會有觀衆看。

於是乎,甜寵劇作爲愛情偶像劇的一個亞類型也就破殼而出了,在平臺和製作公司眼裏,這種類型是一門“小而美”的好生意。

這類劇的要求不高,女主功用就是女性觀衆代入的“工具人”,這也是爲什麼這類“甜寵劇”大多數紅的都是男主角。即便是今年小爆的《傳聞中的陳芊芊》,用了“女尊”設定,看似平權討論拓展了甜寵劇外延,內核依舊是“發糖”,女主的成長線始終是作爲撒糖的輔助。一旦陳芊芊不配合男主撒糖,就被觀衆質疑,女主人設崩了。

甜寵劇之所以會成爲偶像劇的一個亞類型,就是它可以不提供人物的成長邏輯,將愛情和人際關係單一化,一切冠之以“寵”,要求以“甜”。人物更像是泥塑模板捏好的一樣,性格單一猶如紙片人。

所以,甜寵劇劇情可以狗血,也可以毫無邏輯,只要夠甜,劇情裏的其他bug都可以被原諒。

那怎麼表達“甜度”?這類劇也有業內默認的黃金創作法則:霸總情深,吻個不停,誰用誰靈。

《雙世寵妃》第二季30集的篇幅裏有整整42場吻戲,不分時間地點,吻戲KPI至今業內第一。特別是這個爲了表現強勢撬牆角的男女主“天生一對”的情節。硬生生抄襲了金基德《空房間》不說,還讓《雙世寵妃》那一吻變成了一個“綠油油”的吻……

吻戲,本來是體現情感發展的一個高潮點,但是,甜寵劇裏少有經典的吻戲。那是因爲,創作者們爲了在這類劇中達到撒糖目的,直接略過了男女主的相遇與定情,動不動就上吻戲,讓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情感發展毫無邏輯,怎麼會有創造經典的閒心呢?

不僅如此,有些甜寵劇製片方還特別喜歡”加塞”吻戲後,在劇播期間買個熱搜,這相當於“劃重點”,好像觀衆只配喂點“糖精”。

如此種種,吻戲怎麼會動人?而沒了這些吻戲,可能他們都不知道怎麼拍所謂的“甜寵劇”。像前段時間趙露思演的另一部戲《我,喜歡你》,只是吻個不停的工業糖精已經不夠了。演員各種咚,各種滾,以此來刺激觀衆的感官體驗。

也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甜寵劇的“工業糖精”味道越來越濃,隨隨便便直接安排演員抱在一起吻在一起就算定情了。

甚至於,演員不好好吻沒關係,現在行業流行的拍法是,畫面美,情緒氛圍渲染到位,演員就貼着不動,看攝影師上上下下左右旋轉的表演,整個過程給慢動作,再配點BGM,就輸出了所謂的“甜”。

這類劇,除了發糖,已經無法提供任何讓人信服的愛情價值觀輸出。

比起現在一上來就愛得死去活來的甜寵劇,從前被批“三觀不正”的瓊瑤劇,其實也有自己的價值觀輸出。從《還珠格格》還是《情深深雨濛濛》,不僅有跨越階級的艱難,也有考驗不起的人性。

再看早年的偶像劇,都會老老實實講一個有情感邏輯的故事,故事裏的人物有現實裏大家都會遇到的人生困境,也有真實的人性掙扎,所以能讓人看到真實的心動。

《將愛情進行到底》是內地偶像劇的一個標誌,不僅說愛情,更還原了現實生活裏九十年代大學生的真實生活。

許多看甜寵劇的觀衆都說:生活已經這麼苦了,看甜寵,不動腦多好啊。

甜寵劇的出現沒有錯,觀看者也沒有錯,但市場要是沉迷於輸出這種成本低的“工業糖精”生意,那就有問題了。

這就跟國產婚戀綜藝,只知道讓嘉賓撒糖,沒看到他們打算去深挖更有深度的兩性關係話題是一個道理。

門檻低卻性價比極高,不用太認真就能賺錢,自然誰都想做。

布熱津斯基曾說過“奶頭樂”理論,大致可以解釋爲通過令人陶醉的娛樂、遊戲等內容,佔用人們的時間,麻痹人們的大腦,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喪失思考的能力。

被工業糖精灌大的一代,會誤以爲“甜”就等於“愛”,會誤以爲明星在綜藝裏秀的恩愛才是婚姻。當“工業糖精”超標,那這些帶給他們的娛樂就變成了“奶頭樂”,那樣的結果必然是可怕的。

我們的流行文化,不該只有“工業糖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