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之后,山西虽然在1937年就沦陷于日军之手,可这片大地上的反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八路军在这里发展壮大,到了抗战中期甚至把日军一半的力量牵制在了华北地区,极大地缓解了正面战场国军的压力,可谓是功莫大焉。

那么能有效牵制日军力量的为什么不是山东,不是河北,而一定是山西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柳宗元因此把山西称为“表里河山”,什么意思呢?外有大河,内有高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山西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这跟河北,山东的平原地貌大不相同,对军事略通一点的人都知道,在平原地区作战基本上相当于互射,谁的武器装备好谁赢得几率就大,而且平原地区无险可守,一旦处于劣势,被全歼的可能性极大。但山区就不同了,山区特别不利于机械化部队的发挥,因此日军进入山西之后,他们原本有优势的重型炮弹,炸弹,炸在山区的效果也远远要比平原差得多,而且巍巍八百里太行,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岸,西接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数百公里的山脉使得我军进可攻,退可守,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战术优势,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著名的麻雀战,挑帘战都是在这种基础上发明的,只有山区才能这么干,平原地区用这些战术无异于找死。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说法叫做“扼太行者得天下”,包括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也认为:太行地区是中原的屏障,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而谋取中原,必须首先在太行站稳脚跟。所以太行山地区我们是必须占据的,这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

八路军出兵在恒山、太行山山脉,会给日军南进或西进以很大的困难,表面上看,是日军占领着山西,但实际上,日军会始终处在八路军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之中。

从长达八年的抗战中来看,这个分析完全没错。日军几乎年年都要在华北地区尤其是山西境内发起残酷的大扫荡,这一点相信看过《亮剑》的朋友也能体会一二,李云龙吹牛的时候,动不动就是当年我把晋西北的小鬼子怎么滴怎么滴,可见抗战期间他主要是在山西境内从事抗日活动,李云龙的事迹其实是融合了八路军很多将领的事迹,所以当年那些可歌可泣的敌后抗日故事,很多都发生在我们山西。

包括李云龙的顶头上司,386旅的旅长,他的原型是陈赓将军,当年在山西抗战,就是他指挥的386旅让日军损失惨重,日军为了报复他,专门在坦克上写上了“专打386旅”的标识。特别是著名的沁园围困战,日军在1942年占领沁园,企图使沁源伪化,而沁源的抗日军民则于日军针锋相对,对数百日军开展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战。山西的老百姓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粮食运走,隐匿到深山老林与敌周旋,使日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当时我军极度缺乏武器装备,于是百姓们家家造石雷,人人埋石雷,在敌人补给线上到处埋下石雷,搅的日军惶惶不可终日,特别是1945年3月的“总围困”中,沁源军民将15000颗地雷、石雷布在城关、交口重重封锁起来,炸死了十几名日军,日军的心里终于崩溃,最终于4月11日狼狈逃窜。

我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这些抗日的故事,他们说,抗日不像是电视剧里面演得那么轰轰烈烈,八年的时间是一天一天熬过来的,就像沁园的百姓放弃了自己的村子和耕地,在深山老林里吃树叶啃树皮和日军生生耗了两年半,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永不屈服的中国人,他们都是我们山西的骄傲。

如果说中国的地图像是一只雄鸡,那么大家看山西的位置和形状,像不像是这只雄鸡的心脏,心脏乃是世间一切生物最重要的器官,是身体内血液的必经之地,而山西正好处于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心脏位置,从这个位置接触到中国的任意一块版图都是四通八达,因此可以从山西向四周扩张,并且山西以其本身的险峻而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四面八方的敌人想要打进山西是非常不容易的,易守难攻,故而是兵家必争之地,驻守山西的部队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突击或者撤退,仅仅是天险,就让敌人望而生畏了。

同时,山西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区,运城有盐湖,遍地是煤矿,可以说军队所需要的能源他几乎都能提供,这一点又是极为可怕的,所以我山西地理上有天险,资源上有优势,谁占据了这里就拥有了极大的先天优势,这才有了得山西者得天下,失山西者失天下的说法。

生活在山区里的山西人从小就吃惯了苦头,遇事不肯服输,这一点可以参考四川人的性格,你会发现,道路越崎岖的地方,人的性格越是倔,越是敢和侵略者硬碰硬,越是能让他们知道中国人的不屈和血性。

我从小在太行山里玩,和小伙伴们一起野,当时觉得它也没什么特别,长大后才知道,太行山的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英雄的故事,写满了这个民族的故事,同志们,如果有时间,欢迎回家来看看!三晋人民永远等着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