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之後,山西雖然在1937年就淪陷於日軍之手,可這片大地上的反抗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八路軍在這裏發展壯大,到了抗戰中期甚至把日軍一半的力量牽制在了華北地區,極大地緩解了正面戰場國軍的壓力,可謂是功莫大焉。

那麼能有效牽制日軍力量的爲什麼不是山東,不是河北,而一定是山西呢?這主要是因爲我們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古長城,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柳宗元因此把山西稱爲“表裏河山”,什麼意思呢?外有大河,內有高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山西山區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這跟河北,山東的平原地貌大不相同,對軍事略通一點的人都知道,在平原地區作戰基本上相當於互射,誰的武器裝備好誰贏得幾率就大,而且平原地區無險可守,一旦處於劣勢,被全殲的可能性極大。但山區就不同了,山區特別不利於機械化部隊的發揮,因此日軍進入山西之後,他們原本有優勢的重型炮彈,炸彈,炸在山區的效果也遠遠要比平原差得多,而且巍巍八百里太行,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岸,西接黃土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數百公里的山脈使得我軍進可攻,退可守,可以最大程度上發揮戰術優勢,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著名的麻雀戰,挑簾戰都是在這種基礎上發明的,只有山區才能這麼幹,平原地區用這些戰術無異於找死。

其實中國自古就有一種說法叫做“扼太行者得天下”,包括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也認爲:太行地區是中原的屏障,自古以來,得中原者得天下,而謀取中原,必須首先在太行站穩腳跟。所以太行山地區我們是必須佔據的,這沒有任何討論的餘地。

八路軍出兵在恆山、太行山山脈,會給日軍南進或西進以很大的困難,表面上看,是日軍佔領着山西,但實際上,日軍會始終處在八路軍游擊戰爭的四面包圍之中。

從長達八年的抗戰中來看,這個分析完全沒錯。日軍幾乎年年都要在華北地區尤其是山西境內發起殘酷的大掃蕩,這一點相信看過《亮劍》的朋友也能體會一二,李雲龍吹牛的時候,動不動就是當年我把晉西北的小鬼子怎麼滴怎麼滴,可見抗戰期間他主要是在山西境內從事抗日活動,李雲龍的事蹟其實是融合了八路軍很多將領的事蹟,所以當年那些可歌可泣的敵後抗日故事,很多都發生在我們山西。

包括李雲龍的頂頭上司,386旅的旅長,他的原型是陳賡將軍,當年在山西抗戰,就是他指揮的386旅讓日軍損失慘重,日軍爲了報復他,專門在坦克上寫上了“專打386旅”的標識。特別是著名的沁園圍困戰,日軍在1942年佔領沁園,企圖使沁源僞化,而沁源的抗日軍民則於日軍針鋒相對,對數百日軍開展了長達兩年半的圍困戰。山西的老百姓把水井填死、碾磨炸燬、糧食運走,隱匿到深山老林與敵周旋,使日軍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

當時我軍極度缺乏武器裝備,於是百姓們家家造石雷,人人埋石雷,在敵人補給線上到處埋下石雷,攪的日軍惶惶不可終日,特別是1945年3月的“總圍困”中,沁源軍民將15000顆地雷、石雷布在城關、交口重重封鎖起來,炸死了十幾名日軍,日軍的心裏終於崩潰,最終於4月11日狼狽逃竄。

我小時候經常聽老人講這些抗日的故事,他們說,抗日不像是電視劇裏面演得那麼轟轟烈烈,八年的時間是一天一天熬過來的,就像沁園的百姓放棄了自己的村子和耕地,在深山老林裏喫樹葉啃樹皮和日軍生生耗了兩年半,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中國人,永不屈服的中國人,他們都是我們山西的驕傲。

如果說中國的地圖像是一隻雄雞,那麼大家看山西的位置和形狀,像不像是這隻雄雞的心臟,心臟乃是世間一切生物最重要的器官,是身體內血液的必經之地,而山西正好處於中國版圖的中心位置,心臟位置,從這個位置接觸到中國的任意一塊版圖都是四通八達,因此可以從山西向四周擴張,並且山西以其本身的險峻而成爲了一個很好的根據地,四面八方的敵人想要打進山西是非常不容易的,易守難攻,故而是兵家必爭之地,駐守山西的部隊可以從任何一個方向突擊或者撤退,僅僅是天險,就讓敵人望而生畏了。

同時,山西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地區,運城有鹽湖,遍地是煤礦,可以說軍隊所需要的能源他幾乎都能提供,這一點又是極爲可怕的,所以我山西地理上有天險,資源上有優勢,誰佔據了這裏就擁有了極大的先天優勢,這纔有了得山西者得天下,失山西者失天下的說法。

生活在山區裏的山西人從小就喫慣了苦頭,遇事不肯服輸,這一點可以參考四川人的性格,你會發現,道路越崎嶇的地方,人的性格越是倔,越是敢和侵略者硬碰硬,越是能讓他們知道中國人的不屈和血性。

我從小在太行山裏玩,和小夥伴們一起野,當時覺得它也沒什麼特別,長大後才知道,太行山的每一寸土地,都寫滿了英雄的故事,寫滿了這個民族的故事,同志們,如果有時間,歡迎回家來看看!三晉人民永遠等着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