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慧家居控,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影視劇作品中常常都能聽到這麼一句臺詞,“天干夜燥,小心火燭。”

有時候不禁會好奇,古人們爲什麼每天晚上都會派遣一些打更人出來巡夜呢?

這可就有得說了,在古代的時候,房屋大多都是以木材爲主要的原料,現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應該就是北京的故宮了,在哪浩大的皇宮之中,也幾乎看不到什麼完全由石頭砌成的宮殿。

這還是離我們時間相對較近的清朝,連皇上住的地方都沒有什麼石塊搭建的屋子,更不用說比這還要早上很多的年代了。

對於火來說,在古代是一個非常忌諱的詞,那個時候的人們都處在一個封建迷信的時代。要是着火了可不能說是着火了,只能用走水來說。

在人類第一次用上火的時候,是克服了對於這不斷舞動身軀的焰苗的恐懼。就像是第一次喫螃蟹的人一樣,看到這麼一個長相奇怪的生物,幾乎沒有人敢喫。

而火焰也是這樣,後來經過發展,火焰也是每家每戶都在用上的一個道具。一個新的問題就出來了。

木材建造的房子,如果着火了的話嗎,是非常難撲滅的一件事情,而古代的房子建的較爲集中的房子,只要有哪一家不小心着火了。

沒有及時地控制住火勢,這一燒就將是一片區域全部化爲灰燼。

在以前那個戰亂的年代,行軍打仗的時候常會用到的一個投石車,這投擲出去的並不是簡單的石頭,而是燃燒着的火球。

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將城牆之內的房屋給燒光,即使攻克不下來這一座城,也要讓城裏的人沒有辦法過活。

而一場戰爭下來,敵軍進入城內的時候,看到的都是一片被火焰燃燒殆盡的房屋。這火焰的威力也就成了所有人都害怕的東西。

古人一直信奉着火是由神明掌控的,而家中着火了的話,只是這個神明對自己的詛咒,要是這個時候還說着火了,無異於直呼火神的名諱,是不能這樣說的。

不過上面這些也只是民間流傳的說法,古人在防火上面也是下足了心。

“一曰防,二曰救,防爲上,救爲下。”古人麼你是這樣描述着古代對於火災的處理態度的。他們更加看重的是如何防止火災的發生,而這樣的情況在現代也是一樣。

一場大火的發生,帶來的是極大的物資以及人力的消耗,而造成這麼大消耗的,只是微小的一點兒火星子。

在皇宮的每個宮殿外面都會放上一盆水缸,這水缸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以防萬一,萬一真的出現了火宅能夠就近取水。

但在民間可就沒有這麼好的條件了,一旦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

爲了應對這種現象,古代人也是設定了非常嚴苛的制度。在秦朝的時候如果出現了火災,要把燃盡的餘灰鋪在臉上刻字!

後來還有設立專門管理的火政部門,城中設置望火臺。而每天晚上都有的打更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

而在清朝的時候也出現了通過壓力的方式抽水的滅火器。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啊,看到古人們對於防火的要求嚴格,實在是太牛了。作爲現在的我們,應該也要更加註重防火。

雖然時代在進步,我們已經有了很多先進的滅火設備,但是火災是無情的,要做到的就和古人說的“防爲上,救爲下”一樣!

關注「智慧家居控」,每天學習專業有用的家居、裝修知識,讓家更溫馨!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記得給我們點贊並分享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