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02)

《生命論的崩潰意味着什麼?》

生命論的崩潰是我們最不能接受的,我們根本無法理解生命爲什麼是一個非常錯誤又非常危險的概念。我們立即想到的是,我們怎麼可以不要生命?不要生命而活着,這是一種什麼狀態?沒有生命能夠活着嗎?誰在給我們的智商開了一個大玩笑?活着是什麼?活着難道不是有生命嗎?生命論的崩潰會引起人類多麼大的震動?可以想象人們爲不再需要生命觀念而瞠目結舌,我們能接受這樣的事實嗎?生命概念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不是活着錯了,是生命錯了,活着和生命不是一回事嗎?活着的標誌就是在進行感知,生命的標誌是什麼?一個人有生命,一棵小草有生命嗎?人的活着與小草的活着有什麼本質的區別?生命的概念能概括所有生物活着的本質嗎?生命是我們對生物活着現象最古老的認識,生命是對生物存在本質的錯誤定義和命名,生命觀念導致我們誤解世界最本質的感知體的存在,生命不能定義感知體,生命這個極爲模糊不清的主觀概念誤導我們數千年。

生命論的崩潰意味着生命原理的消解,其實生命是什麼,從來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生命其實就是一些倫理原則,比如,生命是獨立的個體,生命是自爲的個體,同種類生命有繁衍和競爭生存的關係……等等。問題在於,一旦生命存在,這些倫理原則立刻生效,生命體就只能遵循倫理法則而生存,我們再也越不出生命原則半步。生命的概念及生命的倫理法則從何而來?我們會立即爭辯,這是客觀存在的,不是誰的主觀認識。生命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生命的倫理法則是客觀存在的,不是我們的認識賦予的,這是最荒唐的辯解,倫理是我們的意識模型,客觀世界豈能爲我們準備這一套具體的生命倫理?生命這個概念是我們創造的,用生命的倫理來解釋和約束我們活着的行爲,是我們犯下的大錯。

生命論的崩潰意味着活着的生物有了新的解釋和新的意義,人和小草都在活着,兩者並非是生命的區別,人和小草活着的本質狀態就是在感知,所以,生命的概念不能表達活着的本質,更不能表達活着的意義。而感知體則表達了所有生物活着的本質狀態以及活着的本質意義,“在感知”比生命更本質地表達了活着的本質與意義,並且,在感知沒有生命的倫理相匹配,生物的感知原理更具體地表達了生物活着的運動形態和存在目的,感知體是比生命更真實、更確切即更客觀的命名。

生命論的崩潰意味着我們人類的新生,我們活着,卻是另外一種形態和另外一種意義的存在。我們將生命所具有的意義還原到感知體的意義上,生命的倫理被全部放棄,我們將遵循的是感知的倫理。不作爲生命體的我們將獲得全新的自由,共同感知和相互感知的利益將我們每一個人牢牢地集結在一起。生命的自利和分歧徹底消失,生與死的恐懼徹底消失,生命的封閉性徹底消失。代之以人們感知的共同性、一致性和互爲利益性。不作爲生命體而作爲感知體不但沒有降低人的生活質量,反而大幅增加人的存在愉悅感,我們會活得更輕鬆、更自在、更有存在感。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生命的我們活得更好,活得更自由,活得更有幸福感。

以感知原理來替換生命原理絲毫不改變我們的生理運行,生理的各項功能反而會運行得更好,因爲我們只有保證感知機能的正常良好的運轉,我們才能達到感知存在的目的。而不在生命倫理下運行的生理機能,會因爲少了緊張、少了恐懼、少了精神的負載與壓力,而運行得更好、更健康。最至關重要的是,個人的身體改變了生命私有的性質,每個人的身體存在都是全社會、全人類最寶貴的感知資源。人的身體從資源消耗者變成感知資源的供給者,這個質變是人類存在的最大進步,每個人都是他人的感知利益,這種感知倫理將徹底改變世界和人類,世界終於成爲每一個人的福祉。

生命觀念的崩潰是必然的,因爲它只是一個虛假的概念。人類將進入無生命的感知生活時代,不爲生死計,只作愉悅爲,這纔是我們人類最理想的存在形態。(接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