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今的小孩來說蛔蟲病是一個讓人陌生的病症。但對於90年代以前的人來說,蛔蟲病卻是一個困擾數代人的問題,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那時的人們普遍衛生意識都比較差,水資源和食物資源也都不潔淨,多數人都居住在農村地帶,孩童和年輕人都喜歡。上山下河四處搜刮可以喫的東西,再加上當時也沒有瓦斯或者電器,因此做飯都需要用柴火,這就導致了燒水做菜的不便利。

爲此,喝生水的情況十分常見。這些因素,就導致中國人被蛔蟲病所困擾,這是一種似蚓蛔線蟲引起的病症,它是人體最常見的寄生蟲之一。主要寄生在小腸,通過食物和生水進入人體。之後就會導致患者出現腹部絞痛和沒有食慾,尤其是孩子得上蛔蟲病後會患上營養不良,從而影響到身高和健康,對於孩子的成長特別不利。

關係一代人的成長,在戰爭年代的時候沒有人會多想。但建國後,蛔蟲病就成爲了中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蘇聯的幫助下,一個藥品出現在了公衆的視野中。那就是“寶塔糖”

應該有不少人對於寶塔糖的印象都十分深刻吧。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糖果一直都是一種奢侈品,而寶塔糖就承擔了糖果的使命,讓許多小孩品嚐到了甜的味道,而這個寶塔糖,原本的名字是叫做祛蛔藥。製藥廠一開始將它定位爲片型藥劑,但因爲味道極差,因此很難普及,連大人都不願喫更何況是小孩。所以,後續中醫藥就將它製成了一個三角圓形,周圍壓有很多楞線,如同一個小寶塔。同時在裏頭加入一定的食用糖和食用色素,使得變色和變甜。果不其然 重新推出後就風靡全國,得到了很多小孩的喜愛,很快寶塔糖普及到了全國各地,幫助中國實現了一代人的驅蟲任務。

不過寶塔糖的歷史其實卻並非盡善盡美。事實上,寶塔糖的原料一開始中國是沒有的,它源自於一種名叫蛔蒿的植物,是生長在北極圈內的特定植物。當時也只有蘇聯境內擁有。早期的時候中國需要從蘇聯進口蛔蒿里頭的磷酸哌嗪用來製造蛔蟲藥。當時蘇聯也將這個植物作爲戰略資源,嚴格限制種子出口,一直到1952年的時候,中國纔有機會引進了20克蛔蒿的種子開始試種,對於這20克種子,家是異常重視的。因此將它們祕密分爲4份,由公安人員分別送到呼和浩特農場、大同農場、西安農場和濰坊農場四家國營農場試種。

而後,濰坊農場的試種成功。這裏也就成爲了中國唯一指定的蛔蒿種植基地,因爲太過重要當時對外都宣佈種的是“1號除蟲菊”就是擔心會受到破壞。不過,在大範圍種植成功後,寶塔糖逐漸在中國普及,開始了浩浩蕩蕩的驅蟲任務。但在60年代後,蘇聯中斷援助合約,撤走了提取蛔蒿的實驗機器。沒有了蘇聯的提煉技術,中國醫藥公司束手無策,差點導致了驅蟲任務功虧一簣。

被制裁後,國家開始組建相關團隊,獨立製造和研究提煉技術。下定決心要製造屬於我們的驅蟲藥。在那段時間全國上下一心,農場提供源源不斷的蛔蒿,醫藥設備製造公司每天都在修改新的圖紙,科學家一直在試驗蛔蒿的提取可能性。

歷經波折後中國才掌握了蛔蒿的提取技術。並且開始自行生產寶塔糖。於是,中國牌的寶塔糖開始大量生產,蛔蒿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在那段時間中,整個山東的藥廠都在生產寶塔糖,大量的寶塔糖送到了全國各地的供銷社。推動地方的驅蟲任務,不過也因爲生產量太大,導致了庫存積壓嚴重。因此,各大藥廠也逐步開始減少生產量。

1982年後,中國的醫藥技術更加發達。經過不懈努力研究出了一種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小的驅蟲藥。同年9月,衛生部宣佈寶塔糖在內的127種藥品予以淘汰。正式宣告,寶塔糖被時代淘汰。於是,衆多藥材公司也開始放棄蛔蒿。只有一些老同志不忍心這個物種消失,因此將種子裝載大瓶子中。然後放入深井內進行貯藏。

不過誰也沒想到,這一批蛔蒿種子因爲保存不當最終都腐爛。此後,中國再也找不到這一味藥材。1985年因爲一個藥品需要用到蛔蒿,大量的藥材公司又開始重視蛔蒿,紛紛將訂單送到濰坊藥材公司。人們這時才知道蛔蒿已經在全中國絕種的現實。這成爲了中國製藥史上一個遺憾。

此後,這個味道的寶塔糖就徹底絕跡。如今市面上雖然還有寶塔糖在出售,但已經沒有蛔蒿的成分是後面爲了滿足人們的懷舊感,而重新制作的新藥,但味道卻已經不是那個味道了。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也體現了中國醫藥技術的進步,倒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