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下出孝子”的思想,在傳統教育觀中早已爲人們所熟知。

許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後,喜歡用暴力教育孩子,使孩子長記性,促使孩子不斷去改正錯誤行爲。

但這一教育方式有其侷限性和危害性,在棍棒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兒童,易產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問題。

作爲一個5歲男孩子的寶媽,李女士平日風度翩翩,在工作中也是出了名的親近。因爲一心一意專注於工作。

李女士結婚較晚,30歲纔有了自己的兒子。所以孩子很重要,儘管生活中孩子有任何需要,李女士總是盡力去滿足,但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些情緒崩潰。每次到了這個時候,李女士都會忍不住打罵兒子。

有一次,兒子不小心把食物弄到了地上。她一時衝動,再次舉起手想打孩子,不料兒子膽怯地蹲在地上,抱住了頭,大聲說到:媽媽對不起,我下次不幹了,別打我。

看到孩子害怕的樣子,王女士才恍然發現原來孩子這麼害怕自己,這讓她很內疚。

相對於李女士這樣的教育方式,有一部分父母喜歡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提倡時時尊重孩子的個人感受,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儘量不給孩子帶來傷害,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成長。兩者的教育方式差別很大,所取得的成果也有很大差別。

那麼,這兩種教育方式的差別有哪些呢?

一、性格

在兩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性格會有明顯的差異。受過棍棒教育的孩子,要麼性格懦弱,唯唯諾諾,不敢與人對抗;要麼同樣暴躁,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

與快樂教育相比,孩子更慷慨樂觀,和人相處時充滿自信,能將快樂傳遞給更多的人。

二、行爲

從小被父母強制管教的孩子,很容易在以後的行爲處事上被約束着。由於父母對他們的孩子耳聽免疫是無能爲力的,因此他們思維僵化,做事不知變通。

而且受快樂教育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的尊重,有很大的自由度,所以做事更有創意,遇到問題懂得變換角度。

三、思維

兩者所帶給孩子的思維方式也有明顯的不同,受棍棒教育的孩子習慣於聽命於強權一方,會降低內心感受,看待問題比較淺薄,只注重眼前利益。

與之相比,接受快樂教育的孩子,眼界更寬廣,看待問題靈活機敏,能夠不斷地轉換思維模式,去適應不同的要求。

棒棒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極爲不利,將會不斷地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削弱孩子的個人意識,實在令人痛心。

但是,放棄棍棒教育,並不意味着放任孩子犯錯誤。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的回應和引導,幫助孩子更好的規範自己的行爲,不斷地改正和提高,成爲更優秀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