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范文:

幸福的源泉在于修养

颜回,“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后人尊为“复圣”。他何以有幸获此殊荣?因其居陋巷,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更因其崇高的德行。

我明白了,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

顾城曾说:“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当命运的喉咙被无情卡住时,埃尼奥·莫里康内却没有妥协,对音乐的狂热痴爱使他从容面对一切。父亲卧病不起时,年幼的埃尼奥不得不辍学工作来维持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即使如此,他仍呵护着他那颗勇往直前、快乐向上的心,最终成为世界公认的“电影配乐大师”,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见,高度的精神追求能冲淡生活的悲苦,并让人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懂得了,幸福感源于何——源于心灵的丰盈、精神的修养。苏轼若因为被贬而整日郁郁寡欢,我想,他一定无法创作出精彩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刘禹锡如果因居陋室黯然神伤,我想,他一定无法怡然地书写《陋室铭》;“当代愚公”李保国如果嫌弃太行山区生活苦,我想,他一定无法安然地三十五年如一日,为荒山带来苍翠,为乡亲拔除“穷根”……他们知道,真正的悠然是懂得享受明月清风、阳光鸟鸣;真正的快乐是不畏困厄之锁,把住信念之舵,思想不迷航、行为不迷失;真正的幸福在于执着于精神追求。

生活哪有一帆风顺?因为大地的凹凸,才有了河流;因为温度的变换,才有了春夏秋冬;因为有了境遇的顺逆,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身在尘世间,我们不能左右环境,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心。面对难题,有的人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以致一发不可收拾,终将迈上不归路。而有的人却始终相信人生是一幅山水画,即便山峦重重,也相信有峰回路转;即便路途艰难,也背上一份希望,大步向前——他们的底气,源于他们的精神追求与修养。

修养高,智慧就能开启,开启了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才能与“大道”同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是什么。这也许就是上天赋予人的终极使命。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虽一生富贵,但直到死都在与自己的小心眼怄气,活得不如一生清贫的颜回快乐,此正说明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遵于自我的内心,内心的主导是修养。当今,最重要的修养是精神教养,所以,我们,未来的主人,请谨记,提高个人修养,是提升幸福感的正途。

行文架构:

文章标题即观点:幸福源于修养。开篇在简述了颜回的事例后,再次明确主旨,指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细细读来,全文层次分明,先以苏轼、刘禹锡、李保国的事例谈幸福感的来源,再放眼自然、生命,指出能够笑对人生难题的人是因有精神追求与修养作底气,最后指出修养高就能开启智慧,开启了智慧才能明白人生真谛,从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论述层层推进,既旁征博引,又娓娓道来;看似笔流轻浅,却能切中时代。

【审题】

“孔颜之乐”是一个值得我们挖掘的文化话题,也是一个颇有思辨性的哲学命题。作文题力图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屏障,让同学们思考物质匮乏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心幸福的源泉所在,注重传统文化,倡导思辨色彩。这个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立意。(1) 探讨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2) 思考“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养等都可以成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3) 综合考虑以上两个问题,提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类似的观点。

写作时要紧扣“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这一前提,不能脱离这个前提简单地讨论幸福的来源。能够紧扣“不幸或匮乏的物质生活”,对身处该境况中内心仍拥有幸福感,做出独立、有深度的归因,或者能够紧扣“不幸或匮乏的物质生活”,对身处该境况中内心仍拥有幸福感,做出较合理的归因。也要考虑到 “不幸或匮乏的物质生活”,但是对幸福感的理解要到位,归因要很恰当。

如果没有顾及“不幸或匮乏的物质生活”,只是简单谈论幸福的源泉分数不会太高。从思想深度看,50分以上的作文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体现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有自己的看法,敢于质疑。如果被判定为文体不明确或其他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情况,总分不超过45分。语言方面,除了通顺、流畅外,论述类文章要求简洁、清晰、鲜明,力求客观理性,记叙文、散文类文章要求有情感,有细节描写,有场景感。

立意参考:

(1)心向光明,亦复何阻?

(2)幸福是什么,是自身修养,是精神充实。

(3)美丽的灵魂稀释苦难。

(4)爱在屋檐下。

素材积累:

(1)丰衣足食,人人心向往之,甚至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外物所能给予每个人的,往往是不公平的,但也还是能在街头看到残障者练得一手好字。心向光明,眼前的黑暗也会透出微亮光芒。

(2)为秋风所破的茅屋里,是心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凄瑟萧索的夜里,因装着天下寒士而有动力、有温暖。淡退风华的寺庙里,是断齑画粥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粗食的清苦因心系百姓而多了一分甘甜。不是生活没有给他们带去磨难,而是他们的着眼之处不在茅屋、残粥,那为了天下苍生共同幸福的意志溢满了他们的内心,那为着光明的追求将他们的苦楚淡化、摒去了。

(3)杨绛先生曾翻译过一首小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先生没有对身外之物的追求,清贫的生活也就谈不上不幸了。旁人惋惜、同情的,在先生眼里或许比不上读一本书来得充实。文化大革命中,她被罚洗厕所,她静下心来,将厕所洗得干干净净,并不以此为羞。先生是要向光明的地方走的,她知道家里有丈夫和孩子在等待,知道还能读书,还能写作,还能让后人从她的书中、话中有所得。追求的不是貌美、富足,这些苦痛就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我们总要从不幸中找幸,总要问问自己在意的是什么,总要问问自己内心的光明是否能驱走眼前的黑暗。

(4)“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这是王尔德动情写下的感悟。为夏瑜的坟上添几朵白花,是鲁迅先生为辛苦的革命人缀上的一笔希望。“我会想办法让他回到我身边,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斯嘉丽在瑞特离开后的内心独白。他们用内心的美好冲淡现实的苦痛,没有称心的物质基础,心中的光明也能带他们去往更高的境界。这不是踩在虚无和幻想的内心世界里,不为现实的任何利禄所动,也不是一味地忽视痛苦,而是用内心的光芒照亮黑暗,拥抱生命中最瑰丽的色彩。摇着人生的小舟,我愿循着内心的光明,在现实的大风大浪中,平安到达幸福的彼岸。

高三专项复习之语言运用题:句式变换

古诗词鉴赏:王国维《玉楼春》+皎然《陇头水》

高三写作:以“立正”为题作文

高三写作训练:一棵大树的心愿

揭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神秘面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