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

顏回是孔子的傑出弟子,他終生貧困,並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顏回的一生是不幸而悽慘的。但是我們看到的顏回卻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雖居陋巷,簞食瓢飲,內心世界卻充盈着無比的快樂。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孔顏之樂”,留給後人的問題是,高度的精神修養是否能夠沖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說,當人們面對簡陋匱乏的現實生活時,內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處?

對此你一定有過自己的體驗和思考,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少於800字。不得抄襲、套作。

範文:

幸福的源泉在於修養

顏回,“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後人尊爲“復聖”。他何以有幸獲此殊榮?因其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更因其崇高的德行。

我明白了,高度的精神修養可以沖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成爲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

顧城曾說:“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塗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當命運的喉嚨被無情卡住時,埃尼奧·莫里康內卻沒有妥協,對音樂的狂熱癡愛使他從容面對一切。父親臥病不起時,年幼的埃尼奧不得不輟學工作來維持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即使如此,他仍呵護着他那顆勇往直前、快樂向上的心,最終成爲世界公認的“電影配樂大師”,爲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見,高度的精神追求能沖淡生活的悲苦,並讓人找尋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我懂得了,幸福感源於何——源於心靈的豐盈、精神的修養。蘇軾若因爲被貶而整日鬱鬱寡歡,我想,他一定無法創作出精彩的“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劉禹錫如果因居陋室黯然神傷,我想,他一定無法怡然地書寫《陋室銘》;“當代愚公”李保國如果嫌棄太行山區生活苦,我想,他一定無法安然地三十五年如一日,爲荒山帶來蒼翠,爲鄉親拔除“窮根”……他們知道,真正的悠然是懂得享受明月清風、陽光鳥鳴;真正的快樂是不畏困厄之鎖,把住信念之舵,思想不迷航、行爲不迷失;真正的幸福在於執着於精神追求。

生活哪有一帆風順?因爲大地的凹凸,纔有了河流;因爲溫度的變換,纔有了春夏秋冬;因爲有了境遇的順逆,才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絢麗。身在塵世間,我們不能左右環境,但我們可以左右自己的心。面對難題,有的人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以致一發不可收拾,終將邁上不歸路。而有的人卻始終相信人生是一幅山水畫,即便山巒重重,也相信有峯迴路轉;即便路途艱難,也背上一份希望,大步向前——他們的底氣,源於他們的精神追求與修養。

修養高,智慧就能開啓,開啓了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諦,才能與“大道”同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是什麼。這也許就是上天賦予人的終極使命。

《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雖一生富貴,但直到死都在與自己的小心眼慪氣,活得不如一生清貧的顏回快樂,此正說明精神的幸福纔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遵於自我的內心,內心的主導是修養。當今,最重要的修養是精神教養,所以,我們,未來的主人,請謹記,提高個人修養,是提升幸福感的正途。

行文架構:

文章標題即觀點:幸福源於修養。開篇在簡述了顏回的事例後,再次明確主旨,指出“高度的精神修養可以沖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成爲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細細讀來,全文層次分明,先以蘇軾、劉禹錫、李保國的事例談幸福感的來源,再放眼自然、生命,指出能夠笑對人生難題的人是因有精神追求與修養作底氣,最後指出修養高就能開啓智慧,開啓了智慧才能明白人生真諦,從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論述層層推進,既旁徵博引,又娓娓道來;看似筆流輕淺,卻能切中時代。

【審題】

“孔顏之樂”是一個值得我們挖掘的文化話題,也是一個頗有思辨性的哲學命題。作文題力圖打破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屏障,讓同學們思考物質匱乏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內心幸福的源泉所在,注重傳統文化,倡導思辨色彩。這個材料可以從三個角度出發立意。(1) 探討高度的精神修養是否能沖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2) 思考“當人們面對簡陋匱乏的現實生活時,內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處”,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養等都可以成爲內心幸福感的源泉。(3) 綜合考慮以上兩個問題,提出“高度的精神修養可以沖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成爲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類似的觀點。

寫作時要緊扣“當人們面對簡陋匱乏的現實生活時”這一前提,不能脫離這個前提簡單地討論幸福的來源。能夠緊扣“不幸或匱乏的物質生活”,對身處該境況中內心仍擁有幸福感,做出獨立、有深度的歸因,或者能夠緊扣“不幸或匱乏的物質生活”,對身處該境況中內心仍擁有幸福感,做出較合理的歸因。也要考慮到 “不幸或匱乏的物質生活”,但是對幸福感的理解要到位,歸因要很恰當。

如果沒有顧及“不幸或匱乏的物質生活”,只是簡單談論幸福的源泉分數不會太高。從思想深度看,50分以上的作文應該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體現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有自己的看法,敢於質疑。如果被判定爲文體不明確或其他不符合文體要求的情況,總分不超過45分。語言方面,除了通順、流暢外,論述類文章要求簡潔、清晰、鮮明,力求客觀理性,記敘文、散文類文章要求有情感,有細節描寫,有場景感。

立意參考:

(1)心向光明,亦復何阻?

(2)幸福是什麼,是自身修養,是精神充實。

(3)美麗的靈魂稀釋苦難。

(4)愛在屋檐下。

素材積累:

(1)豐衣足食,人人心嚮往之,甚至是生存的基本條件。外物所能給予每個人的,往往是不公平的,但也還是能在街頭看到殘障者練得一手好字。心向光明,眼前的黑暗也會透出微亮光芒。

(2)爲秋風所破的茅屋裏,是心念“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悽瑟蕭索的夜裏,因裝着天下寒士而有動力、有溫暖。淡退風華的寺廟裏,是斷齏畫粥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粗食的清苦因心繫百姓而多了一分甘甜。不是生活沒有給他們帶去磨難,而是他們的着眼之處不在茅屋、殘粥,那爲了天下蒼生共同幸福的意志溢滿了他們的內心,那爲着光明的追求將他們的苦楚淡化、摒去了。

(3)楊絳先生曾翻譯過一首小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先生沒有對身外之物的追求,清貧的生活也就談不上不幸了。旁人惋惜、同情的,在先生眼裏或許比不上讀一本書來得充實。文化大革命中,她被罰洗廁所,她靜下心來,將廁所洗得乾乾淨淨,並不以此爲羞。先生是要向光明的地方走的,她知道家裏有丈夫和孩子在等待,知道還能讀書,還能寫作,還能讓後人從她的書中、話中有所得。追求的不是貌美、富足,這些苦痛就不會引起先生的注意。我們總要從不幸中找幸,總要問問自己在意的是什麼,總要問問自己內心的光明是否能驅走眼前的黑暗。

(4)“不要把生命獻給無知、平庸和低俗,把你寶貴的內在生命活出來。”這是王爾德動情寫下的感悟。爲夏瑜的墳上添幾朵白花,是魯迅先生爲辛苦的革命人綴上的一筆希望。“我會想辦法讓他回到我身邊,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斯嘉麗在瑞特離開後的內心獨白。他們用內心的美好沖淡現實的苦痛,沒有稱心的物質基礎,心中的光明也能帶他們去往更高的境界。這不是踩在虛無和幻想的內心世界裏,不爲現實的任何利祿所動,也不是一味地忽視痛苦,而是用內心的光芒照亮黑暗,擁抱生命中最瑰麗的色彩。搖着人生的小舟,我願循着內心的光明,在現實的大風大浪中,平安到達幸福的彼岸。

高三專項複習之語言運用題:句式變換

古詩詞鑑賞:王國維《玉樓春》+皎然《隴頭水》

高三寫作:以“立正”爲題作文

高三寫作訓練:一棵大樹的心願

揭開任務驅動型作文的神祕面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