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乳業巨頭,一個飲料大佬,蒙牛和可口可樂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品牌。它倆一起能搞出什麼事情?

日前,可口可樂與蒙牛合資成立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這個被網友戲稱爲“可牛了”的名字,一下子衝上網絡熱搜。有網友甚至隔空喊話:伊利和百事難道就沒什麼想法嗎?

喫瓜羣衆調侃的背後,頭條菌認爲,兩大巨頭手牽手開公司,其實有着堅實的商業邏輯。對可口可樂來說,面對碳酸飲料的天花板,急需尋求新的動力之源。對蒙牛來說,目前國內低溫奶江湖尚未出現全國性龍頭企業,此舉或可讓其佔據C位。

01

兩大巨頭“抱團”

可口可樂與蒙牛牽手開公司已不是新聞。早在4月29日,雙方新設合營企業案就已經拿到了“通關卡”。8月4日,兩家公司還在合肥舉行了項目簽約儀式。

當時,對雙方合資開公司,喫瓜羣衆獻計獻策,紛紛給這家新公司起名字:

日前,雙方合資成立的公司名字揭開了神祕的面紗——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頭條菌表示懷疑兩大巨頭一定是抄了網友的作業,否則怎麼會這麼巧呢?這名字一出江湖,迅速衝上了網絡熱搜,來杯快樂肥宅奶不再是夢。

兩大巨頭抱團背後,中糧集團或許充當了“關鍵先生”。

早在1978年,中糧與可口可樂簽訂協議,助力其重返中國市場。直到現在,可口可樂在中國區的裝瓶業務,都是委託給中糧集團和太古集團生產。中糧集團擁有大半個中國的可口可樂生產業務。

目前,中糧集團在中糧可口可樂公司的持股比例達65%,是可口可樂中國區唯一一家由中方控股的瓶裝公司。可見雙方關係之深厚。

蒙牛與中糧,關係更是緊密。2009年,中糧聯手厚朴基金以61億港元的代價收購蒙牛20%的股權。如今,中糧集團是蒙牛最大的單一股東。

或許正是中糧集團的穿針引線,讓可牛了的出現成爲可能。

02

可口可樂急需增長新動力

哪怕有中糧牽線搭橋,如果不能給彼此帶來利益,那也是白搭,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商業合作。此次合作開公司,對可口可樂來說意味着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可口可樂的現狀。作爲碳酸飲料巨頭,可口可樂雖然動作頻頻,但其財務數據並不好看。

最新的三季報顯示,可口可樂實現營收86.52億美元,同比下降9%,實現營業利潤22.98億美元,同比下降8%,實現歸母淨利潤17.37億美元,同比下降33%。業績不佳也反映在其股價走勢上。年初至今,可口可樂股價累計下跌8.65%。這不僅弱於同期標普500指數的漲幅,也弱於其競爭對手百事可樂。

業績不佳背後,可口可樂面臨的市場壓力也不小。爲了擺脫碳酸飲料不健康的標籤,可口可樂在尋求業務多元化轉型過程中,看到了健康飲品的市場空間。

冷飲奶產品無疑屬於健康飲品範疇。這一市場的增速,也令可口可樂眼紅。與常溫奶市場遭遇“天花板”不同,低溫奶市場增長率過去3年均保持在10%以上。隨着冷鏈技術的下沉和消費觀念的升級,低溫奶的市場滲透率也在逐年提高。

面對這樣一個具有廣闊市場空間的賽道,可口可樂怎能不想分一杯羹呢?

03

蒙牛站穩低溫奶市場C位?

在中國乳企當中,2020年上半年,營收超百億的企業只有伊利牛奶、蒙牛乳業和光明乳業。在常溫奶市場,蒙牛要想與伊利牛奶抗衡,過程異常艱難。數據顯示,2019年,伊利與蒙牛在常溫液態奶市場的佔有率分別是37.8%和27.2%。二者之間差距比較明顯,在常溫奶這個紅海市場,蒙牛要想趕超,可謂難上加難。

這些年,伊利聚焦常溫優勢,進行橫向拓展品類,不斷拓寬護城河。蒙牛的市佔率增速已經落後於伊利。顯然,蒙牛需要改變這種局面。低溫奶市場成爲其重要的目標。

目前,雖然中國低溫奶市場佔有率只有15.2%,遠遠低於常溫奶84.8%的市佔率,但這是一個高速增長的藍海。數據顯示,我國低溫鮮奶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234億元增長到了2019年的343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8%。

佔比低、潛力大,這樣的市場誰不愛?不過,受運輸半徑的限制,目前國內的低溫奶市場並未形成寡頭格局。不少乳企依託區域市場優勢,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野蠻生長。比如長三角的光明乳業、西南地區的新希望以及華北地區的三元牛奶。

對全國性的乳企蒙牛來說,諸侯林立的市場格局,意味着可以憑藉渠道和資金優勢,成爲那個一統低溫奶市場的龍頭企業。

在這樣一種市場格局下,蒙牛與可口可樂強強聯合,顯然增加了一層保障。頭條菌認爲,在低溫奶市場集中度和空間不斷增長的背景下,蒙牛可以藉此機會站上C位。

當然,對消費者來說,可口可樂牌低溫奶,還是有很強大的品牌吸引力,你認爲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