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寧蒗迎來了深秋的第一場雪。驟變的天氣,讓天黑得越早,剛過晚上7點,天已黑盡。

走在路上,行人不由得將手緊緊揣在兜裏,每呼出一口氣,白色的熱氣在空氣中升騰。

晚上7點45分,一輛滿是泥濘的車停在了紅橋鄉大梨樹村委會門前。黑夜中,風塵僕僕的楊永志從車上跳下來。

“數據對比怎麼樣了,今天補短板那幾家情況如何?”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楊永志從黑夜中走出來。

他的穿着搭配有點“怪”,一身大衣,內裏一件毛衣,下着一條西褲,西褲下面不是常見的皮鞋,而是一雙沾滿泥的迷彩膠鞋,油油的頭髮梳成了三七分造型,再搭配上一副細框眼鏡,既像書生,又像農民。

楊永志是寧蒗縣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也是寧蒗縣紅橋鄉大梨樹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

在駐村隊員和村委會工作人員眼裏,這套穿着,還是楊永志收拾一番後的樣子。平日,楊永志就是一個地道的農民,一套迷彩服,一雙膠鞋,哪裏有活幹,哪裏就有他的身影。

也正是憑着他這股老農般的幹勁,在駐村工作隊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梨樹的人民日子越過越好。

“看着他們,我心裏很難過”

大梨樹村隸屬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紅橋鎮,境內平均海拔2385米,是彝族和特少民族聚居的高寒貧困山區村,全村有867戶3823人。多病、殘疾、缺技術、缺勞力等因素,讓村子裏建檔立卡貧困戶多達236戶1096人。

即便大梨樹村距離縣城只有20多公里,但是曲折山路,還是擋住了村裏很多人的步伐,村中很多老人和小孩,從未走出過大山。

山區以彝族爲主,孩子們在上學之前,都沒有上過幼兒園。因此,山區孩子到了小學,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聽懂漢語。

因爲海拔較高,耕地面積少,農業收成也少得可憐,村裏的居民多數住在木房裏,人畜不分離,一到大風下雨就搖搖欲墜,髒亂無序,居住環境很是糟糕。

楊永志剛到這裏的時候,就被這裏的貧困所震撼,“我入戶時,看着貧困戶家裏淒涼的模樣,心裏很難過,心裏想着,一定要幫助他們。”

一套迷彩服,用行動帶動村民

“如何讓村民富起來,自信起來?”這是楊永志來到大梨樹村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扶貧先扶志!想要拔窮根、摘窮帽,不能只是政策“一頭熱”,先得把貧困戶的鬥志扶起來。

於是就有了開頭穿迷彩服、膠鞋的那一幕。楊永志穿上了迷彩服,事事他都先行。

“上次我們一起挖糞水池,大家都有點不情願下去。楊理(楊永志爲縣殘聯理事長,村民叫他楊理)來了後,直接撲通一聲跳下去了,拿着鐵楸就幹了起來。”村委會工作人員說,“大家都被楊理的幹勁感染,也紛紛跳下去幹了起來。”

就這樣,楊永志的名號在村子裏傳開了,大家都笑他,“人狠,話不多,幹起活來當先鋒。”

和水泥、搬玉米、蓋廁所、挖化糞池……楊永志的扶貧工作除了入戶、幫扶等工作,還加上了農活這一項重擔。

腳上的泥越厚,就與百姓越近。在村子裏,大家都親切地叫這個40多歲愛笑的男子爲楊理。據駐村工作隊員講,一些年齡較大的彝族阿媽叫楊永志“兒子”。

這些親切稱呼背後,是村子的巨大變化。

大梨樹扶貧產業通過卡戶家庭種養殖業發展和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合作社參股合作等方式推進,目前已實施花椒種植、烤煙種植、重樓種植。

除此之外,全村從2017年開始,提供了66名生態護林員、24名公益性崗位、20名光伏公益性崗位給建檔立卡戶,讓他們有了就業機會。

“政府幫助我們修房子,修完就等着娶媳婦,我現在是護林員,每個月還有工資,這比我之前種地強太多了。”大梨樹村村民老和(化名)說,因爲貧困,他至今單身,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跟着工作隊一起幹,多掙錢,娶媳婦。

半身殘疾,他的致富之路在何方?

說起生活的改變,大梨樹村的李小龍有很多話想說。

在大梨樹村二坪廠村小組公路邊,有一家“小龍超市”,店老闆是一個40來歲腿腳不便的中年男子,名叫李小龍。

當得知我們是記者時,他大聲邀請我們坐一坐,嘴裏不停地說着,“我是一個殘疾人,殘聯幫我開了超市,現在我也能給家裏掙點錢了,日子越過越好,這一切都要感謝共產黨!感謝我的親家——楊永志!”

雖然小龍現在很樂觀,但是他的身世卻很悲慘。4歲時,小龍的父親意外過世,留下母親和5個孩子。

厄運連連,沒過多久獨兒子李小龍在放羊時,從山坡上摔落,砸到了腦部和手腳。因爲家中貧困,沒錢買藥、看病,小龍只能在家躺着聽天由命。

幸運的是小龍活了下來,不幸的是小龍自此落下了左手、左腳僵硬不能動彈的殘疾。

結婚後,小龍家裏全靠妻子和50多歲的母親一起勞作維持。一家人蝸居在50多年的老木樓裏,木樓中常常是外面下大雨裏面下小雨,而且喫了上頓沒下頓。

2020年初因脫貧攻堅工作需要,寧蒗縣殘聯理事長楊永志調任大梨樹村委會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已經不是楊永志第一次駐村了,2016年6月到2018年2月,楊永志就在翠玉鄉官田村委會擔任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

楊永志入戶到李小龍家時發現,雖然他住房、醫療、教育都有了保障,但是小龍家整體生活環境還較差。

院子裏滿是泥濘雜草叢生,沒有圍牆,沒有大門,家裏也沒有像樣的家電傢俱。而小龍就在家門口公路邊曬太陽,媳婦一個人在地裏鋤地,楊永志去廚房翻了翻,中午喫剩的煮洋芋還沒有收拾,翻遍廚房也沒找到一點菜肉。

“我要幫這家人過上好日字”

這樣的殘疾人家庭讓楊永志陷入了沉思,40歲的男人對其他家庭來說是頂樑柱,而像李小龍這樣40歲的殘疾人就只能坐着曬太陽?楊永志想:一定要給他找點事情做!

建檔立卡戶中正常的中青年可以通過出去打工、在家發展種植養殖來增加經濟收入,一個行動不便的肢體殘疾人拿不起鋤頭、放不起羊、僅靠妻子一人種地養豬,很難實現可持續提高收入。

在幾番勘察後,楊理髮現小龍家就住在公路邊附近,附近來往的村民也不少,不如開一個賣日用品的小超市。

楊理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小龍,但是小龍不同意,“我從來沒有做過生意,萬一虧本了怎麼辦?我也是個殘疾人,行動不便,進不了貨。媳婦不識字、不懂漢話,更進不了貨。最重要的是開超市要錢投資,你看我家裏確實沒有錢。”

楊理看着40多歲的小龍,沉默了許久,心裏暗自發誓:一定要幫他。

“在國家的幫助下,現在你有新房住,孩子讀書也不愁,生病治得起,但你現在要學會自力更生。”楊理對小龍說,“我是縣殘聯的幹部,你是殘疾人,那我們就是一家人了。我會竭盡所能幫我的家人過上好日子。”

就這句家人,打消了小龍的顧慮。

打消小龍的顧慮後,楊理和小龍一起開始了改造工程。開超市要有好的衛生環境,楊理帶着工人花了3天時間對小龍的院子進行改造,雜草清理、平整硬化,圍牆立起來刷上嶄新的白粉,大門安起來穿上大紅的外套,作爲超市的那間房裏裏外外刷了個白。

裝修完畢,楊理從寧蒗給小龍買來了貨架,並送到他家安裝好。

“走,我帶你去看看其他超市賣的什麼貨。”貨架安裝好後,楊理帶着小龍向其他小超市學習經驗,並給小龍聯繫好了批發商,讓小龍在家就能進貨。

如今,小龍的小超市經營得紅紅火火,現在一個月也有700元的純利潤,小龍說:“活了這麼多年都靠家人養着,如今我也能賺錢也能給孩子零花錢了,我父母生我養我,但楊理讓我挺直腰桿做了回人。”

“我現在當護林員一年有1萬的工資,家裏除了玉米、綠肥還有5分重樓和6畝續斷,圈裏5只大胖豬。”小龍的妻子馬肯率高興地說,“年初殘聯扶持了50只雞苗養大賣了47只收入4700元,給家裏買了電視機和沙發,剩下的錢還是要買雞苗,再買200只雞苗養大了再賣掉,明年這個時候我的賣雞存款肯定上萬了。”

女兒面前的“黑臉”爸爸

在村子裏,楊永志對誰都是面帶微笑,村民也漸漸習慣了這個愛笑的男人。

但楊永志對於女兒而言,卻是“黑臉”。

在女兒面前,楊永志一直是一個不苟言笑的嚴父形象。這份嚴父的印象,一方面來自於長期不在家,另一方面來自於他的不善言辭。

今年楊永志的女兒參加高考時,缺席了無數次陪伴的他,這次又缺席了。

高考前一天晚上,楊永志帶着在這駐村工作隊員在入戶,補齊脫貧短板,直到晚上。

“那天卡戶住得有點遠,我回到村子裏的時候,已經晚上10點多了。一忙完,我就給女兒打了電話,讓她不要緊張,好好考試。”不管父親有多少話想對孩子說,但到嘴邊時,這些話語總是會顯得笨拙。

說起女兒,楊永志嘆了一口氣,“我對她虧欠了太多,太多!”

雖然大梨樹村離縣城只有20多公里,但是楊永志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一個月最多回去一次。回家時,女兒已經去上學了,離家時女兒還沒有回來。

10月中旬,楊永志的女兒大學開學前夕,在購票時,女兒打電話問爸爸能不能送自己去上大學,他又拒絕了。“這幾天第三方考覈的要來了,這個時候,我開不了這口。”說到遺憾,楊永志有很多遺憾,他幾乎缺席了孩子高中到大學的所有重要節點。

採訪中當被問到“值得嗎”這一問題時,這個40多歲的男人擦了擦紅紅的眼眶說,“工作幹好了,這一切都值得。”

在楊永志旁邊,乾柴在火塘中燒得噼啪作響,火塘裏的火也越來越旺。

是呀,正因爲有了無數個“楊永志”,寧蒗人民的日子,也如這燃燒的火,越來越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