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炮是德军率先发明的装备,当然了,一战时期也有类似的装备,但真正大量应用的还是德军。

具体战术是被曼施坦因提出的,他认为让步兵师去攻击敌人坚固的阵地、碉堡、壁垒是不可能的任务,即使配备了大量步兵炮、榴弹炮也无法满足需要,因为敌人也会大量配备远程火炮,甚至还有飞机帮助,让进攻方很被动。

此外,传统火炮机动性太差,无法跟随快速机动的步兵师,甚至会成为后者的累赘,拖着各种火炮的步兵师是不可能伴随机械化部队打运动战的。下图是一门德军标配的75mm步兵炮套件,可见为了牵引这门口径不算大的火炮,动用了一台履带车,火炮部分也很复杂,这种装备不具备跋山涉水的能力,因此机动性很差。

因此,曼施坦因认为应该开发一种快速机动的火炮,以提高步兵师的机动能力,这个思路催生出了自行火炮和突击炮。自行火炮是没有任何装甲保护的,德军最早的自行火炮就是个拼凑产品,用一号坦克的底盘背着150毫米步兵炮,它只是解决了火炮的机动性问题,下图是正在组装的自行火炮。

但是,步兵冲到第一线的现象仍然存在,还要依靠步炮协同逐个摧毁敌人防线的老战术,曼施坦因希望开发一种拥有坦克装甲防护能力,同时火炮威力较强的自行火炮,以便伴随步兵进行直接的火力支援,突击炮就这样诞生了。

上图这种绘画作品很好地展示了三号突击炮的用途,就是伴随步兵推进,和英法使用坦克的方式一样。早期的突击炮使用的还是短管火炮,作用就是伴随步兵作战,拔除敌军的碉堡和火力点,下图是一辆三号突击炮。

德军最早的突击炮其实就是三号坦克变化的产物,由于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坦克对决,工程师拆掉了三号坦克的炮塔和上层车体,焊接钢板后加装一门24倍径75毫米炮,这个炮与四号坦克早期型一样,我们都知道四号是为支援三号坦克而生,它的火力设定就是为了摧毁厚装甲目标和碉堡的,由此可见,四号坦克与三号突击炮有很大的重叠。

但是不要忘了,三号突击炮可是为了支援步兵的,明显对产量要求很高,四号坦克产量有限不可能下放到步兵单位,要集中组成装甲集群单位,因此造价低廉的三号突击炮并不多余。

德军的突击炮以装甲连的形式参战,大多隶属于集团军和师一级单位,部署运用是比较灵活的,由于是伴随步兵作战,突击炮往往以装甲排的小股单位行动。第640突击炮连是第一个参战的突击炮装甲连,它伴随大德意志师在法国参战,表现得非常优秀。

早期突击炮连属于炮兵,编制是每连6辆突击炮,东线开战前已经修改为每连7辆,随着突击炮连转行与坦克交战,每个突击炮连编制10辆突击炮,后来又增加到14辆,并混编了很多其他车辆,但也基本保持10辆、14辆突击炮的编制模式,更大规模的突击炮旅出现的较晚。

其实想也知道,德军将全部坦克集中编成装甲集群,导致它的步兵单位缺少装甲武器,面对将坦克分给步兵使用的英法联军,德军步兵师很吃亏;伴随步兵作战的战车呼之欲出,这种战车不需要太高的速度,但必须有较强的火力,还要尽可能便宜。

(法国步兵有B1这种厚装甲坦克支援)

而三号突击炮继承了四号坦克的24倍径75毫米炮(后期还有安装150mm榴弹炮的型号),拥有不错的直瞄火力,有效帮助步兵清理了碉堡、防线火力点,甚至是法军的厚装甲坦克,它还拥有不错的装甲防护能力,成为了步兵的移动掩护,受欢迎是理所当然的。

总之,德军突击炮是对一战坦克的继承,相比英法和苏联将坦克分三配备给步兵的做法,德军的突击炮是更廉价的选择,拉平德军步兵师与英法步兵师装备差距的同时,也不影响组建机械化部队的工作,没有突击炮德军步兵就不可能完成闪电战赋予他们的任务和责任。

(德军装甲师对坦克资源的压榨,催生出了突击炮这种特殊武器)

随着战争的深入,三号突击炮凭借反坦克作战优势,用途发生巨变。由于德军装甲部队严重缺乏坦克武器,而且低倍径75mm火炮明显不够用了,德军迫切需要更强的反坦克武器,于是四号坦克和三号突击炮一起换装了43倍径、48倍径的75毫米炮,成长为真正的反坦克神奇。

倍径更高的75mm炮威力十足,从外表上看炮管更长,48倍径的75mm也是后来四号坦克的主炮,可以击穿苏军的KV系列坦克和早期版本的T-34坦克,突击炮从此改称为坦克歼击车,从支援步兵转入反坦克作战,正式加入装甲部队的序列。

上图是坦克歼击车的外观线图,注意它与突击炮有很大不同,不仅仅是火炮更长了,还增加了车长环视炮塔,各方面防护更加到位,这都表明它的作战任务不再是支援步兵那么简单,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残酷的装甲战。

(配备150mm炮的三号歼击车)

此后,三号坦克歼击车被编入装甲部队作战,开始直接面对盟军潮水般的坦克群,脱离步兵的突击炮终于有了大规模集结的可能,截止到1944年年初,德军声称他们的突击炮摧毁了20000辆盟军坦克,下图是突击炮的内部战斗室。

三号歼击车的成功,催生出了四号歼击车、猎豹歼击车的诞生,这部分武器一般都配备给装甲部队,以装甲连、装甲营、装甲旅的方式参战,有时甚至直接并入装甲师参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