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擊炮是德軍率先發明的裝備,當然了,一戰時期也有類似的裝備,但真正大量應用的還是德軍。

具體戰術是被曼施坦因提出的,他認爲讓步兵師去攻擊敵人堅固的陣地、碉堡、壁壘是不可能的任務,即使配備了大量步兵炮、榴彈炮也無法滿足需要,因爲敵人也會大量配備遠程火炮,甚至還有飛機幫助,讓進攻方很被動。

此外,傳統火炮機動性太差,無法跟隨快速機動的步兵師,甚至會成爲後者的累贅,拖着各種火炮的步兵師是不可能伴隨機械化部隊打運動戰的。下圖是一門德軍標配的75mm步兵炮套件,可見爲了牽引這門口徑不算大的火炮,動用了一臺履帶車,火炮部分也很複雜,這種裝備不具備跋山涉水的能力,因此機動性很差。

因此,曼施坦因認爲應該開發一種快速機動的火炮,以提高步兵師的機動能力,這個思路催生出了自行火炮和突擊炮。自行火炮是沒有任何裝甲保護的,德軍最早的自行火炮就是個拼湊產品,用一號坦克的底盤揹着150毫米步兵炮,它只是解決了火炮的機動性問題,下圖是正在組裝的自行火炮。

但是,步兵衝到第一線的現象仍然存在,還要依靠步炮協同逐個摧毀敵人防線的老戰術,曼施坦因希望開發一種擁有坦克裝甲防護能力,同時火炮威力較強的自行火炮,以便伴隨步兵進行直接的火力支援,突擊炮就這樣誕生了。

上圖這種繪畫作品很好地展示了三號突擊炮的用途,就是伴隨步兵推進,和英法使用坦克的方式一樣。早期的突擊炮使用的還是短管火炮,作用就是伴隨步兵作戰,拔除敵軍的碉堡和火力點,下圖是一輛三號突擊炮。

德軍最早的突擊炮其實就是三號坦克變化的產物,由於不需要進行復雜的坦克對決,工程師拆掉了三號坦克的炮塔和上層車體,焊接鋼板後加裝一門24倍徑75毫米炮,這個炮與四號坦克早期型一樣,我們都知道四號是爲支援三號坦克而生,它的火力設定就是爲了摧毀厚裝甲目標和碉堡的,由此可見,四號坦克與三號突擊炮有很大的重疊。

但是不要忘了,三號突擊炮可是爲了支援步兵的,明顯對產量要求很高,四號坦克產量有限不可能下放到步兵單位,要集中組成裝甲集羣單位,因此造價低廉的三號突擊炮並不多餘。

德軍的突擊炮以裝甲連的形式參戰,大多隸屬於集團軍和師一級單位,部署運用是比較靈活的,由於是伴隨步兵作戰,突擊炮往往以裝甲排的小股單位行動。第640突擊炮連是第一個參戰的突擊炮裝甲連,它伴隨大德意志師在法國參戰,表現得非常優秀。

早期突擊炮連屬於炮兵,編制是每連6輛突擊炮,東線開戰前已經修改爲每連7輛,隨着突擊炮連轉行與坦克交戰,每個突擊炮連編制10輛突擊炮,後來又增加到14輛,並混編了很多其他車輛,但也基本保持10輛、14輛突擊炮的編制模式,更大規模的突擊炮旅出現的較晚。

其實想也知道,德軍將全部坦克集中編成裝甲集羣,導致它的步兵單位缺少裝甲武器,面對將坦克分給步兵使用的英法聯軍,德軍步兵師很喫虧;伴隨步兵作戰的戰車呼之欲出,這種戰車不需要太高的速度,但必須有較強的火力,還要儘可能便宜。

(法國步兵有B1這種厚裝甲坦克支援)

而三號突擊炮繼承了四號坦克的24倍徑75毫米炮(後期還有安裝150mm榴彈炮的型號),擁有不錯的直瞄火力,有效幫助步兵清理了碉堡、防線火力點,甚至是法軍的厚裝甲坦克,它還擁有不錯的裝甲防護能力,成爲了步兵的移動掩護,受歡迎是理所當然的。

總之,德軍突擊炮是對一戰坦克的繼承,相比英法和蘇聯將坦克分三配備給步兵的做法,德軍的突擊炮是更廉價的選擇,拉平德軍步兵師與英法步兵師裝備差距的同時,也不影響組建機械化部隊的工作,沒有突擊炮德軍步兵就不可能完成閃電戰賦予他們的任務和責任。

(德軍裝甲師對坦克資源的壓榨,催生出了突擊炮這種特殊武器)

隨着戰爭的深入,三號突擊炮憑藉反坦克作戰優勢,用途發生鉅變。由於德軍裝甲部隊嚴重缺乏坦克武器,而且低倍徑75mm火炮明顯不夠用了,德軍迫切需要更強的反坦克武器,於是四號坦克和三號突擊炮一起換裝了43倍徑、48倍徑的75毫米炮,成長爲真正的反坦克神奇。

倍徑更高的75mm炮威力十足,從外表上看炮管更長,48倍徑的75mm也是後來四號坦克的主炮,可以擊穿蘇軍的KV系列坦克和早期版本的T-34坦克,突擊炮從此改稱爲坦克殲擊車,從支援步兵轉入反坦克作戰,正式加入裝甲部隊的序列。

上圖是坦克殲擊車的外觀線圖,注意它與突擊炮有很大不同,不僅僅是火炮更長了,還增加了車長環視炮塔,各方面防護更加到位,這都表明它的作戰任務不再是支援步兵那麼簡單,一切都是爲了適應殘酷的裝甲戰。

(配備150mm炮的三號殲擊車)

此後,三號坦克殲擊車被編入裝甲部隊作戰,開始直接面對盟軍潮水般的坦克羣,脫離步兵的突擊炮終於有了大規模集結的可能,截止到1944年年初,德軍聲稱他們的突擊炮摧毀了20000輛盟軍坦克,下圖是突擊炮的內部戰鬥室。

三號殲擊車的成功,催生出了四號殲擊車、獵豹殲擊車的誕生,這部分武器一般都配備給裝甲部隊,以裝甲連、裝甲營、裝甲旅的方式參戰,有時甚至直接併入裝甲師參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