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不該讓孩子過萬聖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

不少家長都爲此糾結過。

對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不該簡單地選擇過還是不過,而是該思考我們到底該給孩子怎樣的引導。

培訓機構辦萬聖節被家長批

前幾天,四川一位家長怒斥培訓機構辦萬聖節活動的視頻,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

事情是這樣的,當天是萬聖節前夕,培訓機構爲了營造萬聖節氣氛,在培訓機構進行了相關的裝飾,而且還安排了小朋友做萬聖節手工藝品的活動。

一位家長送孩子去上課時看到這一幕後,找到培訓機構的老師怒懟道:“正能量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應該多宣傳愛國教育!”

這事引起了衆多網友的討論,有人覺得這位家長“罵”得對,教育機構應該禁止這樣的活動,中國那麼多的傳統節日不過,卻要過外國的鬼節。

也有網友覺得這位家長有點小題大做了,不喜歡不認可,不參與就是了,文化本無國界,把過萬聖節跟是否正能量扯在一起,屬於道德綁架。

過“洋節”等於數典忘祖?

近年來,關於到底該不該過西方節日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涉及到孩子時候,大家敏感的神經更是再次緊繃。

我們大多數人在意的根本不是該不該過節,而且在意這些節日會給孩子怎樣的引導,擔心這類節日會把孩子“帶歪”,讓孩子小小年紀便學會崇洋媚外,數典忘祖。

在Mommy看來,無論是西方的萬聖節、聖誕節還是我們國家傳統的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都只是一個文化傳遞的媒介而已。通過節日氣氛,能讓孩子瞭解到節日的來歷以及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傳統。

節日本來沒有好壞之分,但如果被人賦予了不同的定義之後,節日也就有了“好”“壞”之分,比如過聖誕節就等於崇洋媚外,過中秋節就是尊重文化傳統……

無論是“崇洋媚外”還是“尊重文化傳統”都是我們賦予這些節日的額外定義,這樣的定義不僅是狹隘的,也是沒有道理的。

Mommy就曾見過一個口口聲聲說不過“洋節”、不喫“洋快餐”的人,外出旅遊時,臉不紅心不跳地在一處古蹟上留下了自己的腳印。

是不是崇洋媚外,是不是尊重傳統文化,真的不是靠一個節日或是一句口號來定義的。

“洋節”到底該不該過?

Mommy覺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要過,西方的節日我們也可以過,這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這兩者本來可以並存,爲啥非要弄成二選一?

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可以給孩子普及中國的傳統文化,過方的節日,也可以給孩子講一講西方的歷史和文化,不僅能增長孩子的知識,還能開闊孩子的眼界與格局。

有家長擔心孩子們接受了一些外國的文化,就會把中國的傳統丟了,其實大可不必,歷史早已證明過。

盛唐時期,中原跟周邊國家也有很多的文化交流,許多外族文明也傳入了中原,但中原的文化並沒有因此被擠壓、侵佔,反而因爲我們對各族文化開明包容,開闊開放,使得文化空前繁榮,並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越是強調越是顯得自卑,我們應該對幾千年傳承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信心,也要對我們自己有信心。真正的強大,真正的愛國,不會因爲一個“洋節”而垮掉。

況且大多數人熱衷於過萬聖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只不過是想給生活增添一點調味劑而已,與踏春、野營、野餐沒有太大區別,真的沒有必要搞得那麼劍拔弩張。

另外,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現在很多商家熱衷於過“洋節”,其實並不是對節日本身有多重視,而只是想要藉機完成點KPI而已。

說一千道一萬,過不過“洋節”,關鍵是我們家長自己要拎得清,好好的節日,別過歪了就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