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的開國功臣、傑出的政治家——范文程

范文程,字憲鬥,號輝嶽,明朝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終年70歲。他一生經歷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的開創時期,又經歷了順治和康熙兩個朝代,爲官40餘年,官至大學士、議政大臣、少保兼太子太保、太傅兼太子太師,極受信任,是清朝蓍名的開國元勳,對清朝的建立和鞏固、對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清代初年卓越的政治家。

一、出身於名門仕宦之家,擇機遇投奔努爾哈赤。

范文程祖籍樂平范家(今屬雙田鄉),出生在遼寧瀋陽,是宋朝大學士范仲淹的十七世孫(注)。他的六世祖名叫範嶽,明朝初期在湖北雲夢縣任縣丞,因獲罪全家從樂平發配到當時的邊陲重鎮――遼東都司瀋陽衛戍邊,範氏自此在瀋陽得以生息繁衍,以後又遷到撫順居住。

范文程的曾祖名叫範璁,明正德十二年考中進士,後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書,因其爲人剛直不阿,受到當權的奸相嚴嵩排擠,憤而辭官回鄉。

范文程的祖父名叫範沈,當過瀋陽衛指揮同知。範沈生有三子,第二個兒子範楠就是范文程的父親,一生貧困,沒有當官。範楠生有二子:長子文采,文程的次子。

范文程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歷代爲官的家庭中。他年輕時聰慧過人,非常喜愛讀書,曾熟讀“四書”、“五經”,文才出衆,有遠大的志向。且能言善辯,謀略過人。18歲的時候,就與兄文采一同考中瀋陽縣的秀才。

這時的明朝激烈動盪,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民族矛盾也日益熾烈。范文程的住地撫順,明朝和後金的鬥爭更是激烈。明廷爲緩解女真人對遼東的壓力,封女真族頭領努爾哈赤爲龍虎將軍,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以示拉攏。然而,努爾哈赤決心率領女真人與明朝分庭抗禮,在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正式宣告背叛明朝,稱汗建國,並一舉攻下了明朝遼東重要軍事據點撫順。

年輕的范文程,此時耳聞目睹滿族的興起,以敏銳的眼光看到明朝的“氣數”將終,毅然於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佔領撫順時,與兄文采一起投奔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很器重他們的來歸。當努爾哈赤得知范文程是明朝兵部尚書範璁的曾孫,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嫡親後裔,自己又很有學問,便對身邊的各位親王貝勒們說:“這個人是名臣之後,一定要好好用他。”言下之意是希望范文程也能成爲他的名臣。因此,范文程被努爾哈赤選爲親隨,成了參謀,開始了投筆從戎的南征北戰。

二、南征北戰的出色軍師,出謀獻策之“元輔高風”

在努爾哈赤創業期間,范文程不離左右,他“所在行營、必參帷幄”,先後參加了攻取遼陽、西平(今盤山縣)和廣寧(今北鎮)等一系列重大的戰役,參與決策並獻出了不少計策,而且每計必成。顯然,此時的范文程就已初露鋒芒,嶄露出非凡的才智和膽識。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病故,由其第八個兒子皇太極繼承汗位,號天聰。范文程成了皇太極召之左右的親信謀臣,並以他爲骨幹組成了內閣的雛形 ――文館。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親自率主力軍攻北京,留下范文程率800兵守遵化以爲退路,明軍進行反撲,范文程率軍奮力作戰,打退了明軍的進攻。接着,皇太極又派范文程率領小股軍隊,說降了潘家峪、馬三峪、三屯營、馬欄關、大安口等處的名將。在大安口被明軍反包圍時,范文程使用火炮進攻,又解重圍。結果,五城皆下,皇太極大喜,授范文程世職遊擊和三等阿達哈番的爵位。當皇太極進攻北京時,明朝山海關主將袁崇煥即率軍增援,在薊州城外展開激戰,戰事呈膠着狀。這時,范文程向皇太極進獻反間計,詐稱皇太極與袁崇煥有密約,放回被俘的楊太監報明崇禎皇帝,崇禎果然中計殺掉了袁崇煥,給皇太極除去了進關的勁敵,動搖了明朝的軍心。天聰五年(1631年)夏季,皇太極率軍圍攻大淩河城(今錦縣),迫使明朝守將祖大壽投降。蒙古降兵私自殺死其軍官反叛回去,皇太極聽說後異常憤怒,欲殺盡這些降兵。范文程爲了爭取更多的力量,從容勸說,使這500多名叛兵免死。當時,另有明朝兵將據西山險隘堅守,皇太極久攻不下,范文程又以單騎至其營,說以利害,促使其投降了。皇太極非常高興,將所有的降兵都賜給了范文程。天聰七年(1633年),皇太極派范文程接受了明朝遼東守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請降。後來,在“破旅順、收平島、討朝鮮、撫定蒙古”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范文程都參與謀劃,因之日益受到皇太極的重用。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在松錦決戰中被俘後,大罵不降,皇太極派范文程去勸降,范文程一邊好言相勸,談古論今,一邊察言觀色,恰好獄中房樑上有積塵掉到洪承疇身上,他幾次將灰塵拂去。范文程一葉知秋,回去報告皇太極說:“洪承疇是不會死的,他連自己的衣服都這般愛惜,更何況自己的生命呢。”後來,范文程與皇太極一同去勸說,皇太極關心地問洪承疇冷不冷,並將自己穿的貂裘衣脫給他穿,感動了洪承疇,終於降了。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和范文程商量是否改元稱帝,范文程答曰:“今汗順民意,合人心,受尊號,定國政適當。”皇太極大喜,於次年接受羣臣上表改尊號爲皇帝,改元崇德,定國號爲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對文館進行改革,成立了三院(內國史院、內祕書院、內弘文院),范文程被任爲內祕書院的大學士,進世職二等甲喇章京。皇太極極爲器重范文程,每有軍政大事,議事之先,都必與范文程商議,他才最後做出決定。別的大臣有本啓奏,皇太極總是問: “範章京知否?”“何不與範章京先議?”大臣們說:“範章京已知。”他才准奏。有時范文程生病在家,一些待辦的事情,皇太極也要等他病好才裁決。范文程先後支持了皇太極削弱王權加強君權的鬥爭。例如始建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後部、刑部、工部),不論種族、出身選用人才等意見,均被採納。皇太極還經常要范文程陪他喫飯。有一次,范文程面對美味佳餚,想到父親還沒有嚐到,遲遲不下筷子,皇太極明白他的心意,立即把這桌酒菜送給了范文程的父親。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暴疾而死,年僅6歲的福臨繼位,號順治,其六叔、九王爺多爾袞居攝政位,實際上是當時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同年,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當此形勢突變之時,范文程向多爾袞建議,把農民軍當成主要敵人。正好吳三桂致書清廷,引清兵進關共同對李自成作戰。吳三桂的降清使李自成起義軍在山海關戰敗,直至退出北京,這正是范文程爲多爾袞所制定的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結果。清軍進京後,范文程不失時機,爲清軍草擬宣諭佈告天下:“我們是仁義之師,爲了給我們報君父之仇而來,不殺你們百姓,我們所誅殺者只有闖賊而已。有官吏來歸者,恢復其職位;百姓來歸的,許其從事舊業。我們大軍行動有紀律,決不傷害你們。”因此,清軍所向無敵。這時,多爾袞忙於軍務,范文程被推到了前臺。他以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的胸懷,抱着治世的夙願,化敵爲友,反覆宣傳“大清江山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國也”,爭取了大批漢族官吏和民衆的信任,並施以“仁政”,“頗愛百姓”, “每日坐午門右決事”,“事無鉅細應機立辦”。范文程建議並得到批准,由清政F主持爲崇禎皇帝及皇后、皇妃發喪三天,並且“易梓宮(棺),備儀衛,修陵墓一切如制”,給明朝的官吏以及所有擁護者以一種心理的安慰。不僅如此,范文程還建議安撫孑遺,舉用廢官,搜求隱逸山林之士,改訂文獻,更改、延用明朝法律法令,廣開言路,招集各級官吏,收集各種檔案冊籍,安定人心,並“首請開科取士,以收人才”。朝廷派他主持了考試,考中的有1000多人。這些懷柔政策的制訂與推行,配合清軍的軍事行動,雙管齊下爲清朝的建立和鞏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康熙年間內閣學士朝炎說:“范文程佐命興朝,首倡入關,廓開大計,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者,厥後皆如公策,而我國大業以成,萬世之丕基以定。”這是很恰當的評價。史載:“范文程勤於政治,每次到內院,都讓諸位大臣從容諮訪,每上朝班首承旨,陳述回答,都能使皇上滿意。”康熙皇帝親筆爲他寫了“元輔高風”的匾額,這是清朝皇帝對他的最高評價。

三、明哲保身功成隱退,子孫後代人才濟濟

進京之後,范文程的聲望越來越高,不免與大權獨攬的攝政王多爾袞發生難以調和的矛盾。多爾袞由攝政王改稱叔父攝政王,又變爲皇父攝政王,朝廷的信符和官吏升遷簿全在他手裏掌握,一時間朝廷上下“只知道有攝政王,而不知道有皇上”。多爾袞爲了加強自己的影響,毅然摒棄范文程提倡的爭取民心的寬厚政策,而改行殘酷的高壓政策,強令推行“留髮不留頭”的剃髮政策,並且要范文程別過多插手干預他的政策。范文程洞若觀火,“有古直士之風”,繼續堅持自己的一貫主張,忠心耿耿地爲清朝獻計獻策,對權傾朝野、專橫跋扈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也不隨聲附和,這就激起了多爾袞的不滿,終於在順治三年(1646年),多爾袞對范文程發出警告說:“現在國家各項事務,各有專人管理。”以限制范文程多管事務。又說:你們這些內官對於國家的事務,應當及時報告。“而范文程剛直不阿,依然故我,有話照樣直講,和多爾袞的矛盾日趨激化。後因一件小事被多爾袞“下法司勘問”,雖然沒有被罷官,但權力已被限制和削弱,范文程也只好自己處處小心謹慎明哲保身了。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削去親王濟爾哈朗爵位,幽斃了肅親王毫格,又命親信大學士剛林、祁充格同范文程一起刪改《太宗實錄》。范文程進退兩難,知道事關重大,如果遵命將留後患,如果違命將受處罰。於是,他爲了保全自己,聲言養病閉門不出。結果,多爾袞死後被控犯有“謀逆”之罪,剛林、祁充格也以妄改《太宗實錄》罪被殺,范文程卻躲過了這場大難。這完全是由於他有自知之明和超人的政治智慧,才能保全自己。清廷對他的忠心,很是賞識,順治九年(1652年),被授以議政大臣之職,這是漢官從未享過的恩寵,隨即進一等精奇尼哈番,特命監修《太宗實錄》。范文程爲了向順治帝表示自己的忠心,上疏奏曰:“諸位大臣上疏彈劾大臣,無非是爲君爲國,皇上應愛惜他們。”順治帝接受了他的建議,恢復了因上疏彈劾大臣而降職革職的官員。順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爲表彰范文程的功績,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後又加升少傅太子太師;到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恩詔加秩一級,並將其畫像收藏在皇宮之中。

范文程自投奔天命汗努爾哈赤後,對後金(清)一片忠心,無論換了那個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一生所進的奏章,多關係重大決策,所以在他監修《太宗實錄》時,把自己草擬的奏章大部焚燒不留,而在《實錄》中所記下者,不足十分之一。他這樣做,免得“功高震主”突出個人。

范文程雖官居一品,對祖籍樂平卻念念不忘。清順治九年(1652年),他在日理萬機中還親自爲《樂平縣誌》作序。他在序中寫道:“南條至饒、歙之交,峙爲康山,流自洎水,靈秀所萃,愛啓樂邑。樂之土衍以沃,樂之人爲以介,樂之俗質以厚,其厄塞、戶口、貢賦、人物之俗,散見於歷代史籍者不可勝述……”他還親自爲故鄉范家村和自己的子孫編了“20字”的輩份排行,即:承、時、宜、建、樹、正、一、茂、先、傳、垂、世、思、光、大,爲、基、在、本、源。至今,范家已繁衍了十三代。可見,范文程對祖籍樂平的情況是熟知的,對樂平的事業也是關心支持的。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病逝於北京。康熙帝親撰祭文,賜葬於懷柔縣紅螺山,立碑以紀其功績,並在其原籍樂平燕子盤梁葬一衣冠冢。樂平人爲了敬仰范文程的功績,在樂平城北門修建了一座祠堂,名范家祠、閣老廟,後因北門失火,廟前水井取水救火用之不盡,而改名爲萬家池。

范文程治家嚴謹,教子有方,其子孫大都能文善武,成爲賢德之士。他的三子範承勳歷官御史、郎中;四子範承斌襲一等精奇尼哈番;孫子範時捷,雍正年官至陝西、寧夏總兵;孫子範時繹,雍正初授工部尚書兼鑲黃旗漢軍都統;孫子範時綬,雍正時曾任湖南、江西巡撫;孫子範時紀,乾隆時授戶部員外郎;曾孫範宜恆,授工部尚書;曾孫範宜清,乾隆間官居工部侍郎;四世孫範建中,嘉慶時官拜副參領、副都統、侍郎;四世孫範建豐,嘉慶時官封吏部侍郎。

縱觀范文程所處的年代和他的一生,他所能做到的,是爲統一多民族國家儘自己的力量。他提倡民族合作,民族諒解,安定百姓,輕徭薄賦,發展生產,選拔人才,使用賢良,直言敢諫,招降納叛,爲清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而努爾哈赤、皇太極等又不以民族偏見,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君臣相互支持,相輔相成,終成大業。可以說,這是明君賢相的結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