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正義性和朝鮮戰爭開打的問題糾結太多,沒有任何意義。很多人認爲是我們贏了,也有一些人認爲是美國人贏了,還有一些人認爲是雙方互贏。生活在朝鮮半島的兩個國家輸,而且輸很慘。但是如果不把朝鮮戰爭的影響侷限在東亞或者是朝鮮半島地區,而是將其作爲美蘇冷戰的一個棋子,作爲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國際戰略的一個小部分來看的話,我覺得是美國贏得了這一場戰爭。

二戰剛剛結束以後,冷戰開始,雖然冷戰正式確立的時間是1955年,但是之前的十年裏,美國和蘇聯因爲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的問題就已經劍拔弩張,只不過在當時都在尋求自己的盟友,構建自己的盟友戰略體系。對於美國而言,歐洲地區自然是它的範圍,而蘇聯也希望能夠在歐洲區稱王稱霸。

對於這個世界最爲發達也是無關鍵的歐洲地區,蘇聯和美國不肯與對方有絲毫讓步。其實整個冷戰時期最主要的戰場一直是歐洲。其他地區只是這一戰場的附屬產品,所以兩者對於歐洲國家的爭奪也十分激烈。在戰爭結束以後,歐洲確實在聯合國框架下確定了東歐地區的民族自決原則,讓他們自主選擇是否獨立建立國家,還是加入某一個政治團體。蘇聯巧妙地使用了自己的觸手使得整個東歐地區爲蘇聯所有,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十分驚恐。

這便是蘇聯想要進一步奪取整個歐陸霸權,進而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歐洲大部分國家都希望與美國達成相應的戰略協議,以保證自身的安全。

北歐有着十分悠久的中立傳統。在西歐倒向美國,東歐被蘇聯控制的時候,北歐一直堅持着自己相對中立的國策沒有太大變化。但是當作爲冷戰的一個棋子和平臺的朝鮮戰爭爆發以後,距離蘇聯地理位置最近的北歐國家產生了嚴重的對戰爭的恐懼,這些國家的綜合國防開支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後增長了一倍,最終全部倒向美國。

可以說,蘇聯在歐洲地區的戰略除了先前佔領的東歐地區以外,被歐美力量封鎖,也將整個北歐地區推向了美國的懷抱。北歐地區的國家並不多,丹麥,瑞典,芬蘭,冰島,挪威,這些國家在一開始並不想加入任何一個聯盟,但是最終蘇聯失去了他們。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丹麥深感自己受到了蘇聯的威脅的可能進一步加大於是迅速加入北約,改變了傳統的中立政策。

甚至展現出了一種堅決要加入西方陣營,抵抗蘇聯的決心。原先的丹麥與美國就有丹麥的殖民地格陵蘭島上美軍基地的問題。由於丹麥在二戰時被德國攻陷,所以當時的丹麥流亡政府與美國簽訂了格林蘭的美國軍事基地問題的協議。在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希望持續在當地駐軍,但是丹麥則不予認可。

隨着朝鮮戰爭的爆發以及蘇聯體現出的強勢,使得丹麥害怕,不僅同意了美國在格陵蘭島繼續駐軍,而且還主動要求加入美國的軍事同盟體系。美國順水推舟,促成了兩國的防衛協定,並稱願意在北約和聯合國的框架下保證丹麥的國家主權和利益。

同爲北方地區的國家,挪威政府和美國進行了恰到好處的防禦計劃談判,時間點也是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後,挪威的中立政策變成了親美政策。甚至還向美國提出可否在挪威領土建立軍事基地,但是美國不好刺激蘇聯,引起不必要的冷戰激化,回答十分含糊,但是雙方之間的軍事協議制定的過程當中比丹麥更爲親近。其實說到北歐國家,我們也不得不提到冰島這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島國。二戰以前,冰島是丹麥的殖民地,在丹麥陷落以後,冰島就變得十分關鍵。

爲了防止這一戰略性的島嶼落入德國人之手,英國佔領了該地區。在1940年,美國與冰島簽訂的協定,冰島宣佈獨立,要求美國軍隊全部撤出冰島,美國協調無果最終只得撤出,但是五年以後,美國又被冰島請了回來,時間依然是朝鮮戰爭爆發以後。但是與美國達成的軍事協議當中強調冰島的美國軍事設施只能用於防控,而不能用於進攻。美國不僅一一答應,而且給冰島很多戰略物資和國際支持。雙方之間的關係不僅十分熱絡,而且在國際上相互照應。

相比之下,中立國瑞典一直避免着世界大戰的戰火,在二戰期間也免受侵襲。戰後依然嚴守中立主義政策,並不與其他國家一樣加入或者是投靠任何一方勢力,而是保持自己的武裝獨立。但是在十分講究意識形態的上個世紀,挪威雖然是中立主義國家,但是也確實與美國之間的關係更近一些。而且沙俄,蘇聯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爲瑞典一清二楚。

對蘇聯的防範心裏從來都沒有斷過。之所以瑞典一直保持中立,主要是因爲避免冷戰戰場,使瑞典成爲冷戰中的一個棋子,但是當朝鮮戰爭爆發以後,瑞典深感自身無力應對蘇聯的強大軍事力量而尋求北約的幫助,雙方之間的防務談判也迅速召開。當然,在整個過程當中,瑞典的中立態度一直沒有改變,而美國也接受這一現實,並且提出只要瑞典提出的請求,美國將盡全力幫助。

瑞典也有自己則隨着美國對蘇聯和東歐國家進行出口管制,在貿易上偏向西方。雙方關係的持續進展,最終瑞典也建立了自己的現代化空軍,受到美國的大力幫助。同時,美國的國防部在1953年決定向瑞典供應航空汽油許可證,說白了就是美國國防部承認自己供養的瑞典空軍。

在北歐地區還有最後一個國家芬蘭,芬蘭在北歐地區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國家,在二戰的時候與德國一道對蘇聯作戰,成爲了戰敗國。其中的問題有很多,尤其是蘇的壓迫,使得芬蘭在二戰時期與德國這一個盟友共同打擊蘇聯。從芬蘭當時和北歐地區的地緣政治來看,這麼做並沒有錯,但是戰爭失敗了,而且芬蘭也是距離是最近的國家,被迫實施中立外交政策,甚至拒絕參加了美國的馬歇爾計劃。

在1948年的時候芬蘭還和蘇聯簽訂了互助條約,但蘇聯並沒有將其納入自己的共產主義陣營當中。這也就意味着,雖然走得很近,但並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成員,而美國也接受了芬蘭的這一特殊情況。沒有要求說地加入自己的陣營。不論是美國也好,蘇聯也好,都打算將法律的作爲一箇中立地帶。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美國發生了轉變。美國想要在一定的時候使芬蘭投靠自己,但是美國也並不會直接或者是間接地對芬蘭進行軍事和戰略物資的援助,因爲這不合適,美國害怕招致蘇聯的反擊,芬蘭在貿易上和在國家條約簽訂層面於蘇聯都走得很近,如果美國對其進行援助的話,無法保證這些戰略物資是否會落入到蘇聯手中?所以美國對於芬蘭的援助主要放在經濟層面,加強芬蘭民與西歐國家和美國之間的經濟交往。

在二戰賠款結束以後,美國開始正式向芬蘭打開西方市場,這一點也被芬蘭政府所接受。並且在經濟層面逐步誘導獨立於蘇聯市場。美國之所以敢這麼做,確實敢和與蘇聯已經簽訂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國家開放市場,主要原因是芬蘭的共產黨在1948失去了在政府當中的席位,雖然簽訂同盟互助條約,但是芬蘭國政體系是西方的。所以美國可以通過暗度陳倉的方式影響芬蘭與蘇聯之間的關係,作爲蘇聯陣容的緩衝地帶。

朝鮮戰爭的影響遠遠不僅侷限於朝鮮半島和東亞地區,對於美蘇兩國爭霸的全球性戰略都有着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北歐地區因爲朝鮮戰爭爆發而對蘇聯的警惕性陡然間提高,不同程度的加強了與美國的合作。雖然北歐國家對於當時的國際而言是沒有強國的,但是作爲中立國家,如果全部倒向了美國,那麼在國際上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很多的搖擺國家,面對這一個事實都紛紛站在了聯合國,站在了美國一邊,冷戰局勢出現了一邊倒的新變化。確實在朝鮮戰場美國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在全球戰略上,美國卻因禍得福,戰爭對於美國來說應該是值得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