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开播了。这一次,又有八位怀抱着律师梦想的法学院学生向着自己心动的offer发起冲击。作为一档高质量的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第一期一众学霸们的面试环节就充满惊喜。

在八位竞争者中,瞿泽林这位看上去憨憨的小哥哥学历不是最优秀的,能力也不是最突出的,英语更是糟糕到让人不忍直视。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几次给面试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的表现中,我们能够看到一名优秀的应聘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工作该从哪里找?

我们应该怎样开始自己的求职之旅?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去招聘网站投简历啊!瞿泽林小同学给了我们一份意想不到的答案。他的方法是打开高德地图,找一家离自己最近的律师事务所,直接上门推销自己。

这种操作听上去有些荒唐,但其实非常高效。美国最顶尖的职业专家,职业规划师的开山鼻祖理查德·尼尔森就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发现通过互联网海量投简历,求职成功的概率只有7%。由家人,朋友或前同事推荐工作,成功率会大幅提升至33%。主动上门自荐,成功率再次上升到了47%。如果将你感兴趣的公司做一份清单,按照清单逐个询问雇主是否在招人,成功率将会达到惊人的69%。和其他求职者结成小队,按清单逐个询问,成功率甚至会高达84%!

为什么求职者喜欢采用的方法(海量投简历)和用人单位喜欢采用的方法(熟人推荐或者毛遂自荐)正好相反?搞过招聘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招人是一件复杂且困难的事情。我们很难从薄薄的一张简历中看出多少有效信息。用人单位希望尽可能多的了解应聘者,因此,他们最喜爱的招聘方式是内部招聘,其次才是朋友,同事或其他雇主的介绍,再次是猎头公司的推荐。实在没有办法了,企业才会去招聘网站发布招聘启事。

作为应聘者,我们不能以自己最省事的方式开启求职之旅。而是要站在招聘者的立场上,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就像瞿泽林做的那样,主动敲开雇主的大门,勇敢地推销自己。

你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吗?

瞿泽林第二次让面试官们刮目相看是在他说出“不良资产处置”和“一体化”这两个关键词的时候。展现自己对工作领域和所应聘的公司的了解程度是非常高明的策略。企业招人最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能胜任他所应聘的工作以及是否会在这里长久,稳定地工作下去。能说出打动面试官的关键词,一方面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一方面也体现了自己希望在这里工作的意愿。这无疑是面试官最希望从应聘者身上看到的闪光点。

另一位应聘者贺鑫磊在这个问题上就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她坦率地告诉面试官自己已经考取了公务员,并且在律师和公务员这两个选项上,她更倾向于后者。这等于告诉面试官你们公司只是我的备选项,我并没有长久地在这里工作的打算。

当然这并不是说贺鑫磊不应该实话实说。无论在面试,还是其他场合,真诚都是非常好的社交品质。我想要表达的是,在面试之前,明确自己的选择,规划好相对清晰的职业发展道路是对自己,也是对你即将应聘的公司的尊重。

在此基础之上,多关注行业资讯,多了解公司的动向,你将会在面试中一鸣惊人。

为什么面试让人如此紧张?

面试基本算得上是压力最大的一项社交活动。面对严肃的考官,不少人甚至会紧张的说不出话。为什么面试让人如此紧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把面试官预设成高高在上的主宰,觉得他们不动声色地刁难我们,期待看我们的笑话。

但事实上招聘和应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不是在“求”面试官给你一份工作,而是期待和公司达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对于雇主来说,面试是一个信息收集的过程,他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包括:

你为什么来这里?如果雇用了你,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如果雇用了你,你会长期稳定地在这里工作吗?你有比其他应聘者更好的工作习惯吗?你可以和其他人友好相处吗?我们付得起你想要的薪水吗?而对应聘者来说,除了列举各项证据,表明自己可以达到雇主的要求,利用面试来收集与这份工作有关的信息也同样重要,这些信息包括:

这份工作具体要干什么?我是否具备做好这份工作的技能?我喜欢和这些人共事吗?我喜欢这家公司的氛围吗?这份工作有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吗?我是否能拿到理想的薪水?

如果你能够将面试看成一次信息交换,一半时间让雇主提问,一半时间追问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那么你会比全让雇主说或者全部自己说的人更容易通过面试。

写在最后

当前的求职系统其实是非常落后的,在无数的学生哀叹毕业即失业时,也有无数的公司在苦恼,为什么总是招不到合适的人。

当今社会有无数的职位在等着合适的人去发掘。想要获得一份工作,你不需要完美无缺,也不必做人群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你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找到需要你的能力和优势的公司,然后勇敢地敲开他们的大门,告诉他们:你要找的人,在这里!

请记住,能够做好工作的人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找到工作的人通常都是那些会找工作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