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菊,50岁,中国共产党员,现任巩留县库尔德宁镇中心校分校第二党支部副书记,199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近30年。在工作中,张培菊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工作。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并赢得了同事、领导的高度认可。

张培菊常说:“为人师表者,必须以德为先,一则为重,以生为本 ,做学生人生的导师,生活的向导,学习的楷模,心灵的挚友。”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在工作之余,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理论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扎实工作,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

中心校分校是一个多民族师生汇聚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张老师不仅是老师们心中的开心果,更是学生们心中的主心骨。

真心细心,滋润童心

两年前,张培菊结识了维吾尔族小男孩穆斯塔帕,一年级入校时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性格积极活泼。可到了二年级,穆斯塔帕心事渐渐重了,知道爸妈都不在家里,加上母爱的缺失,越发的贪玩厌学,张培菊变成了他的“妈妈”。穆斯塔帕上学期间,要么书包里只有一本书,要么就是脚上只穿一只袜子,要么书包“张着大口”、衣服拉链敞着......丢三落四已成习惯,张培菊操碎了心,每天早上进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搜寻这个“活宝”的踪迹,只要看到他平安无事,心才能放下来。同事们也常帮忙留意这个“活宝”。

用爱心和耐心,找闪光点激起进步的动力

有一次,穆斯塔帕偷偷拿奶奶攒下的100元钱跑到校门口商店买来了一堆文具,仗义地发给了同学。张培菊从这件事中看到了穆斯塔帕慷慨大方、懂得分享的闪光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了表扬,告诉大家,社会需要穆斯塔帕这样团结友爱、传播正能量的人。同时又教育学生做好事要讲方式方法,让穆斯塔帕反思自己在这件事中的错误,最后穆斯塔帕把文具一个一个收回来,换回了钱。下午放学后,张培菊亲自送穆斯塔帕到奶奶家,奶奶感激地说:“谢谢老师!如果没有你的教育,我都不知道咋办。我年纪大了,追不上、打不得,又心疼他。我只能保证他有饭吃、有床睡觉,但是对他的教育真的是有心无力。有你这样的好老师,教他读书和做人,真的太谢谢您了!”

张培菊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的老师,她始终认为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只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更是道德品质、气质性格的培养。看到穆斯塔帕等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她总是会更关爱和关心他们,用小事一点一点影响,让他们成为勤奋好学、人格健全、性格良好的孩子。

倾注爱心,不求回报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除了穆斯塔帕格外关注外,还有几个不同情况的孩子,也让张老师一直扮演者“妈妈”这个特殊角色。看到孩子们有需要时,张老师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书包、鞋子、衣物、文具都不知给了多少。她常说:“我家没有上学的孩子,给这些孩子买文具是快乐的事,再温习一下孩子上学时要妈妈买文具的那种责任感。”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这种爱是无私而伟大的。除了生活上、经济上的给予,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就是这个过程,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体悟到真善美的人格。她在课堂上润物细无声地将这颗“民族团结之花”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感受着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让孩子们体会到祖国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贡献、祖国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温暖之举!

在教学工作中,张培菊与人为善、真心待人,赢得同事及组织的好评。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张培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已近三十个年头,用集“师表、师德、师能”于一身的质朴无私的生命轨迹,为自己烙印着无声的座右铭:一个教师,只有深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倾注全部的爱心。现在的张培菊一如既往,立足本职,尽职尽责,默默奉献,提高工作效率,争取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