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菊,50歲,中國共產黨員,現任鞏留縣庫爾德寧鎮中心校分校第二黨支部副書記,1990年參加工作,至今已近30年。在工作中,張培菊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了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熱愛學生、團結同事。在平凡的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工作。深受學生的喜愛、家長的信任,並贏得了同事、領導的高度認可。

張培菊常說:“爲人師表者,必須以德爲先,一則爲重,以生爲本 ,做學生人生的導師,生活的嚮導,學習的楷模,心靈的摯友。”作爲一名黨員教師,她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在工作之餘,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強化理論與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紮實工作,全心全意爲教育事業服務。

中心校分校是一個多民族師生匯聚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張老師不僅是老師們心中的開心果,更是學生們心中的主心骨。

真心細心,滋潤童心

兩年前,張培菊結識了維吾爾族小男孩穆斯塔帕,一年級入校時孩子年齡小,不懂事,性格積極活潑。可到了二年級,穆斯塔帕心事漸漸重了,知道爸媽都不在家裏,加上母愛的缺失,越發的貪玩厭學,張培菊變成了他的“媽媽”。穆斯塔帕上學期間,要麼書包裏只有一本書,要麼就是腳上只穿一隻襪子,要麼書包“張着大口”、衣服拉鍊敞着......丟三落四已成習慣,張培菊操碎了心,每天早上進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搜尋這個“活寶”的蹤跡,只要看到他平安無事,心才能放下來。同事們也常幫忙留意這個“活寶”。

用愛心和耐心,找閃光點激起進步的動力

有一次,穆斯塔帕偷偷拿奶奶攢下的100元錢跑到校門口商店買來了一堆文具,仗義地發給了同學。張培菊從這件事中看到了穆斯塔帕慷慨大方、懂得分享的閃光點,當着全班同學的面進行了表揚,告訴大家,社會需要穆斯塔帕這樣團結友愛、傳播正能量的人。同時又教育學生做好事要講方式方法,讓穆斯塔帕反思自己在這件事中的錯誤,最後穆斯塔帕把文具一個一個收回來,換回了錢。下午放學後,張培菊親自送穆斯塔帕到奶奶家,奶奶感激地說:“謝謝老師!如果沒有你的教育,我都不知道咋辦。我年紀大了,追不上、打不得,又心疼他。我只能保證他有飯喫、有牀睡覺,但是對他的教育真的是有心無力。有你這樣的好老師,教他讀書和做人,真的太謝謝您了!”

張培菊就是這樣一個善於發現學生身上閃光點的老師,她始終認爲學生的培養不僅僅只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更是道德品質、氣質性格的培養。看到穆斯塔帕等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她總是會更關愛和關心他們,用小事一點一點影響,讓他們成爲勤奮好學、人格健全、性格良好的孩子。

傾注愛心,不求回報

在學校這個大家庭裏,除了穆斯塔帕格外關注外,還有幾個不同情況的孩子,也讓張老師一直扮演者“媽媽”這個特殊角色。看到孩子們有需要時,張老師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書包、鞋子、衣物、文具都不知給了多少。她常說:“我家沒有上學的孩子,給這些孩子買文具是快樂的事,再溫習一下孩子上學時要媽媽買文具的那種責任感。”

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這種愛是無私而偉大的。除了生活上、經濟上的給予,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就是這個過程,學生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愛的溫暖,而且能體悟到真善美的人格。她在課堂上潤物細無聲地將這顆“民族團結之花”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孩子的心田,讓孩子們感受着黨和國家對他們的關心和關愛,讓孩子們體會到祖國的發展需要每個人的貢獻、祖國的發展需要每個人的溫暖之舉!

在教學工作中,張培菊與人爲善、真心待人,贏得同事及組織的好評。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張培菊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已近三十個年頭,用集“師表、師德、師能”於一身的質樸無私的生命軌跡,爲自己烙印着無聲的座右銘:一個教師,只有深愛自己的學生,才能傾注全部的愛心。現在的張培菊一如既往,立足本職,盡職盡責,默默奉獻,提高工作效率,爭取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