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重陽前後,是惠州很多村子的祭祖時節。10月31日,來自廣東、湖南、廣西等地約300名錢姓子孫,來到仲愷高新區瀝林鎮泮瀝村錢屋村民小組尋根問祖,在錢氏宗祠和錢酥墓舉行秋祭始祖文化活動,緬懷嶺南錢氏始祖、宋代惠州太守錢酥,共敘宗親情誼,共謀發展之計。

錢氏祠堂。

錢酥曾修水東街和整治惠州西湖

仲愷高新區瀝林鎮泮瀝村錢屋村民小組建有供奉錢酥的錢氏宗祠,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我市文物工作人員判斷其爲“築始建於宋代、重修於清光緒年間”,並將其列入仲愷高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明清兩代的《惠州府志》《錢氏宗譜》等文獻記載,錢酥是浙江錢塘縣(今杭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國王錢鏐的第十世孫。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考中進士,於元豐七年(1084)至元祐元年(1086)任惠州太守。

錢酥讓惠州人稱頌的政績是爲原本地勢低窪的水東築路,方便府縣兩地(今橋西、橋東)羣衆行走。明代惠州進士吳高在《惠州修路記》稱:“耆老善士告予曰,昔水東地勢低窪,宋守錢酥築作平直,郡人便之,爲立思德坊。”此外,錢酥除了築路,還發動老百姓修築河堤,防止洪水侵襲農田。錢酥發現惠州城西諸湖與杭州西湖有相似之處,於是召集富商、紳士捐款捐物,號召民衆修建小湖泊,並將豐湖稱爲西湖。惠州史學界認爲,惠州西湖一名出現在史籍上,是蘇軾來到惠州(1094)之後。錢酥比蘇軾到惠早了10年,西湖得名於錢酥也不是不可能。

錢酥68歲辭官告老,先是定居惠州水東街,後來搬遷歸善縣火崗鄉(今瀝林羅村火崗),後再搬遷沙堆白雲嶂(今鎮隆井龍村南面山腳)居住。在白雲嶂居住幾年後,錢酥再次搬遷至平原地區居住。錢酥此次選中的地方,位於潼湖流域平原地帶,土地曠闊肥沃,適合居住繁衍,錢酥定居後,將其改名爲錢屋。錢酥享年83歲,葬於距離錢屋不遠處的鎮隆遊蛇山。

據錢酥墓碑文可知,錢酥生有一子,名錢勣,錢勣又單傳一子,名爲錢瑋。錢瑋則生六子,六兄弟多分佈嶺南各地繁衍生息,“四世凡昆弟六人……長籍惠州城水東街,二籍歸善錢屋鄉,三籍增城東門,四籍博羅羅陽,五籍三水,六籍東莞板橋……”瀝林錢屋正是錢瑋第二子的後人,嶺南錢氏於是以錢屋的錢氏宗祠爲祖庭,錢屋也成爲惠州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有關宋代太守的遺蹟。

嶺南錢氏後裔傳承惠州太守精神

錢酥血脈相傳已有40多代,後裔遍佈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乃至海外,約有人口近30萬人,成爲嶺南地區一旺族和望族。每年秋季,嶺南錢氏子孫都前來惠州拜祭錢酥,成爲一種習俗。

爲更好地挖掘嶺南錢氏文化,錢酥的子孫成立了廣東嶺南錢鏐文化研究會,編撰《嶺南錢氏》內刊,重修錢屋錢氏宗祠,每年派代表到浙江杭州參加先祖錢鏐的紀念活動,打開了與外省宗親交往的大門,促進惠杭兩地交流。10月31日秋祭始祖文化活動中,該研究會舉行了第六屆會旗交接及領導班子頒證儀式,計劃用3年時間,編修《嶺南錢氏大族譜》,理順和延續錢氏宗族的文化脈絡。

作爲錢氏宗祠所在地,錢屋村民也牽頭成立了惠州仲愷高新區錢鏐文化研究會,將錢氏家族家訓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明教育有機結合,着力建設鄰里和諧、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美麗新農村。

惠州仲愷高新區錢鏐文化研究會會長錢新發介紹,最近幾年,錢氏後人計劃將嶺南錢氏千年祭祖文化活動申請爲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講述一位賢能太守與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故事,將嶺南錢氏歷史文化總結昇華,世代傳承。

另據錢屋村民的回憶,該村曾有一座侯王廟,供奉着錢鏐和岳飛,村裏流傳着錢氏後人與岳飛親眷後人同舟共濟的佳話。錢新發認爲,該廟在數十年前受人爲和自然毀壞,但如果能重建這座廟宇,對豐富錢屋的歷史文化內涵、凝聚海內外錢氏子孫都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惠州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