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蘇見,人家皆枕河。以水爲線,黑瓦白牆的內街小巷,彎彎的拱橋,別緻的院落,青翠的林木,就這樣串起了蘇州,構成中心城區的獨特江南韻味。但極目遠眺時,有個不可忽視的東西深深地破壞了這份美麗,“空中電線密佈鳥都繞着飛,出門即是電線杆”就是以前中心城區的寫照,老街里弄各種線纜跨街、跨樓纏繞,縱橫交錯於空中、牆上,交織成密密麻麻的 “蜘蛛網”,間或還有調皮的線在空中盪鞦韆,狹窄的巷子裏也排着一個個貼滿廣告的電線杆,妥妥地“亂、醜、危”。

今非昔比,上述的風景也已經成爲歷史。走在古城區,電線與電線杆早已不在,取而代之地是一望無垠的開闊藍天,是阿爹阿婆在小巷穿梭的隨意與放心。消失不見的線背後,是一對師徒的用心規劃,“做面向未來五年的網格化方案”是他們的目標。他們就是國網蘇州供電公司配電規劃技術職員葉濤和劉天楊,是提供架空線入地三年行動計劃的總配電方案的幕後城市創作者,“每日步行上萬步,一滴汗水一筆圖”,師徒二人三年的日夜勘探與精益求精,將心血融入城市脈搏中,最終交出一份全面可行的一流創新方案。

全力一搏,咬牙挑戰不可能

2018年10月,八點的早晨照舊是安靜的,經過昨夜雨水沖刷的街道散發出泥土的芬芳。

“噠噠噠——”一個拿着手抓餅的身影也準時出現在了經研所門口,即將開啓又一個尋常的一天,但來人急促的腳步似乎又預示着今天的不同。

這個行色匆匆,面色凝重的人正是葉濤,不久前他剛接到一個通知,那就是他籌備三月之久的蘇州中心城區架空線入地三年行動計劃已正式啓動。得知消息的他卻來不及高興,滿腦子就被一個字所佔據,那就是“急——急——急!”

原來,任務分配下來後,第一個需要扛起大旗的就是葉濤所在的經濟技術研究所規劃評審室,身爲項目前期負責人的葉濤自然而然就攬下了活,此後和徒弟劉天揚一同負責編制規劃和方案的活。規劃和方案就像是小說的大綱,沒有方案,後面的工作就無法開展。而三年計劃是從2018年起到2020年止,如今已經十月,這意味着只剩下三個月去完成18年度的工作目標。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葉濤心裏止不住地打鼓,作爲一名從事配電工作已27年的資深老師傅,他心裏很清楚,時間緊只是小事,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讓這個任務充滿挑戰。

以往蘇州的架空線入地改造都是零散幾條線路,但最終完成率也沒達到100%。而這次的任務是第一次大片區集中改造作業,共有57條主幹道,228條支路街巷,6條次幹道需完成,平均下來一年的工作任務量也十分巨大。

更麻煩的是,架空線入地改造就宛如一個血管手術,既要改動了局部,但又不能影響整體運作。高效率按時完成工作量和降低施工帶來的不便影響似乎成了矛盾的兩極,如何破局成了葉濤和劉天揚第一個要解決的事。

“從時間手裏搶時間,將18年任務與19年任務一併開展進行”,葉濤很快做下了一個瘋狂的決定。18年的時間已經很急,但葉濤仍繼續加大工作量,這無疑是瘋狂的。

但瘋狂的背後藏着葉濤深深的考量,“我們做設計,可以從早到晚,加班幹活,但施工作業卻不行。只有讓施工有足夠的時間,那麼改造的工作量可以分攤到一年四季,自然能合理作業不影響居民生活,減少不便影響,也纔有可能按時完成三年總計劃。”

步數與黑夜,是創造奇蹟的勳章

有了大致方向,接下來就是具體去做,爭分奪秒,充分利用好所有可支配時間。

肩負着繁重任務的葉濤帶着劉天揚立即奔赴第一批試點片區進行現場勘查。那段時間裏,片區的每一條路兩人每次過去都來回走兩遍,看電源點,電線杆,也在仔細考量配電房的選址和供電負荷分佈等問題。

一條又一條的路走下來,葉濤和劉天揚的步數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以平均超三萬步的成績每天固定佔據朋友圈運動的榜首。

“老葉小劉,你們是在上班,還是跑馬拉松,怕不是你們把手機綁在車輪子上搖的吧”諸如此類的調侃絡繹不絕,但心有南牆的師徒卻繼續沉默向前。

時間在現場的一步一步之間流逝,夜幕降臨,人們紛紛下班回家,但葉濤和劉天揚的歸宿卻是人流的來處。這場逆行,夜是唯一的見證人。

燈光下,兩個彎腰低頭的身影投射到辦公室的牆上,一動不動,只有偶爾的手在紙上輕微起舞。聚精會神的師徒正在靜悄悄的夜裏繪製着白天勘查得出的方案,將白天的所見所得通過筆一一變現,不見一絲疲憊。

而辦公室的時鐘不經意間就成了一條線,兩人抬頭一看,已是12點。整理好圖稿,下樓準備回家,才發現保安已經把大門落了鎖。無奈之下,葉濤和劉天揚只能打電話呼救。後面隨着項目的持續開展,單位保安都知道經研所有兩個傢伙經常加班,就特意留了一道小門供二人進出。

第二天的白日又是新的開始,除了現場勘查,還會將晚上完成的圖紙帶到現場進行比對,有問題就記下來晚上繼續加班修改,如此反覆,直到每一個點每一條線都符合要求和規範。

日夜兼程,擼起袖子全力幹,就這樣帶來奇蹟。2018年12月11號,平江歷史街區內的草菴弄等6條街巷試點改造建設完成。並且再經過三輪的方案打磨,於2019年1月最終確定了三年計劃的目標效果,老百姓也紛紛給出反饋。

此後,得到試點驗證的架空線入地工程大面積鋪開。葉濤和劉天揚也繼續再接再厲,2019和2020年度的方案編制工作也超前完成,施工作業也有充足的時間開展。2019年度總共完成了平江片區白塔東路以南62條街巷、大公園片區38條街巷架空線整治和入地工作,逐步消除了古城重點區域“蜘蛛網”現象。2020年的120條街巷的改造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預計年底將全面完成改造計劃,讓天空從此一片開闊。

敢想敢試,“鬼點子”解選址大難題

“中心城區配電規劃裏,最難的是什麼?”

“配電房選址。”葉濤和劉天揚都不假思索地給出了這個答案。在架空線入地的電纜網架結構模式方案編制時,配電房就是中心點,只有把配電房的位置確定,才能進行線的全面部署與連接。

是關鍵也是最難點,可以說,葉濤與劉天揚的大半精力都在與這個問題纏鬥。三年下來,選址時各式各樣的情況層出不窮,“但有意思地是每個都還不一樣”,葉濤如此調侃道。

一路一方案,一路一策略,秉持着以不變應萬變的葉濤有着自己的一套處理哲學。首先,讓劉天楊將古城區劃分成30個單元,按單元逐一確定配電房的大體位置。隨後,師徒二人根據現場情況大體選擇五六個點,同政府溝通確定方案。最後,就是落地實現。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葉濤和劉天揚也不慌,根據問題實際出發,針對性想辦法解決,快速響應,遇到一個就解決一個,從而推動項目永遠向前滾動。

而每一次想出的金點子,都是葉濤和劉天揚的自我超越與突破。面積不夠是中心城區配電房選址最常見的問題,在狹窄的只容一人的支路街巷放下70平方米的配電房實在是個困難,很多時候,即使將一條路走遍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地方。

不破不立,走投無路的葉濤只能發散思維,開始各種嘗試新工藝,小型化,分體式、地埋式等等,常常做業界第一個“喫螃蟹”的人。2019年金門路選址時,師徒二人就做了一次大膽實踐。一開始配電房選定在電子廠內,但後來又發生了變動,最後實在找不到點,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拆了一個公共小衛生間。但問題仍沒解決,衛生間的面積只有30個平方米,遠沒到配電房所需的大小。

葉濤每天都在想着這個問題,一天上班開車路上,看到兩層小洋房,頓時一拍腦袋有了招:“地上空間不夠,那就疊,向上借空間!”點亮配電房兩層化想法的葉濤飛奔到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查業內的案例。但一圈找下來,發現並無前人先例,葉濤的熱情卻沒有被這潑冷水熄滅。

他轉爲和公司設計部門溝通,能否設計實現出來,得到肯定答覆後。葉濤又拿着設計方案,找各級專家評估,確定安全可行後,就將兩層樓的方案推了下去,最後金門路的難題迎刃而解。遇到問題,快速響應解決,再遇到問題又解決,如此循環反覆,直至98個配電房全部落地。隨機應變,勇於創新,在葉濤與劉天揚的奇招之下,配電房選址這個大難題也不再難。

除了是業界先鋒,在中心城區架空線入地改造時,葉濤和劉天揚還有一個重要身份,那就是百姓的心理諮詢師。於師徒二人而言,所有的規劃的出發點必須是要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古城區大多爲上了年紀的老人們,當電線杆消失換成配電房這一新事物,自然會有着擔憂與排斥。“我支持架空線入地,但你配電房不要放我這裏。”成了葉濤和劉天揚最常聽到的話。

“我們規劃都是從百姓出發,將日照,輻射等問題都考慮周全,符合國家要求的。”面對這一阻力,師徒二人經常做的就是上門解釋說明,同百姓耐心溝通,滿足百姓的要求。如果上門解釋還有質疑,葉濤就會採取其他辦法,繼續爲居民排憂解難。一次民治路的一個配電房已開展施工,進入規劃公示階段。正對面的一棟樓的居民,看到配電房選址在廢棄禮堂後,就反對建設。於是,師徒二人就同街道居委會商量,組織城管局、規劃局、電力技術人員等開會,回應所有質疑,滿足居民的所有要求。最後的辦法,又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那就是分體式,單獨把變壓器遷出設置在了路口,從而達到居民的要求。

方案編制時,葉濤和劉天揚自己也有着小追求,將目光投向了遠方,“作爲老蘇州人,要做就做未來的方案。”除了完成架空線入地的基本要求,方案編制中還引入了大量新設備,換掉老舊設備,預留供電增長容量,增強供電可靠性與安全性,讓中心城區不斷電成爲現實。除此外,葉濤和劉天揚還預留了五年的接口,便於未來用戶的擴容需求。

三年時光,全力以赴,只爲帶來一場改變。如今,走在古城區的街頭,葉濤和劉天揚隨意遠眺,映入眼簾的開闊景象讓他們高興也自豪。付出的同時,也伴隨着收穫,師徒二人的能力也在磨鍊中不斷提升,劉天揚順利出師,從懵懂的新人成爲獨當一面的配電規劃能手。

2020,是驗收的結點,也是新的起點。改變仍在蘇州發生着,翻越了此間,新的高峯在呼喚,而師徒二人也時刻做着準備,嚴陣以待,“不畏挑戰,矢志突破,任尓東南西北風!”(蘇報融媒記者 惠玉蘭 通訊員 吳昊)

責編:李俊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