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新啓蒙開始,我們將擁有徹底改變的人生!》

——解讀

先生今日文章專題談“人生觀”,這個話題是一個早已經被世人談爛了的問題,尤其是現代,和平時期,經濟發達,人們顧得上想人生問題,伴隨着餐飲業的興旺,各路心靈雞湯也是大行其道,人生觀的問題,恰好是雞湯的興奮點,所以這些年湧現了無數的八級大廚。但是,再好喝,喝多了也要反胃,何況並無意義。所以,現代人已經開始逆反那些毫無邏輯、癡人囈語一樣的雞湯,人們需要的是乾乾淨淨、清清爽爽、醒腦開竅的濟世良藥。

先生一貫堅持形而上的定力,永遠都是超越情緒和亂象,直擊問題核心,抽象提煉本質,就是面對“人生觀”這樣的雷區,先生照樣也用形而上寫實主義的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地說明事情的本質。就喜歡先生文章裏這種超然物外又悲憫反觀的形而上味道,自我釋然又積極濟世,人生若得如此境界,可比千年修行所得造化,縱覽古今中外,又有幾人能得,據我所知,人並不多,佛陀老莊之外,縱是那些聖哲先賢,似乎也有一些解不開的迷惑。

蘇格拉底說自己一無所知;柏拉圖一直在努力鎖定理唸的世界;亞里士多德窮盡人間學問,似乎被後世的弟子徒孫一直在證僞;孔子生前就稱老子爲超然物外的真龍;休謨在懷疑;笛卡爾非常確定代數和解析幾何,但似乎不太確定存在;康德直到大行也捨不得放下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黑格爾在努力釐清符合邏輯的絕對意志;叔本華在悲觀的人生中確立人存在的意義;尼采在強力意志中痛苦地離我們而去;存在主義的大神們在毫無意義的存在中奮力確立人生意義。整個過程充滿了探索的艱辛和快樂,但似乎總有那麼一股迷茫和悲壯。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倒是我們這些普通人來的直接,想那麼多幹什麼!仨飽一倒過日子,該哭哭,該笑笑,紅塵苦海,頭出頭沒,就這樣!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很難有那麼寬厚的心量,頂不住痛苦的打擊,不斷地有人從高處做自由落體運動,那不好玩!所以麻木迴避就是沉淪,不值得稱道。終極的解脫、真正的幸福纔是至尊王道!

查閱百度,人生觀的定義是這樣的: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對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決定着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着人們行爲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

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觀的制約。人生觀主要是通過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真是精彩的定義,說白了,就是你持什麼態度活這一輩子。

百度詞條裏說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六種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②厭世主義人生觀。③禁慾主義人生觀。④幸福主義人生觀。⑤樂觀主義人生觀。⑥共產主義人生觀。這些大的人生觀在最初產生時都有其深刻的哲學理論淵源,這些觀點的背後都站着巨人,但一旦這些觀點被放到人羣裏,就一定會產生可怕的異化和曲解,尤其是存在主義大行其道之後,無端地興起了一股解構主義的潮流,異化往往可能變成譁衆取寵的曲解。沒辦法,這就是人類。

享樂主義人生觀裏有一個大牛人就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他有一句話說的意思大概就是:抽離了感官的享受,我不知道去哪兒尋找至善!他的意識是尋找至善的形而上依據,演化到人間就可能成了沉淪變態的及時行樂!

厭世主義人生觀主要來自於各種宗教,在哲學界,最有代表性的大牛就是叔本華了。叔本華深受東方佛學的影響,可能是基於西方科學思維方式,他對人生的悲觀解讀太深刻了,以至於掩蓋了他本意的先破後立的大積極,人們在好大程度上斷章取義地異化了他的哲學,但是,這也確實形成了事實,當然,這個事實和叔本華無關,他只是能夠總結出人世間本來存在的無邊無際的悲觀。

禁慾主義人生觀歷史淵源就更深了。凡人世界裏的道德倫理約束,宗教裏的苦修,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大哲們的哲學思辨,都是因爲人們看到了像洪水猛獸一樣的慾望給人間帶來無窮無盡的苦難,所以,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禁慾主義的解決方案,直到現在,人們也還掙扎在理智與情感、修行和慾望的撕扯矛盾中忽冷忽熱。

幸福主義人生觀最適合現代人的口味。幸福一詞,出現時間可能是在東漢,但是現代意義上的幸福,卻是在近現代才堂而皇之地提出來。在這之前,人類一直匍匐在自然、皇權、神權、威權、倫理之下,苟延殘喘,只是在近現代人性被大張旗鼓地確立後,我們昂首闊步進入世俗社會後,纔敢理直氣壯地主張自己的幸福權,之前普通人是輪不到想幸福這件事的,那是金枝玉葉們的事。所以,幸福主義人生觀,是拜啓蒙運動及其後的哲學、人文科學家們所賜,他們確立了這種人生觀的倫理邏輯基礎。但是,結果顯然是事與願違,人們生活的遠比各種威權時代更緊張,兩次世界大戰就產生在這種人生觀的歷史時空裏。所以,這種人生觀肯定有其根性的缺陷,有邏輯上的問題。

樂觀主義人生觀,是因爲悲觀主義的哲學思想太發達了,必然要催生出相對的樂觀主義,但有一句話說:一說到哲學,肯定和樂觀不沾邊,所以,歷史上還沒有出現樂觀主義哲學家。莊子很浪漫,頂多是達觀一些,談不上樂觀。西方的哲學家要麼悲觀,要麼凝重,樂觀不起來,因爲客觀現實沒法樂觀。

要說最樂觀的,應該是我們,我們幾千年文明屹立不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爲這種打斷骨頭連着筋的蜜汁樂觀精神,哪怕還有一口氣,我也永遠樂觀地活下去。《易經》裏篇首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圖騰神咒,《山海經》、《列子》、《淮南子》等典籍裏記載了好多我們的先祖螳臂擋車一樣頑強不息戰天鬥地的傳說,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等,形成了我們永恆的文化基因,尤其是我們奄奄一息的近代,更是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讓我們浴火重生,我們是神鬼不懼的華夏族類,不聽哪個哼哼!我們的樂觀主義,足以令我們傲視寰宇,宇宙無敵,但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總不能一直在悲情中展現我們的樂觀主義,我們需要的是幸福,而不是鬥爭中的樂觀!那種樂觀實際上是悲觀的另類表達。

共產主義人生觀,我們從小就樹立了共產主義人生觀,大同社會的理想是我們的終極理想,這種人生觀根源於古老的東西方哲學,集大成於馬克思恩格斯,有人說馬克思是哲學界的良心,我非常贊同。馬克思的哲學帶有先天的階級性,就是爲消滅世上的不公平而來。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誰欺負我我就幹誰,一股子純陽血氣。共產主義的形態設計,可能是在物質方面爲我們的大同社會做好準備,但是,從形而上的邏輯上來說,僅有物質的極大豐富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再豐富的物質條件,也填不滿無底洞一樣的欲壑。所以,真正的大同社會,必須是人的大同。馬克思說過:人的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的最主要特徵。但馬克思描述的人的全面發展是量變,解決不了問題,真正的全面發展需要維度上的質變。

這麼多的人生觀,各有千秋,互有交集,亂麻一團,不具備形而上意義,形而上學講究的就是絕不拖泥帶水,一加一等於二的乾淨利索。所以,從這些材料裏,先生火眼金睛,繼續抽象提煉,所有的人生觀,都是基於生命理唸的生存人生觀,生存的態度,只不過是不同心性、不同根性的個體之間認識角度和層次深淺的不同,是賢愚、善惡、巧拙之間的不同,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爲了生存而採取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策略和機巧。享樂主義看中的是肉體的快感,禁慾主義看到的是放縱的災難,悲觀主義看到的是生存的苦難,樂觀主義看到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幸福主義看到的是先驗的追求幸福,共產主義看到的是人間生存的不公並要立志去打破。所有的既有人生觀,的確都是從生存這個萬花筒裏看出了璀璨。但生存的觀念有致命的邏輯缺陷,不合於存在之道,不管怎麼修補,我們也難免狂灌生存的苦水。這一點,先生在系列文章裏已有多次精彩的論述。

生存最主要的邏輯缺陷就是所有的生存因爲必死的結局而註定無意義,這一點,太令人絕望了。但是,千萬年來,我們確實沒有好好地反思過,所以,我們只能沉溺在生生死死之間無法自拔。從邏輯上來說,既然必死,我們就不應該去追求生存,就像追女朋友,既然知道追不上,就應該及時轉向,兩相相安,各自方便。反過來,追求生存,應該是那些能夠永生的物類的事,人家能有結果,所以必須去追求,我們也湊熱鬧,純屬瞎起鬨!

所以,先生今日的文章中,開篇說到:”怎麼做自己的前提是明白自己是什麼,一條魚不明白自己是什麼,要求自己像鳥兒一樣在天上飛翔,這就是笑話。這笑話說的不是魚,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一直以爲自己是生命體,爲了生存下去而活着,其結果就是爲了求存而奔忙一生,直到死去也一無所獲”。先生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我們在人生觀問題上的謬誤。

先生接下來說:”我們是什麼?我們是感知體。感知體需要的不是生與死的糾結,感知體需要感知的最大化,以求獲得感知的愉悅過程”。先生從形而上的視角里,強調我們的感知體的身份,我們的人生觀,必須從感知體的邏輯起點來設立,才能圓洽人生觀的邏輯。

先生繼續爲我們爲我們展示了感知人生:”我們並不是爲生命而來的,我們來這世界上做什麼?我們是爲了感知存在的愉悅而來的,這就是嶄新的人生觀。我們的人生觀改變以後,其情形就如同正在天上喫盡了苦頭的魚重新回到了海洋裏,如魚得水形容的就是我們的新生。我們爲了存在的愉悅而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我們爲了愉悅生活的目的而成爲彼此,我們與物質,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發生了本質的改變。物質不是生存的材料而是構建愉悅的資料,物質的作用大大增加”。是的,能夠想象,感知世界裏沒有競爭,沒有痛苦,人們樂享感知的愉悅,創造感知世界的唯美。世界是彩色的,存在是藝術的,人是朝氣蓬勃、開心快樂、美麗健壯的,這是一個完美世界,實際上是本來應該的存在,我們只是普遍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幸福來得太突然,我們居然過敏、難受、適應不了!,

不要害怕,不要拒絕,真正的大同社會已經具備了物質條件,只差我們做好意識體系的轉變和準備了,只要我們敞開胸懷,理想馬上變現!

感恩先生爲我們提供了第七種人生觀——感知主義人生觀,幸福的密碼已經破解,先生威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