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拿着產品,興致勃勃地找我聊,哥們兒,你看我這個產品:技術各種牛逼的,背書各種吊炸天,使用各種666,插上翅膀就能上天,拿到市場上去就能救消費者於水火,我就想問問,這產品選什麼渠道好賣,做線下還是做線上,上電商還是做直播,搞不搞招商加盟,定位是個啥,價格怎麼定?廣告怎麼投,估計能賣多少……

往往能耐住性子聽一半,然後找機會打斷他們,順便問三句話:

第一句:產品這麼好是誰說的?你說的這些“好”哪些跟你的用戶有關係?

第二句:你在產品上完成了哪些工作,得到了什麼樣的結果?還有什麼工作沒做?

第三句:你的產品如果不被市場接受或被迅速淘汰,你有什麼打算? 

今天的中國市場,產品嚴重過剩、好產品嚴重不足,用苗慶顯老師的話說,大多數產品是半成品,對於今天的市場來說,得更極端,大多數產品中的大多數連半成品都算不上,放到市場上之前是殘次品,放到市場上之後是淘汰品。

敢於如此“大放厥詞”有理,對應上面三句問話簡單說就是——沒出處,沒過程,沒去處的產品都活不好,長不了,遺憾的是,大多數產品還在走“來無影去無蹤”的老路。

那麼,問題來了,好產品什麼樣?如何做出好產品來?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需要理順一些基礎邏輯——

產品的目的是爲了交易成爲商品,與誰交易?用戶,哪些用戶?目標用戶,爲什麼會產生交易?滿足了目標用戶的需求,需求的滿足是個過程,這個過程叫做需求鏈,一條完整的需求鏈包括搜索搜尋—認知比較—訴求表達—意見互動—購買行爲—使用體驗—用後評價與傳播,用戶需求既是產品的起點,也是產品的終點。好產品的標準目標用戶說的算!

但是,我們在目標用戶身上下了多少功夫呢?多數不多,少數不少,極少數很多,這就是好產品稀缺,市場機會仍然大把存在的原因,如果你不屬於那些極少數,又真的想做出好產品,下面的框架和方法或許對你有些價值,前提是你對時間、資源、精力的付出和持續的學習實踐有所準備。

今天我們先來說,好產品要有出處:  

中國市場上的產品出處五花八門,主流是模仿、跟風,次主流是想象和做夢,它們都跟用戶沒什麼直接關係,好產品的出處是深刻的用戶洞察,怎樣做到?一是天才判斷,二是市場調研,天才不可複製,更何況很多天才也是大量的市場研究與實踐的產物,所以,踏踏實實做調研是正路。

市場調研是個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同時也是市場營銷中犯錯幾率最大的工作,從問卷、觀察到座談、分析、總結、提煉等,步步都充滿了主觀和想當然的陷阱,避免入坑的原則是:親朋好友不可信,行爲重於意圖,數據背後有邏輯,跳出企業角色,進入用戶立場!  

首先找出用戶對市場現有產品(你的產品也可能是其中之一)不滿意、不買賬、不需要的原因,根據原因進一步瞭解用戶的決策過程、消費觀念與習慣,提煉出需求鏈各環節的關鍵要素,然後找到自己產品創新或改進的機會和空間,優點是簡單直觀,可操作性強,缺點是容易錯過產品之外的用戶價值機會。 

其次就是流程地圖、資源地圖、情境地圖,兩難地圖,目的是爲了找麻煩,找到那些給用戶帶來麻煩的“痛點”,地圖是循着線索找麻煩,流程地圖是完成某個任務的過程,比如旅行是個過程,喫飯是個過程,過程中有麻煩,麻煩背後是需求,小麻煩未必是小需求,大麻煩一定是大需求;資源地圖就是爲了完成任務需要配置的資源,比如裝修、結婚,值得注意的是,配置資源本身就是個麻煩,時間也是資源,精力也是資源。情境地圖是在什麼情況下完成任務,喫飯很簡單,但和誰喫,喫什麼,在哪喫,什麼時候喫,不好喫怎麼辦就不那麼簡單了,情景地圖的關鍵是發現不適配性,大膽假設,不斷窮盡。兩難地圖是發現麻煩本身的不可兼得性,物美價廉不存在?那可能是個天大的機會!  

用戶洞察始終是個辛苦、細緻、專業加點兒運氣的活兒,今天的市場已不再是推銷型市場,你不捨得在用戶研究和洞察上花錢花精力,就一定會在市場上浪費更多的錢、更大的精力,並可能死得很慘,越是中小企業、越是資源有限,越應該把錢和功夫花在市場營銷的後端,在需求洞察、產品上下大力氣。市場最大最好的機會不是平臺,不是流量,不是多了某個渠道和會了某種新玩法,而是僅消費者研究一項就有着巨大的空間和數不清的機會點,這纔是產品出處的真正價值。 

當然,中國的市場營銷發展到今天,從來不考慮消費者和用戶的仍然大有人在,你跟他談用戶,他跟你談渠道,你跟他談場景,他跟你談生產過程,你跟他談購買理由他跟你談專利,你跟他談需求,他跟你談特點,你跟他談消費行爲,他跟你談自己想像出來的新品類,你跟他談價值機會,他跟你談網紅帶貨,還談麼?談個蛋!洗洗睡吧!  

明天說,好產品要有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