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醫療機器人叩門中國市場 | 海斌訪談

醫療器械巨頭們在進博會期間展示了自家最先進的機器人產品。在獲得中國監管部門給予的正式入場許可前,進博會也許是它們最受矚目的展示窗口。

“不同於外科或者骨科的機器人,它是首款應用於血管腔內介入治療的機器人”,西門子醫療副總裁浦崢嶸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介紹Corindus機器人的時候表示。

這款介入機器人由西門子醫療旗下Corindus Vascular Robotics公司研發。醫療機器人的介入,一方面能夠提升手術治療的精準性,另外由於介入創口小,術後併發症更少。

第一財經記者在進博會現場看到,Corindus介入機器人包括兩個主要部分:牀旁裝置和遠程工作區。病患牀旁裝置包括延伸臂、機械驅動臂和一次性盒帶;遠程工作區包括介入操作倉、控制檯、血管造影顯示器等。

在今年的3月6日,正值全球新冠疫情爆發期間,西門子醫療的機器人平臺在美國費城的一家醫院爲一名59歲女性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成治療。手術中,醫生和患者實現了兩米以上的距離,實施手術的醫生甚至不用穿個人防護裝備。

“它主要的領域第一塊是在冠心病、冠狀動脈的疾病;第二個場景是在外周血管;第三個場景是在腦神經血管,也就是顱內的血管。這是三大應用場景。”浦崢嶸對記者介紹說。

截至2020年3月,Corindus介入機器人在全球範圍內已有近百臺裝機量,全球開展了近萬例手術。亞太地區裝機的國家包括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

與西門子類似,醫療器械巨頭美敦力同樣選擇將進博會作爲先進機器人技術的展示窗口。

去年進博會期間,美敦力以一款全球最小的心臟起搏器驚豔會場。今年,它帶來的是一款用於脊柱治療的手術機器人Mazor XSE。

Mazor XSE是爲神經外科的醫生們準備的一款手術平臺。神經外科主要治療脊髓、腦部等神經系統疾病,比如車禍等意外導致的脊柱損傷、脊柱的退行性病變等。

脊柱手術的難點在於,它是脊髓的支撐結構,周圍遍佈神經網絡。醫生在脊柱上“動刀”,需要小心翼翼的避免損傷神經網絡,手術精準度要求非常高。

結合軟件算法,美敦力的這款醫療機器人可爲骨科醫生提供更精確的手術入路引導,以實現手術目標。

“現在我們推動的是在整個臨牀領域,針對脊柱外科手術專業化方向打造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的美敦力中國骨科和神外集團副總裁兼總經理於婧表示,“這次推出的Mazor XSE是爲脊柱外科打造更好的可預見性、精準性,還有可視化的標準。”

在手術機器人領域,目前最成功的案例是美國直觀醫療公司開發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該公司與復星的合資公司直觀復星將這款產品引入了中國市場。它在全球範圍內的成功,也鼓舞了衆多的醫療企業對手術機器人的研發投入。

直觀復星的首席執行官潘小峯在進博會現場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已經在國內開展了超過17萬例的手術。

在今年的進博會,復星展區引入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列的改進款:SP手術系統。與它的前代產品相比,這款機器人可以單孔完成狹窄入路的手術。

“達芬奇SP是直觀醫療一體化系列產品中的最新款產品,是對達芬奇Xi系統的補充。確保了外科醫生可以用高質量的可見度、精確度和操控能力通過狹窄入路進行手術”,潘小峯說。

在醫療機器人領域,創新往往誕生於中小企業。醫療巨頭們則在發現其成長趨勢後進行收購。本次參與進博會的西門子醫療、美敦力的機器人業務都是收購得來。

美敦力在2018年以16.4億美元收購Mazor Robotics,後者是一家以色列骨科機器人公司;Corindus手術機器人是由美國醫療機器人公司Corindus Vascular Robotics開發,後者在2019年被西門子醫療以11億美元的價格收入囊中。

強生則在2019年年初,以3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AurisHealth,後者生產用於呼吸道手術和肺癌檢測的外科手術機器人。此外,強生還以合作的方式,參與了中國本土手術機器人企業的發展:2019年10月,它與中國骨科機器人開發企業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商業和研發協議。

“西門子一個重要的戰略是去拓展臨近的領域,發展跟現有業務貼近的市場,Corindus收購完全符合西門子醫療2025戰略目標。”浦崢嶸對記者表示。

今年進博會上西門子同時發佈一款全新的血管造影系統ARTIS icono,它能與Corindus機器人結合使用,幫助醫生實現手術意圖。

“icono影像平臺是醫生的眼睛,機器人就是它的手。眼、手配合,這是我們在設備上的協同效應。”

西門子、美敦力以及強生的手術機器人還沒有取得中國市場的註冊證,不過它們已經通過進博會叩響了大門。而且,西門子的機器人已經在嘗試在海南博鰲率先落地。

“海南博鰲正在推進當地醫療先行先試區產品的落地,我們可以把還沒有拿到註冊證的產品落地,先用起來。”浦崢嶸對記者表示,西門子醫療在博鰲開展手術,積累的病例可以幫助該公司申請國內的註冊證。

此前,外科手術依賴醫生冷靜的頭腦和穩定的雙手。醫療機器人等智能設備的到來,正在輔助醫生走向更微創、更精準的醫療時代。

“機器人一定是未來行業的發展方向。不光是醫療行業,可能是整個時代的發展方向。”於婧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