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一位阿姨,年輕時活得特別“瀟灑”。

和先生誰也不管誰,想去哪就去哪,想做什麼做什麼。

大大小小的事,自己決定了就行,反正也能搞定。

自由、獨立,也不指望誰,既省心又踏實。

年老的一天,她突然在一個姐妹面前嚎啕大哭。

姐妹不解:“你活得這麼自在,爲什麼傷心?”

很久後,她說:“過去是覺得痛快,可時間越久,越覺得太累了,什麼都要靠自己。”

胡秉言在《五絕》中寫道:“一葉一追尋,恆心寵愛深,相偎知冷熱,陪伴共惜真。”

好的婚姻,不必彼此捆綁,但一定要相互指望。

相互指望,更暖人心

好友婚後,遲遲不能適應已婚身份。

有天,她在工作上受了極大委屈。

躲樓梯間給先生打電話,沒忍住,哭了。

回到家,桌上是她喜歡的百合,熱氣騰騰的飯菜,一旁是眼神中帶着憐愛、又微笑注視她的先生。

心情瞬間不那麼差了。

晚上,靠着先生,絮絮叨叨工作種種,先生撫摸着她的頭,靜靜地聽。

那天,她突然懂了婚姻的意義。

不僅僅是兩個人簡單地走到一起,更是有了一個溫暖的避風港。

在外風吹雨淋日曬,受委屈遇不公有壓力,回到家,總有一盞燈會等候,有一雙厚實的肩膀可倚靠。

你的委屈,有人聽。

你的傷心,有人懂。

你累了,有懷抱可以歇息。

你渴了,有雙手爲你倒水。

你困了,有人爲你暖被窩,擁你安入睡。

紀錄片《幸福定格》中,一位丈夫對妻子說:“我唯一比較在意的一件事,就是逛夜市你總走前面。”

獨自前行,不被指望,所以失落。

夫妻間的“被需要”,是一種微妙而必須的情感鏈接,讓夫妻更相愛。

在做婚姻諮詢的過程中,很多外遇的丈夫,向妻子提出離婚,原因總是:“她和你不一樣,她太需要我了,離不開我。”

是那人真的離不開他嗎?

不是,只是她表現得離不開他。

是妻子真的不需要他嗎?

不是,只是他感受不到而已。

孟非曾說:

“兩性關係能夠長久重要的就兩條:

相互需要,彼此欣賞。”

深切的需要,坦誠地表達,會讓雙方在彼此的關係中,有強烈的存在感,得到情感的滿足,並願意付出更多情感。

相互指望的愛情,纔會親密。

相互指望的婚姻,更暖人心。

相互指望,成就擔當

前同事生娃後,沒有指望先生。

生活上,有媽媽就夠了,家務不用操心。

月子裏,也是媽媽睡主臥,照顧她和孩子。

情感上,孩子就是一切。

她巴不得24小時和孩子黏一塊。

和先生分房好幾年,無話可說,也不在意。

直到有天,發現先生和一個女人曖昧,長達幾個月,天天從早聊到晚。

她憤怒得全身發抖。

可在反思他們的婚姻時,她意識到:

無法相互指望的婚姻,必然出現問題。

他曾提出過幫忙,可她和媽媽都嫌他笨,不讓他插手。

孩子睡着後,他鑽進主臥,指望着能跟她說會話,她嫌他煩,催他走,怕把孩子吵醒。

遇事,她和媽媽商量。

心事,她只和閨蜜說。

意識到這點後,她開始把情感的指望對向先生。

和孩子分房睡,享受二人空間。

大事小事,都和先生商量。

孩子上幼兒園,媽媽回老家後,生活上他們只能指望彼此了。

每天,先生做飯,她洗碗,先生帶娃,她整理房間。

今天你哄娃洗澡,明天我給娃講故事。

週末她加班時,先生獨自帶孩子,做好飯菜等她下班。

先生偶爾晚回家,她準備好水果等他,給他捶肩,開心聊天。

生活一天比一天甜,日子一天比一天敞亮。

她說:

“現在的他,不再整天無事可做,和別人瞎聊天。

而是主動撐起整個家的丈夫和父親,值得我仰慕、敬重、信賴和倚靠。”

婚姻關係的最大錯位,就是指望一切,唯獨不指望伴侶。

在情感上指望孩子,彼此就會感到不再重要,親密關係受阻。

在生活上指望老人,雙方就感受不到能擔當的臂膀,會相互照顧的貼心。

在交流上指望他人,另一方就會感覺鏈接中斷,甚至經歷背叛。

當什麼都指望自己,對方就不懂得體貼,最終自己也身疲心累。

相互指望,纔有愛的互動。

夫妻才能在磨合中,學會付出與真愛。

相互指望,纔是對的順序。

夫妻就能在成長中,共同獨立和擔當。

相互指望,有了託底

網友大瑩瑩結婚第二年,先生查出生育困難。

父母和朋友勸她離婚,她都斷然拒絕,和先生一起走上漫漫求子路。

先生做了兩次手術,兩人做了兩次試管,好不容易生下孩子,她竟被查出患了重病,而此時家裏早已入不敷出。

從前,她是先生的指望。

現在,先生是她的託底。

在她覺得害怕、痛苦、沮喪,甚至想要放棄時,是先生天天陪着她,開導她,給了她勇氣和力量。

她說:“相互指望,不離不棄,生死相依,這就是我們的婚姻。”

提摩太·凱勒說:“婚姻就是彼此在一個殘酷世界中的避難所。”

國學大師陳寅恪,中年雙目失明,情緒一度非常低落,甚至認爲自己已經死了。

妻子唐篔除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更是鼓勵他重新振作,幫助他用耳代目、以口代手的方式,繼續講課寫作。

生活總不會一帆風順,當遭遇不平、面對困難時,陪伴我們的伴侶,就是黑暗中的一抹光。

儲殷在《奇葩說》中曾講,有一次太太體檢,查出生了重病。

明明是常規檢查,進去以後卻直接手術。

他坐在醫院門口,嚎啕痛哭。

他說:

“伴侶,意味着什麼?

共同生活,共同經歷。”

當他的太太躺在手術室,知道有他在門口守護等候,心裏的某個角落一定很踏實。

而當手術結束,醫生出來說是良性時,他也一定重生盼望。

所謂夫妻,在互相的指望中,就有了很多的底氣。

你會知道,有個人一直在託着你,然後過完這一生。

《聖經》中有句話:“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

人生不易,夫妻同行,你跌倒了,我拉一把,我軟弱了,你扶一把。

彼此指望,即使再艱難的時刻,都有勇氣攜手度過,也能期待共迎峯迴路轉。

相互指望,最是珍貴

韓國紀錄片《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描述了一對遲暮老人的婚姻生活。

奶奶一聲“老頭子,我手冷。”

爺爺就捧着奶奶的手,使勁哈熱氣。

奶奶說膝蓋疼,爺爺就總是不經意間,用手給奶奶輕揉膝蓋。

晚上,爺爺牽着奶奶,陪她去院子裏的廁所。

怕她害怕,就在寒風裏,大聲唱着歌。

後來,爺爺身體開始不好。

咳得難受,奶奶就一遍遍用手給他捋胸口。

哄着爺爺坐在盆裏,奶奶給他洗澡洗頭:“瞧,多幹淨呀。”

不管去哪裏,奶奶都會湊爺爺耳邊大聲問:“可以去那裏嗎?你能走到那裏嗎?”

如果爺爺點頭,奶奶就扶着他的手慢慢走。

爺爺睡覺不讓關燈了,中途醒來,看着面對着他熟睡的奶奶,用手反覆摸着奶奶的臉、頭髮、耳朵,又安心睡。

醒來,又摸一遍,再睡。

曾經你是我的守護,現在我是你的倚靠。

爺爺快離開時,奶奶哭着說:“能一起走該多好,兩個人相互攙扶,一起翻山越嶺。”

結婚76年,他們相互指望了76年。

爺爺身體還好的時候,曾和奶奶聊道:“時間流逝,人也慢慢變老,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活着活着就快100歲了。”

但珍貴的是,能有一個人和自己慢慢變老,在相互指望中走過一生。

婚姻啊,不是1+1=2,而是0.5+0.5=1。

不是“你仍是你,我仍是我”,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婚姻中,不必那麼堅強和獨立,儘管坦誠地相互麻煩,甜蜜地相互依偎。

不要因爲害怕失去就包裹自己,害怕受傷就剋制情感。

愛是流動的,婚姻是需要彼此依賴的。

滿懷柔情地表達需要,充滿喜樂地感謝對方,堅定不移地攜手共度。

相互指望,才能成就好的婚姻。

相關文章